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王树根:5斤大米变出板鸭王

王树根:5斤大米变出板鸭王

  昨日,蓉城寒意袭人,当王树根匆匆赶到金牛区个私协会办公室接受采访时,因为忘记带名片,他只好用笔写下头衔和联系方式,并在“成都王树根板鸭实业总店”的旁边仔细地画了一个注册商标符号,“现在做生意不同过去,随时要有商标意识,做板鸭也不例外。”
  “文化人”的老板梦

  1975年,王树根从新繁高中毕业,那时候,他可算是一个“文化人”,被顺利地分配到一家乡镇砖瓦厂当会计。

  虽然会计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但王树根说:“即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我心中也一直都有一个老板梦,面对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会计工作,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可做什么呢?那时的王树根没有一个明晰的方向。

  1980年,王树根三兄弟分家,他所得的财产是一间茅草房和2.5公斤米。穷则思变,面对空徒四壁的家,王树根想到了餐饮业,在他看来,人活着总是离不开吃的。于是,他想尽办法搞来了当时还不多见的餐饮方面的书籍,并四处向老厨师请教,开始研究腌卤手艺。

  起早摸黑的创业路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1982年,王树根踏出了创业的第一步。8月的一天,王树根夫妇用自行车驮着几十只亲手卤制的板鸭,从新繁同盟村骑了几十里路来到西北桥牧种场摆起了路边摊。幸运的是,他第一天就卖出了24只鸭子,赚了十几元钱。

  此后,王树根夫妇开始了长达3年的“路边摊”生涯,每天凌晨3点钟就起早床开始屠宰并腌卤鸭鹅等熟食。因为味道独特,王树根的腌卤熟食在西北桥一带逐渐有了名气,每天卖出去的卤鸭子也上升到了100多只。

  1985年,牧种场开始形成临时腌卤专业市场,王树根夫妇租了一个摊位,结束了在风雨中做生意的日子。

  谈起起步的那几年,王树根眼睛有一些湿润。他说,创业的艰辛旁人难以想象,尤其是第一年,他和妻子经常是靠一只锅魁或一碗光面打发一天,傍晚回家时,两人肚子都饿得咕咕叫。

  防范李鬼的注册商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王树根卤制板鸭的手艺不断提高,他的熟食也因为味道好而受到客户的青睐和肯定。1990年买进第一辆小货车后,王树根开始考虑扩大经营规模,因为靠自行车和箩筐,再也不能对付摊位前的顾客长龙。

  1991年,“王板鸭”有了第一家分店。此后,伴随着名气和资产的上升,“王板鸭”开始以每年一家分店的速度扩张。人怕出名猪怕壮,1997年,在成都北门,竟有数家腌卤店挂上了“王板鸭”的牌子。由于几个李鬼捣乱,王树根的各家熟食店生意开始下降。直到这时,一直忙于进货出货的王树根才意识到“王板鸭”这个名字的重要性。

  1998年,王树根终于成功注册了“王树根板鸭”商标,他经营的熟食也增加了鹅、兔、牛肉等品种。有了商标的“保护”,这几年王树根的腌卤制品再也没有遭遇过仿冒。

  “王板鸭”的新蓝图

  经过20年的打拼,王树根从摊贩成长为小有实力的老板。“王树根板鸭”在成都和新都已开了10家分店,每天还通过空运向北京、上海、西藏、汕头等地的餐馆供应半成品板鸭。可能是因为联想到当初创业的艰辛,王树根的雇员大部分是下岗工人,此外还有几个孤儿。

  谈起自己的发家史,王树根感叹连连,他说,当初因为生活所迫,想做点小生意找碗饭吃。做生意20多年,虽然没有遭受过大波折,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却也一言难尽。今天的小有成就,主要还是靠真诚经营以及良好的质量和口味,同时离不了金牛区个私协会和朋友的支持。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王树根说,会尽量将“王树根板鸭”品牌打到全国。前不久,王树根还在新都买下8亩地,准备搞一个带鹅肠火锅店的农家乐。
  
  记者点评  坚持就是胜利
  在那些动辄以亿元为单位的“资本操作”高手眼中,王树根的创业经历可谓不值一提。是的,8年时间天天起早摸黑,骑着自行车练摊,不可谓不苦;20年里天天与鸭子打交道,一分一分地积累资本,不可谓不累。在“一夜暴富”的浮躁心理大行其道的今天,大部分成功者靠的依然是勤俭和执着。王树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长时间经受住辛苦的考验,对于他来说,“坚持就是胜利”永远不会是过时的口号。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