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SOHO人士创业的真实体验
公关策划贺占鳌典型SOHO族我好像是正宗的SOHO,而不仅仅是在非典时期。
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收邮件,处理昨天未处理完的事情,制定今天的工作计划,开始分布操作,利用E-mail、QQ、快递、电话,处理在哪些媒体刊登稿件及和哪些客户需要沟通等事情。
SOHO族的电话和宽带网络设备是必须的,当然还会有一些办公设备的需求,快递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目前,我接的一般是熟人和朋友的单子,他们在乎的是你的工作能力,而不是办公环境。当然,SOHO最大的局限在于拓展新业务有一定阻碍。
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SOHO,要根据各个行业的性质来界定。SOHO只有部分行业可以实施,像我们做公关的,还有就是服务规格和标准齐备的行业,比如IT行业。
总体的感觉是,SOHO从目前来说只是一种现象,其发展趋势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难以维持结束SOHO生活,要么是业务壮大办公司。
软件公司总经理傅呈军与SOHO族有业务往来 SOHO能否开展,还是要看不同的业务领域。具体的标准是,它是不是体系化、标准化的服务。SOHO的好处在于灵活,成本低,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制度上没有保证,也缺乏信用机制,在管理上也有空白点。
我们公司有时会把一些简单的程序和美工设计交给SOHO族去做。同时,公司这段时期也有员工在家办公写程序,但这只是“home office”的概念,而不是“small office”的概念,他们是与公司其他员工远程互动办公的。
SOHO对合作双方降低成本来说都是有好处的,而针对SOHO一族开发的办公一体机在近期的销售也比较好。我觉得SOHO一族要发展,还是可以考虑结盟的方法,比如类似为软件行业开发源代码的几个SOHO族就可以合作去承接一些较大的项目。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分配问题,对SOHO族的生存是有利的。
公关公司高级客户主任华璟准SOHO族
由于非典的原因,公司这段时间鼓励员工在家办公,因而也有了SOHO的经历。我是巴不得做SOHO。平时我的工作主要就是打打电话,上网和客户进行沟通,完全可以实现 SOHO,但公司会考虑到形象问题,还是要求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并且即使这段时间在家,公司还是要求填写严格的时间表,在某段时间做了些什么都要填写清楚。
就我个人感觉而严,纯粹的SOHO要接业务,压力会比较大。如果能够依托大公司做 SOHO,压力不会太大,生活也会比较平稳。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先生资深SOHO
印象中,SOHO应该是年轻人的时髦玩艺儿。李教授今年54岁,尽管不是年轻人,但在他宽敞的书房中,记者却发现了SOHO一族的典型IT配置:一台配有刻录机的兼容台式机、一台中晶中档扫描仪、一台IBM笔记本电脑、HP激光打印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宽带,一应俱全。
李教授一周只有一天去学校上班,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自己家里的书房工作,有时候甚至一个星期不下一次楼,是典型的SOHO办公族。
谈到SOHO,李教授并不陌生,他说远在SOHO这个词出现之前,他就开始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了。他让记者看了储藏室里的286电脑和针式打印机,说这些“古董”当年都是花几年的工资买来的,为的就是提高工作效率。
李教授的工作涉及利用网上资源、与国外专家联络,输入并存储独家研究成果及资料。在李教授的笔记本电脑里,有历届学生的个人资料和论文资料,有同行研究动态和联络方式,这就是他们做学术科研的重要资料库。
去年年底李教授搬家后,书房的面积一下子大了好几倍,他对自己的SOHO设备进行了一次更新换代。他认为电脑技术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提升了工作效率,否则很多科研项目没有办法做。
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阿黛儿半个SOHO
在互联网泡沫最大的时候在网站做过内容主编,离开网站既不想去公司“打工”,也不想丢下手中的资源,于是开始做自由撰稿人,开始了SOHO生活,给各类媒体写稿,阿黛儿称之为“写外稿”,这是媒体中人对干私活的通称,当然那个时候阿黛儿已经是一个纯粹的自由撰稿人了。
阿黛儿称现在的她是半个“SOHO”,因为自己还在上海某周报兼职。“做全职SOHO,看着别人整天上班很忙,心里总归觉得有一些不够踏实。”
阿黛儿拥有一台SONY SR33笔记本电脑,此外,她还拥有一台集台式机、扫描仪、集传真机和打印机于一体的一体机,阿黛儿说现在基本用不上传真机,几乎所有的稿件往来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阿黛儿是一个迷恋网络和SOHO的人,因为她喜欢不受约束的生活工作方式,她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这个论坛还在非典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募捐活动。阿黛儿经常要在一觉醒来之后和几个版主在MSN上开一个网络会议,她也习惯于通过MSN来做一些电话采访,认为这样的沟通方式高效经济,同时还能打消沟通障碍。她甚至希望能够通过网络在家中做所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