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不丢人:餐巾纸干出了大生意
他捡过酒瓶子,在饭店打过工,还贩过药材。最终,他靠小小的餐巾纸走出了吕梁山区,闯入了大都市上海,而且成为大上海的一名小老板。
他叫张润勤,最早是吕梁艺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日前,在省劳动厅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冯志铭的联系下,记者见到了这位敦敦实实的中年人。
最辛酸 的除夕
幸福容易淡忘,而不幸则让人刻骨铭心。
对于张润勤来说,1998年的除夕夜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他说:“那是我这辈子里最为辛酸的日子。”
那一天,就在张润勤一个月来几乎没有赚到一分钱而气馁的时候,他接到了第一宗较大的生意———一家饭店一下子就要了4箱餐巾纸,而且是最高档、价格最高、利润最大的那种。而在这之前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润勤只出了一次货。
要货的那家饭店离张润勤所住的北蔡镇有50多公里的距离,中间还要渡过黄浦江。为了能快点把货送到,张润勤没有蹬三轮,而是骑了自行车。“辛酸”就是由这辆自行车引起的。因为4箱餐巾纸重达75公斤多(每箱纸重19公斤),走了还不到一半的时候,破旧的自行车不堪重负,断了链条。张润勤心想,前面不远的地方肯定会有修自行车的,于是就推着自行车一直往前走。可走了近半个小时还是没见到一个修自行车的摊点。眼看着时过中午,饥肠辘辘的张润勤急了:这可怎么办?照这样走下去,去了也就后半夜了。没了辙的张润勤决定往回返,换骑三轮车送货。
与骑自行车相比,用三轮车拉4箱货轻松多了,但由于路程比较远,当张润勤赶到要货的那家饭店的时候,已是晚上7时多了。终于到地儿了!张润勤勒了勒腰带,一口气就把4箱货搬到了3楼。“等结了账下楼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饭店里吃饭的人还真多,都是一家子一家子的,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过年的感觉。”
从饭店里出来,看着灯火通明的饭店里一家三四口围坐在一起频频举杯时的笑脸,再看看比平时略显冷清了的街道……他感觉着自己是这样的容易被人遗忘。那一刻,他的妻子、儿子,还有那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女儿的身影重重叠叠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一种平时很难体会到的“独在异乡”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他们现在肯定也在一块吃饭吧?!”“我不在,他们肯定连个炮也不敢放吧?!可能就没有买。”“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想起我?!”……
就在他浮想联翩的时候,刚买了没几天的手机响了,是家里的电话。张润勤赶忙把三轮车停在了路边。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熟悉的声音:“今儿过年了,你吃饭没?”一句话问出了他所有的辛酸与痛苦。“我,我……”张润勤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无声地溢满了他的双脸。电话那头的妻子并没有察觉到他心情的变化,她招呼刚刚开始学着说话的女儿:“快过来,过来叫爸爸!快点!”电话那头传来了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张润勤感到了一种揪心的酸楚,或许是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或许是泪水噎住了他的喉咙,张润勤,一个已过而立之年从没在任何困难面前掉过一滴眼泪的汉子,竟在一刹那间无语凝噎。“最后我干脆挂了电话,一个人蹲在路边哭了半天,抽了半天的烟。”车灯由暗渐明,一辆辆飞速急驶的车辆由远而近,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过了好长时间,张润勤才平静了下来。抽完最后一口烟,张润勤抬起头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把手中的烟头在地上擦了几下,扔在了脚下,然后站直了身子。香烟从他的鼻孔里袅袅而出,张润勤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他小舅子的家(小舅子过年回了老家)。在楼下,他买了三瓶啤酒,一包花生米,一包榨菜,在小舅子的冰箱里,他又找到了几根火腿,一小碟子剩菜,“也算是整了6个菜。那时候我已经平静了下来,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你刚才怎了?”老婆在电话里关切地问道。“没事,刚给人家送了几箱货,有点累。”“吃饭没?”“正吃的了。”“吃啥了?”“6个菜”……挂了电话,张润勤打开了电视,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喝着“闷酒”。电视里歌飞扬、舞翩跹,但张润勤一点也没看在心上,从小时候每天帮患了乳腺癌的母亲洗衣服,到上太原工大时在外打工捡酒瓶子,还有刚来上海卖餐巾纸时被人家推出门外……所有的往事一下子都涌上了他的心头。
挣钱不丢人
张润勤出生在吕梁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8岁的时候,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就丢下他们撒手人寰。问起张润勤“抛家弃子”独闯上海时的动机时,他感叹地说:“从小一直在农村,穷的危害性太大了,非得改变这个穷字,起码下一代起点稍微比(咱们)优越点,好一些。”
1984年,张润勤从吕梁艺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用他的话讲就是终于脱掉了“农皮”。1987年,张润勤被学校选派到太原工学院进修深造。在此期间,张润勤有了第一次打工的经历。那时候,张润勤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而他的工资才一百多元,维持一个家庭颇感吃力。“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赚钱的意识,只要能赚到钱,让我干啥都行。”趁着上学的空闲,张润勤在一家饭店干起了兼职,一天干一下午一晚上,给5元钱。“有一次我发现有蹬三轮车的收酒瓶,一个瓶子2角钱,每次都一百多、两百多块钱的收入,就觉得‘那家伙挣钱也厉害了’”于是,张润勤偷偷地干起了捡酒瓶子的营生。后来饭店的老板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告诉他说以后饭店所有酒瓶子都归他了。那一年半的时间,张润勤除了自己上学的花销之外,还攒了3700元钱。“其中有一多半是靠捡酒瓶子得来的。”之后,他毕业回乡又干起了贩药的营生,赚了他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人们经商都偷偷摸摸的,怕人笑话,老有丢人的感觉,但我没那种意识。记得那时候我老婆跟我说,出去跑的时候,别让机关的人看到,知道还羞了。但我觉得在挣钱上不存在丢人的问题。”
偶尔的一次,张润勤和一个朋友在一家饭店吃饭。两人酒酣耳热之际,说起了做生意的事儿:“你说干个啥呢?”两个人互相探讨着。灵感就在那一刹那间迸发,张润勤突然想到了餐巾纸。他和他的朋友就干起了餐巾纸的生意。做了一年多,吕梁地区13个县市就全有了经销商,一天光货就出个两三车。”十年之后,这一次的成功运作被张润勤成功地“克隆”到了上海。
独闯上海滩
张润勤的餐巾纸生意越做越红火,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赚多少钱,他萌生了退意。
1998年3月,张润勤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是年10月,已是35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刚来的时候其实十分的茫然,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能干啥。每天就是看报纸找工作。后来找了一份直销的工作,跟了一天就觉得挺辛苦的,每天得见三百多个客户才算你合格了。当时我就想,与其这样辛苦地给别人干活,还不如我做餐巾纸了。”又过了几天,张润勤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做餐巾纸的念头愈来愈强烈。“于是决定继续做餐巾纸。我先在超市买了几包餐巾纸,又找了批发商,打听价格,做成本合算。这样一算,才发现差价大的还厉害了。再就是看到上海那么多的饭店,比离石多多了,还赚不了钱?”一番比较之后,张润勤打定主意:做餐巾纸!
做出决定后的第二天,张润勤坐上车就去了保定。“第一次一共做了4个品种,花了7万块钱订了一车货。当时家里面老婆怕赔了,死活是不给钱了。我只好跟朋友借了点,凑了3万块钱,欠了厂家4万元。”
张润勤在上海的第一步走得异常艰难。当时,他拿着几袋子样品出去推销,谁知在第一家饭店就碰了壁:“对不起,先生,我们这儿有送的了。”他被服务人员客客气气地请出了大门。“当时,上海有最大最严重的排外思想,即使价格再低也不要你,一看到外地的牌子就不要了。”张润勤回忆说。之后的十多天,他一袋餐巾纸都没有卖出去。就在张润勤感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一家饭店给他打过电话,说准备要几箱货,让他过去谈一下。“过去以后,那个老板一个劲地往下压价,我一箱纸的成本是67块钱,最后让他砍到了54块。我当时想,管它呢,虽说是赔了点,但总算是开张了!”
在得知他终于开张了的消息后,小舅子兴冲冲地赶了过来帮他一块送货。在送货的路上,小舅子悄悄地问他:“哥,这次能挣多少钱?”“挣啥钱了,一箱赔了13块。”“啥?赔了13块?”小舅子惊异地问,“赔钱你还卖啥了?”张润勤并没有解释什么。一阵沉默之后,小舅子开口了:“哥,别卖了,赔就赔了,我给你拿上2000块,你回吧。”张润勤回忆说,当时我心里面本来就挺不是滋味的,听了小舅子的话,心里就更难受。“你放心吧,姐夫即使是在上海死了,也不会累你的。”张润勤甩给小舅子这样一句。
晚上回了家,张润勤怎么也睡不着。“到底该怎么办?真的回去,那还不丢死人了。不行,绝对不能回去。不回去又怎么办?”他躺在床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卖又卖不出去,反正是赔钱,还不如干脆给人了。对呀,送人怎么样?”思前想后,张润勤决定:拿出在离石时候的精神来,干脆从零做起,一条街一条街地送,同时进行市场分析。第二天,张润勤出去印了一沓子名片,穿上了平时很少穿的西装,又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从北蔡镇一带一条街一条街地走,送样品。
在那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张润勤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浦东地区每一条街巷的大小饭店。几个和他熟悉的人都说,那可是个活地图,上海的大街小巷你随便问,没有他不知道的。在他的记录本里,半年的时间,他骑着自行车一共走了3000多条路,共记载了10500多家饭店。事后,张润勤统计数字表明,就3角钱一包的餐巾纸,他共免费送出了7000多元的货。1999年的夏天,张润勤骑烂了他的第三辆自行车。而且由于上海气候湿热,加上他长时间骑车,他的两腿内侧全部磨破发炎,留下了终生的印记。“就现在,一到夏天稍热点就又痛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就有不少饭店开始打电话跟张润勤订货了。1999年10月,张润勤做了他的第一笔大生意,乍浦路一家四星级酒店一次向他要了50箱货。之后,张润勤开始做报价表,货物品种也从单一的餐巾纸发展到了酒店所有的一次性用品,一百三十多个品种。
1999年年底,张润勤注册成立了自己的企业———上海越力酒店用品批发中心。2002年冬,某公司在上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张润勤的越力牌一次性酒店用品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为2.6%。说起以后的打算,张润勤表示,他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商标注册,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越力”这个品牌。目前,他已经有了3个贴牌生产“越力”用品的厂家,但是他还打算自己再成立一个厂子,“搞流通固然很方便,很活,但是你要真的搞一个事儿的话,总要归到起源去,因为有生产你才有后劲。”
他叫张润勤,最早是吕梁艺校的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日前,在省劳动厅驻上海办事处主任冯志铭的联系下,记者见到了这位敦敦实实的中年人。
最辛酸 的除夕
幸福容易淡忘,而不幸则让人刻骨铭心。
对于张润勤来说,1998年的除夕夜已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脑海。他说:“那是我这辈子里最为辛酸的日子。”
那一天,就在张润勤一个月来几乎没有赚到一分钱而气馁的时候,他接到了第一宗较大的生意———一家饭店一下子就要了4箱餐巾纸,而且是最高档、价格最高、利润最大的那种。而在这之前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张润勤只出了一次货。
要货的那家饭店离张润勤所住的北蔡镇有50多公里的距离,中间还要渡过黄浦江。为了能快点把货送到,张润勤没有蹬三轮,而是骑了自行车。“辛酸”就是由这辆自行车引起的。因为4箱餐巾纸重达75公斤多(每箱纸重19公斤),走了还不到一半的时候,破旧的自行车不堪重负,断了链条。张润勤心想,前面不远的地方肯定会有修自行车的,于是就推着自行车一直往前走。可走了近半个小时还是没见到一个修自行车的摊点。眼看着时过中午,饥肠辘辘的张润勤急了:这可怎么办?照这样走下去,去了也就后半夜了。没了辙的张润勤决定往回返,换骑三轮车送货。
与骑自行车相比,用三轮车拉4箱货轻松多了,但由于路程比较远,当张润勤赶到要货的那家饭店的时候,已是晚上7时多了。终于到地儿了!张润勤勒了勒腰带,一口气就把4箱货搬到了3楼。“等结了账下楼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在饭店里吃饭的人还真多,都是一家子一家子的,那是我第一次有了过年的感觉。”
从饭店里出来,看着灯火通明的饭店里一家三四口围坐在一起频频举杯时的笑脸,再看看比平时略显冷清了的街道……他感觉着自己是这样的容易被人遗忘。那一刻,他的妻子、儿子,还有那个刚刚牙牙学语的女儿的身影重重叠叠地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一种平时很难体会到的“独在异乡”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他们现在肯定也在一块吃饭吧?!”“我不在,他们肯定连个炮也不敢放吧?!可能就没有买。”“这个时候,他们会不会想起我?!”……
就在他浮想联翩的时候,刚买了没几天的手机响了,是家里的电话。张润勤赶忙把三轮车停在了路边。电话那头传来妻子熟悉的声音:“今儿过年了,你吃饭没?”一句话问出了他所有的辛酸与痛苦。“我,我……”张润勤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无声地溢满了他的双脸。电话那头的妻子并没有察觉到他心情的变化,她招呼刚刚开始学着说话的女儿:“快过来,过来叫爸爸!快点!”电话那头传来了女儿稚嫩的声音:“爸爸!”。张润勤感到了一种揪心的酸楚,或许是想说的话太多太多,或许是泪水噎住了他的喉咙,张润勤,一个已过而立之年从没在任何困难面前掉过一滴眼泪的汉子,竟在一刹那间无语凝噎。“最后我干脆挂了电话,一个人蹲在路边哭了半天,抽了半天的烟。”车灯由暗渐明,一辆辆飞速急驶的车辆由远而近,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过了好长时间,张润勤才平静了下来。抽完最后一口烟,张润勤抬起头擦了擦脸上的泪水,把手中的烟头在地上擦了几下,扔在了脚下,然后站直了身子。香烟从他的鼻孔里袅袅而出,张润勤深深地吐了一口气,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他小舅子的家(小舅子过年回了老家)。在楼下,他买了三瓶啤酒,一包花生米,一包榨菜,在小舅子的冰箱里,他又找到了几根火腿,一小碟子剩菜,“也算是整了6个菜。那时候我已经平静了下来,就拨通了家里的电话。”“你刚才怎了?”老婆在电话里关切地问道。“没事,刚给人家送了几箱货,有点累。”“吃饭没?”“正吃的了。”“吃啥了?”“6个菜”……挂了电话,张润勤打开了电视,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喝着“闷酒”。电视里歌飞扬、舞翩跹,但张润勤一点也没看在心上,从小时候每天帮患了乳腺癌的母亲洗衣服,到上太原工大时在外打工捡酒瓶子,还有刚来上海卖餐巾纸时被人家推出门外……所有的往事一下子都涌上了他的心头。
挣钱不丢人
张润勤出生在吕梁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他8岁的时候,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就丢下他们撒手人寰。问起张润勤“抛家弃子”独闯上海时的动机时,他感叹地说:“从小一直在农村,穷的危害性太大了,非得改变这个穷字,起码下一代起点稍微比(咱们)优越点,好一些。”
1984年,张润勤从吕梁艺校毕业后留校任教,用他的话讲就是终于脱掉了“农皮”。1987年,张润勤被学校选派到太原工学院进修深造。在此期间,张润勤有了第一次打工的经历。那时候,张润勤的第一个孩子已经出生,而他的工资才一百多元,维持一个家庭颇感吃力。“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赚钱的意识,只要能赚到钱,让我干啥都行。”趁着上学的空闲,张润勤在一家饭店干起了兼职,一天干一下午一晚上,给5元钱。“有一次我发现有蹬三轮车的收酒瓶,一个瓶子2角钱,每次都一百多、两百多块钱的收入,就觉得‘那家伙挣钱也厉害了’”于是,张润勤偷偷地干起了捡酒瓶子的营生。后来饭店的老板发现了他的“秘密”,就告诉他说以后饭店所有酒瓶子都归他了。那一年半的时间,张润勤除了自己上学的花销之外,还攒了3700元钱。“其中有一多半是靠捡酒瓶子得来的。”之后,他毕业回乡又干起了贩药的营生,赚了他的“第一桶金”。
“那时候人们经商都偷偷摸摸的,怕人笑话,老有丢人的感觉,但我没那种意识。记得那时候我老婆跟我说,出去跑的时候,别让机关的人看到,知道还羞了。但我觉得在挣钱上不存在丢人的问题。”
偶尔的一次,张润勤和一个朋友在一家饭店吃饭。两人酒酣耳热之际,说起了做生意的事儿:“你说干个啥呢?”两个人互相探讨着。灵感就在那一刹那间迸发,张润勤突然想到了餐巾纸。他和他的朋友就干起了餐巾纸的生意。做了一年多,吕梁地区13个县市就全有了经销商,一天光货就出个两三车。”十年之后,这一次的成功运作被张润勤成功地“克隆”到了上海。
独闯上海滩
张润勤的餐巾纸生意越做越红火,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赚多少钱,他萌生了退意。
1998年3月,张润勤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去世。是年10月,已是35岁的他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刚来的时候其实十分的茫然,没有目标,也不知道能干啥。每天就是看报纸找工作。后来找了一份直销的工作,跟了一天就觉得挺辛苦的,每天得见三百多个客户才算你合格了。当时我就想,与其这样辛苦地给别人干活,还不如我做餐巾纸了。”又过了几天,张润勤还是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做餐巾纸的念头愈来愈强烈。“于是决定继续做餐巾纸。我先在超市买了几包餐巾纸,又找了批发商,打听价格,做成本合算。这样一算,才发现差价大的还厉害了。再就是看到上海那么多的饭店,比离石多多了,还赚不了钱?”一番比较之后,张润勤打定主意:做餐巾纸!
做出决定后的第二天,张润勤坐上车就去了保定。“第一次一共做了4个品种,花了7万块钱订了一车货。当时家里面老婆怕赔了,死活是不给钱了。我只好跟朋友借了点,凑了3万块钱,欠了厂家4万元。”
张润勤在上海的第一步走得异常艰难。当时,他拿着几袋子样品出去推销,谁知在第一家饭店就碰了壁:“对不起,先生,我们这儿有送的了。”他被服务人员客客气气地请出了大门。“当时,上海有最大最严重的排外思想,即使价格再低也不要你,一看到外地的牌子就不要了。”张润勤回忆说。之后的十多天,他一袋餐巾纸都没有卖出去。就在张润勤感到意兴阑珊的时候,一家饭店给他打过电话,说准备要几箱货,让他过去谈一下。“过去以后,那个老板一个劲地往下压价,我一箱纸的成本是67块钱,最后让他砍到了54块。我当时想,管它呢,虽说是赔了点,但总算是开张了!”
在得知他终于开张了的消息后,小舅子兴冲冲地赶了过来帮他一块送货。在送货的路上,小舅子悄悄地问他:“哥,这次能挣多少钱?”“挣啥钱了,一箱赔了13块。”“啥?赔了13块?”小舅子惊异地问,“赔钱你还卖啥了?”张润勤并没有解释什么。一阵沉默之后,小舅子开口了:“哥,别卖了,赔就赔了,我给你拿上2000块,你回吧。”张润勤回忆说,当时我心里面本来就挺不是滋味的,听了小舅子的话,心里就更难受。“你放心吧,姐夫即使是在上海死了,也不会累你的。”张润勤甩给小舅子这样一句。
晚上回了家,张润勤怎么也睡不着。“到底该怎么办?真的回去,那还不丢死人了。不行,绝对不能回去。不回去又怎么办?”他躺在床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卖又卖不出去,反正是赔钱,还不如干脆给人了。对呀,送人怎么样?”思前想后,张润勤决定:拿出在离石时候的精神来,干脆从零做起,一条街一条街地送,同时进行市场分析。第二天,张润勤出去印了一沓子名片,穿上了平时很少穿的西装,又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开始从北蔡镇一带一条街一条街地走,送样品。
在那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张润勤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浦东地区每一条街巷的大小饭店。几个和他熟悉的人都说,那可是个活地图,上海的大街小巷你随便问,没有他不知道的。在他的记录本里,半年的时间,他骑着自行车一共走了3000多条路,共记载了10500多家饭店。事后,张润勤统计数字表明,就3角钱一包的餐巾纸,他共免费送出了7000多元的货。1999年的夏天,张润勤骑烂了他的第三辆自行车。而且由于上海气候湿热,加上他长时间骑车,他的两腿内侧全部磨破发炎,留下了终生的印记。“就现在,一到夏天稍热点就又痛了。”
工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个过程中,陆陆续续就有不少饭店开始打电话跟张润勤订货了。1999年10月,张润勤做了他的第一笔大生意,乍浦路一家四星级酒店一次向他要了50箱货。之后,张润勤开始做报价表,货物品种也从单一的餐巾纸发展到了酒店所有的一次性用品,一百三十多个品种。
1999年年底,张润勤注册成立了自己的企业———上海越力酒店用品批发中心。2002年冬,某公司在上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张润勤的越力牌一次性酒店用品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为2.6%。说起以后的打算,张润勤表示,他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商标注册,下一步的主要任务就是打造“越力”这个品牌。目前,他已经有了3个贴牌生产“越力”用品的厂家,但是他还打算自己再成立一个厂子,“搞流通固然很方便,很活,但是你要真的搞一个事儿的话,总要归到起源去,因为有生产你才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