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八名女大学生农村创业之路
出身农家的她们心里非常清楚,选择了农村就意味着吃苦,但她们无怨无悔……
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就活跃着这样一个团队。
别样的人生选择
张万侠是第一个来蒲州镇寨子村工作的女大专生。
2002年夏初,家在永济市蒲州镇弘道园村的张万侠,即将从山西农业大学运城农学院毕业。像班里的其他同学一样,她也忙着在城里联系工作。没想到,同一个人的谈话,竟使她做出了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一次重大抉择。
“五一”假期,在回家的路上,张万侠碰见了小学时的老师郑冰。
郑冰,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人。1997年,她看到村民种田科技意识低,增收困难,便毅然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办起了寨子村科技中心。2001年,她又依托科技中心,在当地率先建起了农民协会,并先后在周围的王庄、陈村等地办起了科技服务点。
在推广农业科技的过程中,郑冰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就是缺少专业人才。张万侠在农学院上学时,每到假期都来科技中心帮忙,郑冰便产生了留住张万侠的想法。 她试探地问张万侠:“工作找好了吗?在哪里找的?”
“已经和城里一家企业谈得差不多了。”张万侠高兴地答道。
“学的专业能用得上吗?”郑冰有意识地再问。
“基本上用不上。”张万侠的回答略带点遗憾。
“那多可惜啊!能不能来我这儿?你看,家乡多需要像你这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啊!”
郑冰的话在张万侠的内心掀起了波澜,到底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就业之路呢?
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城市生活,一边是家乡父老的呼唤,张万侠的内心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犹豫再三,她下定了决心:回农村,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去!
对张万侠的决定,她的哥、嫂坚决反对:“家里供你上大学,就是为了能让你跳出‘农门’,不再受苦,你怎么能又回到村里来呢?” 父母更是苦口婆心地劝导:“你看,咱隔壁的孩子学校毕业后,在城里打工,工资高,活儿还轻松。你回村就说明我们无能力,给你找不下工作,让我们在村里咋抬头?”
“爸,妈,我大了,就让我自己做主吧。”顶住来自家庭的压力和村里人的风凉话,张万侠来到了寨子村。
有了张万侠这个榜样之后,同样毕业于运城农学院的宋洁、冯丽丽、薛红旗、景晓辉、王淑敏、孟艳丽相继加入这个团队。其间,从西安财会学校毕业的段改丽,也留在了这里。
和张万侠一样,姑娘们的选择普遍遭到了家庭的反对,但通过努力,一一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姑娘们自豪地说:“现在,家里人对我们的选择非常支持,庄稼有了问题,还常找我们咨询呢!”
在冲突中被接受
“刚从学校毕业出来,懂得啥?我种了一辈子庄稼,还不知道地该咋种!”一开始,姑娘们推广的新技术并不被当地农民接受。
看到农民朋友依旧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施肥、打药,既浪费,效果也不好,姑娘们的心里急啊!
天真、直率、性子急的景晓辉,起初常常为了这事和农民朋友打“嘴仗”,“得罪”了不少农民。最典型的一次发生在去年种麦前。 当时,景晓辉在张留庄科技服务点搞服务。一天,村里一位老农来买硝酸磷化肥。当得知是作底肥用时,景晓辉劝说道:“硝酸磷适合作追肥用,选底肥还是用生态肥效果好。”
这位老农不相信。景晓辉急了:“你拉去试着用,先不掏钱,我用工资给你垫着,效果好了再还钱也不迟。”
没想到,老农拉走生态肥后,不一会又回来了,说这肥料是假的。景晓辉一听就来了气:“肥料你不要都行,咋能说是假的呢?” 老农也火了:“卖假的你们才挣得多,不然你会垫钱让我拉走肥料?”
好心换来了一肚子气,景晓辉哭了一整天。她想不通在农村推广科技咋这样难!她准备打退堂鼓。
结果,不到一个月,使用生态肥的麦苗明显比其他麦苗长势好。老农来给景晓辉道歉,景晓辉高兴地笑了。那一刻,以前受到的委屈一下子飞到了九霄云外。她更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心。
这类事,8个姑娘谁没有碰到过?正是在这种冲突中,新的科技观念一步步深入人心。
在和农民交流的过程中,姑娘们的性格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急性子的景晓辉沉稳了;内向的王淑敏开朗了;就连以前的“厉害女”张万侠,现在脸上也整天挂着灿烂的笑容……
在共处中找到欢乐
200元钱,也许还买不下一件高档服装,也许还不够城里人的一桌饭钱,也许……
可每人200元,却是8个爱美姑娘每个月的工资。
生活条件有限,5个农科服务点,便成了姑娘们的家。每顿饭都是自己动手做,碰上农忙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寨子村在黄河滩里的服务点,是几个点中条件最艰苦的,离村有两三公里,周围仅有一户临时在滩里种地的邻居。滩里蛇多,夏天,常常有蛇出入房间,让姑娘们提心吊胆;碰上下雨天,门前涑水河臭烘烘的水里,一种黑乎乎的虫子成群成群往屋里爬,扫也扫不光。滩里空旷,冬天风大,夜晚,姑娘们常常8点前把门一关,就再也不敢出去了。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磨灭姑娘们身上的乐观和浪漫。每到农闲时节,她们便组织农民参加学习、唱歌、跳舞、演讲、说快板等文娱活动。村民们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渐渐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寨子村村民谢随保,今年已49岁了。他以前上学时,只在学校里集体唱过歌,回村后就再也没在人前唱过歌。有一次,在姑娘们的鼓励下,他试着唱了一首,结果,嘴一张,就把词儿唱错了。但唱着唱着,老谢就找到了感觉。现在,他已成了村里有名的“歌手”。
每提及此,老谢便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参加文娱活动,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素质高了,自信心也强了。现在别村的人见了我们村人都羡慕地说,寨子村的人就是不一样,人人都有两下子!”
在农村安家落户
这8名女大学生,最大的23岁,最小的也20岁了,是到考虑成家的时候了。
看到寨子村有不少年轻人整天无所事事,这些姑娘心里十分着急。去年冬季农闲时节,姑娘们与村里的部分男青年开了一次特殊的座谈会。
会上,她们给青年们出了三道题,让他们思考回答。这几道题是:“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你的文化水平在你想做的事情上占什么优势?”“你觉得你的愿望能实现吗,怎样实现?”
三道题触到了青年们的疼处。事后,他们集体给8名女大中专生写了封“抗议”信,说:“你们太过分了,简直在‘羞辱’我们!我们没文化,照样能干成大事!”
抓住这个机会,姑娘们开始做起了青年们的思想工作。她们和这几个青年长谈了几次,一一分析了他们的长处,帮他们树立干事业的自信心。
在随后进行的整修村里巷道的活动中,这些青年自发组织起来,义务承包了部分路段,并分组进行劳动比赛。白天,他们和父母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他们挑灯夜战,一车一车地拉土平整巷道。
如今,这些青年多数已学到了一技之长,外出打工挣钱。他们的变化,村里人和姑娘们看在眼里,高兴在心中。
在与寨子村男青年的接触中,张万侠、冯丽丽、段改丽分别找到了情投意合的心上人。其他几个也在农村找下了对象。
村民们再也不担心这些给他们带来快乐、带来财富的女大中专生们远走高飞了。
“为了发展农村,我们一起来到这里;农民朋友的期望,总是难以忘记。感谢党的好政策,给了我们这次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在这里干出成绩。
二十多年的生活,让我们悟出一个道理;没有追求的生活,谁都瞧不起。感谢我们的父母,辛苦把我们养育;希望我们长大后,越来越有出息……”
今年9月份,参加全国农村人口文化大院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来到寨子村参观。当着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彭珮云和所有代表的面,8名女大中专生动情地唱起了她们自编自写的这首歌。
这,就是她们真诚的愿望和理想,也是她们做出这种选择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