让纸变成财富的农村妇女
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成了秦皇岛市抚宁县农村妇女姜艳华难以忘怀的日子。她凭着一手漂亮剪纸活,幸运地参加了一并举行的首届“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姜艳华从小酷爱剪纸,在当地小有名气.
姜艳华:“‘鲤鱼卧莲’这是祖传的我母亲的技法。剪纸是联体组合的图案,你连着我,我连着你。不连着就掉了,没法拿了。”
姜艳华的儿子梁浩:我母亲在家里闲着没什么事,自己剪,左邻右舍知道了,来求我母亲剪。
姜艳华:“谁买窗花,这是 ‘双鱼抱福’ 。”
姜艳华总是趁着春节前人们购买年货的旺季,把平时积攒的窗花带到附近的市场上推销叫卖。
姜艳华:“这样的是1、5元一对。一般一家能买20元钱的。鸡年就多剪鸡,兔年多剪兔,还有“双鱼抱福”,这么多的民间剪纸图案。能卖3000多元钱。”
一直以来姜艳华的剪纸在当地是又叫好又叫座,她自己对自己的剪纸也一直感觉很不错,那年4月,姜艳华听到全国妇联组织“中华巧女手工艺品大赛”的消息,喜出望外,对这次参赛她充满自信。
姜艳华:“区妇联主任给我一张表,我拿着这张表,高兴得不得了。我做梦都想如果能去北京参加这个比赛,就足以证明我们家祖传的艺术能得到全国专家和评委的认可。 ”
为了这个比赛,姜艳华日以继夜的准备,她要把能够体现自己剪纸水平的作品带到大赛去。经过精挑细选,她最后选出“双鱼抱福”等作品,亲自送到了大赛组委会。
姜艳华:“到那之后 7个组委会的人接待了我,说全国有三四万剪纸作品参赛。”
剪纸作品一共只评出10个奖, 竞争十分激烈。
姜艳华:“北京组委会给我来了电话,说恭喜你姜艳华,你的作品被评为鼓励奖。”
本来期望自己能够拿个大奖回家,结果只得了“鼓励奖”,姜艳华感到很失望。她不明白自己剪纸的差距在什么地方。
姜艳华:“组委会的曹小艳说,你差在什么地方,你没跟上大会的主题‘平等、发展、和平’。”
没有主题的作品在比赛中难以得到大奖,姜艳华意识到,没有主题的产品也难以有大的发展。单凭简单的民间剪纸图样,在生意中也卖不上什么好价钱。大赛后,她开始查找资料,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传说、习俗中寻找创作的灵感。“铡美案”“红楼梦”“张非”等作品应运而生。她还结合秦皇岛市的旅游特色创作出了“山海关长城”“老龙头”等剪纸。剪纸内容的丰富,加上赫赫有名的“中华巧女”之名,姜艳华决定尝试新的更大的市场。她把剪纸卖到了天下第一关。
姜艳华:“2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卖了3万多元钱,买的人特别多。为什么能卖这么高的价钱,就是因为我有个“中华巧女”证书,当时都让我签上名,以名人效益我卖了这么多钱。”
姜艳华剪纸的名气在秦皇岛逐渐产生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秦皇岛市委统战部联络科长俞振常:1997年我们秦皇岛市委统战部举办一场晚会,庆祝香港回归的。准备邀请海外朋友,设想送海外朋友一些礼物,我们就找到姜艳华家。
姜艳华:“我正在种园子,说市委统战部找你,我说找我干什么?”
俞振常:“跟她商量能不能专门制作一幅迎接香港回归的剪纸,特别是大幅的。”
姜艳华:“我当时就答应了。 构思一幅什么样的图案,能代表秦皇岛特色,而且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欢迎香港回归的图案比较合适呢。 ”
俞振常:“我们过两天去的时候,她拿出两幅剪纸艺术,篇幅比较大,创意比较好。是以五星红旗做背景,前面是天安门城楼图案,上面有表明香港回归的字样,这是其中一幅。当时我们看了非常满意。”
姜艳华把剪纸放在中间,上下放上几层报纸 小心卷上后,把作品送到俞振常手里。
俞振常:“她用报纸卷来送给我们之后,我们当时就很发愁,我们找到市文化馆,请教市文化馆的老师,最后给我们选了装轴画的盒装起来,送给香港朋友,因为有包装了嘛,可以拿得出手 。”贾庆生今年61岁,年纪一大把了,没想到在2005年6月15日的哈尔滨第16届哈洽会上闹出了一件绯闻。
贾庆生的朋友 王志臣:"赶紧给老贾拍照,一边坐一个俄罗斯小姐,照片老贾没敢拿回来,人家也不给他,叫俄罗斯小姐拿去了。"
老贾不但招来了俄罗斯美女,还引来了一帮记者。
贾庆生:"这些记者都蜂拥而上,把我都弄蒙了,我说这是干什么呀,又镜头又照相,又闪光灯的,你们怎么回事啊?什么意思?"。
照片被俄 罗斯美女拿走了,本来这事就过去了,就怪和老贾一同去的王志臣,回来一顿神侃,亲戚朋友全知道了,让他在老婆孩子面前有嘴也说不清楚。
贾庆生:"唉呦 ,一说起那个事吧,我60多岁了,把我脸弄的通脸,人家外国人不管那个。"
王志臣每次和别人讲起这件事儿,老贾都觉得很无奈,其实贾庆生不是那样的人,要怪就得怪他带到展会上的那几样东西。
贾庆生:"大伙说都围你老头,我说不是围我,是围我做的作品,我用树根做的它比较新奇,大伙都没看见过。"
听说有人用树根做出像乐器一样的东西,一些人半信半疑,老贾一听着急了,拿起树琴来个现场演奏,展会上的人一下子来了兴 趣。
贾庆生:"这玩意摆这还好看,拿起来还能弹,这可是新鲜东西,没见过,就在那围着看啊,那些记者们也说,你这玩意我全国就看见你一份。"
老贾的树琴成为展会上的一个亮点,带去几十件产品被一抢而空。
贾庆生:"像这样的卖树琴卖1000多元钱,1200、 1300,就这样,好卖 还可以
一阵风光过后,老贾还得回到这片大森林,他原来是这的一名护林员, 1999年老贾从黑龙江省伊春市新青林业局退休了,后来发生的所有故事都是从这片林子开始的。退休后的老贾变成一个整天没事干的人,只能靠上山捡点蘑菇和烧柴打发时间。
张铎是贾庆生30多年的老朋友,两人经常搭伴一起上山采蘑菇,合作得一直挺好,可是渐渐的张铎就发现老贾有些不对起头了。
张铎:"那山上不是有蘑菇嘛,我去捡蘑菇,我就喊他,这有蘑菇你来捡蘑菇来,我一看人没了,我就喊他,他说我在这呢,你捡吧,我说你在那干啥呢,我过去一看,人家自己在那琢磨朽木根子呢,我说你捡它干啥啊,这有蘑菇你不捡。"
因为老贾见到树根就端详起没完,所以一天捡不了几斤蘑菇,耽误了不少事儿。
贾庆生:"时间长了人家也不来找我捡蘑菇了,有时候捡材火也是。"
为了捡树根,老贾不但丢了上山捡蘑菇的伙伴,就连一起上山捡柴火也没人愿意和他去了。
邻居 李殿岭:"有时我们和他在一起捡材火的时候,他看哪哪个是好玩意,他老说是个好玩意,实际上我们觉得这啥也不是,烧火都不着的玩意,你整它干啥,耽误事,后来我们不在一起捡材火了,没事他就自己捡去了。"
在新青林业局的采伐区里被废弃的树根多得是,林区人没谁能看上眼,可是老贾却情有独钟,每天孤家寡人一门心思漫山遍野找树根,日子长了他的小院里堆满了这些肢拉八翘的树疙瘩,树根堆的越多他的那些老朋友越是觉得奇怪。
贾庆生:"他们不懂,他为啥不懂呢,他看不出来,这是烂树根有啥用,但是在我眼睛里就不一样了,那可就值大价钱了,要是挑一挑,这里几千元钱的几百元钱的都可以做出来,在我眼里都是值钱的东西,在别人眼里烧火都不要,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我就把他捡回来,没啥事闲着的时候我就把它皮剥了,处理好了,挑出哪个象形的东西,做好了一卖,挺好挺好的,还有乐趣。"
树根子长得千奇百怪,啥模样的都有,一个树根到底能有多大用处,能做出个啥,还真得有点眼力,经过两年的勤学苦练,现在的老贾是火眼精睛。
贾庆生:"比如这个,这个你瞅瞅,它呢本来乱七八糟的,啥也看不出来,但是你细看这里面就有故事了,这故事很多很多的,要是把它翻过来呢,你细看,立起来好像是一条龙盘着这个东西,但是你要是把它调过来呢,把这边去掉,他就像个小乌龟似的,把这个东西都去掉,就像个小乌龟似的,探头乌龟。"
老贾利用树根赚外快的想法,还是在电视上学来的,2003年8月,他用拣来的树根做了两个喜鹊挂在了墙上,被经常来家串门的张铎一眼看中了。
张铎:"我问我贾哥,我说这是在哪找的,我贾哥说了,你不记得就是那会我没跟你捡蘑菇去,我没捡蘑菇把你气够戗,我就捡回来这些树根子,我自己琢磨出来的。"
贾庆生的妻子:"谁也没有想象到那么烂的树根能做出这么好的作品,大伙都欣赏他。"
到了2004年6月份的时候,贾庆生已经用捡来的树根做了不少的花瓶、小动物什么的,当时正好赶上哈尔滨举办第15届哈洽会,朋友张铎鼓励他把作品带到哈洽会去试试,为了能多卖几个钱,老贾也同意了,几天过后,老贾蔫着头回来了。
贾庆生的妻子:"拿出去10多件作品,然后又拿回来了,一分钱也没换回来,他回来也确实是挺上火。"
贾庆生:"在家想的挺好,我这玩意肯定能打出去,到那一看不行,有比我好的,有根子比我大的,而且形状各异都非常漂亮,我一看我失败了。 "
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不但一分钱没赚,反而还搭进去一笔不小的差旅费,更让老贾觉得难堪的是,自己这些木头疙瘩让他在左邻右舍中抬不起头。
贾庆生:"根雕要做,但是不一定走以前的老路了,要创新,要有自己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你打不出去。"
东北的冬天寒冷而漫长,老贾每天都要劈开几个树敦用于烧火取暖,这种是落叶松的树根,因为材质疏松,木片很容易脱落,正处于苦恼之中的老贾一下从中产生一个新的想法 .
贾庆生:"它一起层我一看,我说这像点什么东西,自然形状非常美,因为我本身搞根雕的,非常美,我一看,能不能做荷花呢?"
记者:怎么能看出荷花呢?"
贾庆生:这个给它挫一挫,把角磨下去,在这安个杆,这个荷花更好看了,它就像南方的叶子受太阳一晒,卷卷起来那个意思,非常漂亮。"
用柴火片做荷花老贾觉得是个不错的创意,之前还从未看过,他把自然弯曲的木片再经过仔细的加工,再找来山上的柳条作为荷花的根茎,拿出来一看还真实那么回事。老贾标价150元钱一个,可是东西还没卖出去呢,给提意见的人却来了。
贾庆生:"有一个女同志到这看荷花很好,她说你这是不是灯啊,我说不是灯,哎呀,她说你这要是一个荷花灯我就买了,你这玩意只是个摆设,我每天还得侍弄它,还得擦它,这就没啥意思了。"
荷花还要当作灯用,老贾没想过,这位女士的话倒是给他提了醒儿。
贾庆生:"她虽然没买我的东西,但是给我一个提示,你还别说,我回去还真把它做成个灯,大伙不是更欣赏了嘛。"
可是怎么才能变成一个荷花台灯呢,老贾左看右看,最后他把心思放在这个荷花的莲蓬上。。
贾庆生:"把莲蓬变成空心的,里面装上小灯,里面就是这样小灯,我给你插上看看亮不亮,这就是一个荷花台灯。"
虽然改动不大,可是作用大不同,身价也从原来的150涨到了300元钱一个。
张铎:"哈洽音乐会,那多大的场面,我也帮他卖过,洽谈会上卖过。"
邻居 李殿岭:"原先我们看它是不值钱的东西,现在看是无价之宝。"
荷花台灯让老贾找到了感觉,做出既好看又实用的东西就不怕没人买,但是真正让老贾赚到大钱的是这种空树筒子。
贾庆生:"我就琢磨这么多空筒能干点啥呢,大的小的,能干啥,但是始终想不明白,就是没想通,找不找这能干啥的思路。"
老贾年轻的时候是林业局的文艺骨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现在他的家里还保留一把二胡,一天他拉二胡的时候,突然冒出个大胆的想法
贾庆生:"这玩意正好是可以做个二胡的筒,有大的有小的,管它大小能做琴啊,我说这玩意估计能行。"
做二胡的原料是粗糙了些,可是这做工老贾可是不敢怠慢,按照二胡的音箱大小把木筒锯开,精雕细作,反复琢磨实验以后,老贾终于做出了几把音色不同,形态各异的二胡,贾庆生用树根做出乐器的事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
贾庆生:"你看这不是山槐树的根子嘛,这个正好像那个,我就给做成这样了,这个筒子呢就用咱们林区的木筒做的。"
这位是当地一位有名的音乐教师,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刚好要添置乐器,今天他到这来验货时,脸上的满足和得意全被老贾看在眼里了。
客户:"对啊,这个造型也好看啊,还能发出这么美妙的声音,真挺好。"
有了客户的认可和赞扬,老贾的胆量就更大了,2005年3月,他在山上捡回来一个直径40公分的空树筒,老贾一琢磨,一不做二不休,用这个空树筒做了个160公分长的古筝。
贾庆生:"这音色多好,非常美。"
贾庆生:"当地没卖,没卖的原因是啥呢,一个是价格低,另外还有点舍不得。"
这么大个头的古筝都做出来了,其他的更不不在话下,老贾用树根、树皮、树筒等一些别人不惜罕的废料,又做出了柳琴、扬琴、马头琴,谁看了都觉得新鲜。
客户:"我有很多学生,比正常的琴贵点我们可以接受,要不我们得跑伊春去买去,做得非常精致,看着多精致啊,这个频子的位置伴音什么的都有非常好。"
2005年6月,老贾带上他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第二次参加哈洽会,到那以后一炮打响,过去那些嫌弃他耽误事的老朋友们又和老贾从归于好了。
贾庆生的妻子:"这回哈洽会回来大伙全服了,大伙以前都说不行,人家这把行了,人家还是脑瓜够用啊。
好马没有好鞍,满意的剪纸却让人面临了包装的尴尬。这件事情使姜艳华很受刺激。她担心包装的问题会影响剪纸的销路。她开始多方想办法,希望她的剪纸也能够像其他的艺术品一样走上大雅之堂,提高档次,卖出个好价钱。有一天,她终于有了机会。
鲁迅美术学院国画师徐中兴:“我正吃饭呢,她就去了,说徐老师我来拜访你来了。”
秦皇岛的山水总能够吸引来不少的画家到这里写生,徐中兴来写生的时候,刚好住在了姜艳华家的附近。
姜艳华:“我说徐老师,我是一位民间艺人,我搞了那么多的剪纸,到我家看看去。我说我发愁发到什么上,这么多剪纸,尤其是大型剪纸,包装解决不了,一些朋友出国携带,不能携带,还不好收藏。”
徐中兴:“吃完饭 我说我去看看你的作品。当时我心里怎么想,如果她一点儿功底没有,我怎么帮你呀?结果我一看,给我弄个大吃一惊。我一瞅,你看这个鱼的排列,都这么大,形成这么个圆周是很难的。她还弄得你追我,我追你,有灵动的感觉,都是搞艺术的,能看明白呀。”
姜艳华剪民间图案,向来不用图纸,画面全在脑子里;剪复杂的图案,也只是拿图纸当个参考,剪子一拿,顿时可以剪下生花,剪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徐中兴很欣赏姜艳华的剪纸,决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她想办法攻克包装上的难题。
徐中兴:“我过去学过古旧画修复,古旧画作品不都有窟窿眼儿。有那个功底,你才能琢磨这个事儿,因为它也有眼儿。 ”
徐中兴懂得古旧画的修复,又懂得书画的装裱技术,他和姜艳华一起,共同想办法,共同研究剪纸的装裱问题。
徐中兴:“你听我给你讲,什么意思呢?这在裱画上叫“移款儿”。比如说剪纸的这个技术也是一样。但是在发明它,在没有找到这个方法之前,我们费了很多的周折,浪费了很多剪纸,甚至很多的材料。”
为了把红色的带窟窿眼儿的剪纸装裱起来,徐中兴和姜艳华数不清做了多少次试验,花费了多少时间,浪费了多少剪纸。
徐中兴:“在未知的情况下,那费劲,上这瞅,上那看,打听什么样的材料缩水不缩水。最后找到这个宣纸。同样的红纸,有的当场试验不了。最后找到明白人,他说那还不简单。我们买宣纸时,把宣纸撕一块儿,拿个白纸,我一试验,不掉色,还可以用。”
费劲了周折,最终他们才实验成功,终于把原来只能当作窗花的剪纸做成了装裱画。他们还各取所长,共同开发了新市场。他们把书法、国画和剪纸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品位更高的作品。在姜艳华手里,剪纸从原来的地摊产品,摇身一变成了像书画作品一样的艺术品,冠冕堂皇地挂到了民间工艺品市场的墙上。她的年收入也变成了10几万元,而且还引起了许多画商的注意。
张振波:“韩国人特别喜欢中国这个。中国像你这样的剪纸作品要是过去,那一鸣惊人了。和大家的作品是一样的,有时候上万上千元,都很正常。你给我准备一些,一样儿准备一张,我给你带过去宣传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