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 催人泪下的艰难创业之路
21年前,他是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场上的一等功臣;两次下岗,一次婚变;当过猪倌,摆过地摊……跌宕起伏的命运,催人泪下的遭遇,渲染着一部人生大书的不变主题:英雄本色!下岗后,妻子离他而去1981年底,于建军退伍回到家乡河南浚县,在县乡镇企业局下属的果品加工厂当了一名集体工。
1982年秋,建军结婚成家,妻子秋霞是乡下某校的民办教师。
婚后,建军平时住在厂里的单身宿舍,节假日回到乡下的家,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秋霞十分陶醉,为自己拥有一位“一等功臣”的丈夫而骄傲。
从1987年起,果品加工厂的效益日渐下滑,厂里经常放假,直到1988年全面停产,于建军下岗了。那时还没有“下岗职工”这个词儿,人们对下岗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比不上今天,没有工作无异于天塌了一半儿。建军从县城回到了乡下的家,三间土坯房,徒有四壁。村里没有他的土地,他想当农民都没地可种。
工作没了,饭还要吃。妻子对他说:“你是从战场上回来的一等功臣,别人没工作,你不能没工作,到县里跑一跑,让领导再给你安排!”建军说:“秋霞,咱战场上死都不怕,还怕没有工作吗?正因为咱是一等功臣,才不能向县领导开口!”秋霞为难地说:“两个孩子可要吃饭啊!”建军抚摸着身旁5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心里酸,安慰妻子说:“别急嘛!长着两只手,还怕没饭吃!”没几天,他找到了新的“工作”——到浚县西北的铜山拉石头。40度的山坡,500公斤的石料,300米的距离,每拉一架子车石头能挣5毛钱。
拼命地拉啊,拉啊,他每天比当地农民还要多拉上两三车。晚上回到家里,骨头都要散架了,上厕所都弯不下腰,肩膀、肘部内侧磨出了鲜血……时间一长,妻子不愿意了,又催他到县里“找领导要工作”。他还是那句话,我一个一等功臣,怎么能向政府张口要工作呢!比起为国捐躯的战友,咱受的这点苦,值得提吗?1989年,秋霞转正为公办老师的第18天,对建军说:“我最后问你一句,到底去不去县里要工作?”“不去,我说过了不去!”建军坚定地回答。
“那好,我们离婚吧!”
“离婚?你说的是哪门子话?”他一边逗孩子玩,一边漫不经心地说,他以为她是说气话。
“什么一等功臣,白当了几年兵!如今拉架子车,连家都养不起!离婚吧!”秋霞怒气逼人。
妻子去意已决,带着女儿搬到学校去住了。他求她看在孩子的分上,不要离开这个家,她扔下一句话:“啥时到县里找到工作,啥时再说!”土坯房已经很苍老了,寒风从门窗钻进来,冻得他直打寒颤。一碟咸菜,一瓶米酒,他喝一口酒,看一眼熟睡中的儿子。儿子海阔因幼时患病留下后遗症,智商低下,只知一个劲儿的喊“妈”,每喊一声,他的心就要碎一次。
怎么办?是选择离婚,还是利用一等功臣的身份去向上级要个工作?建军又猛灌了几口酒,一瓶酒已去了大半。醉眼迷离,他想起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个、两个……在自己的眼前,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18岁的战士丁顺茂一手捂着被敌人射出肠子的肚子,一手端着冲锋枪继续射击,大吼着冲向敌营。最后,他身中无数颗子弹,倒下了,鲜血染红他的全身……酒喝完了,他也想开了:“战场上,那么多的战友血洒边疆,你于建军还活着,还活着!你不能伸手要工作,你是一等功臣!你不能给军功章抹黑!”这之后,他打定了主意:就是妻离家破,也绝不能打着一等功臣的旗号去向上级要求安排工作!当猪倌,卖馒头于建军拿着拉石料挣的几百元钱,又贷款5000元,办起了养猪常白天挑水、磨料、煮食,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饲养知识。母猪生崽时,他在猪圈里一呆就是一个通宵,蚊叮虫咬,臭气熏天,但他不敢离开半步。儿子跟着他,他还要做饭、洗衣服,当爹又当妈。
看到一等功臣当了猪倌,一些人替他忿忿不平:“你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是一等功臣,咋说也不该在这里养猪啊!”“你名气大,向上级反映反映,准能找个好工作!”他笑了笑说:“一等功臣为什么不能养猪?一等功臣又不是高人一等!”只一年时间,养猪场就由10头猪发展到100多头,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正当他准备扩建猪场时,猪价下跌,赚来的几千元钱又赔了进去。
1990年冬天,他卖了最后几头猪,到离家12公里的邻乡卖馒头。卖馒头是个苦活儿,每天凌晨4时起床,和好150斤面粉时人已腰酸腿疼。等别人从梦中醒来,他已把一笼笼热气腾腾的馒头摆了出来。
他蒸馒头,选的都是上等面粉,又白又大,附近的居民都喜欢买。有人说:“一等功臣蒸馒头也和别人不一样,个个都是一等馒。”这话传开了,他的馒头就被当地群众称作“一等馒”。
1991年,他与分居两年的妻子办了离婚手续。
办离婚手续那天,秋霞看到建军一身破衣服上到处都是面浆,最后一次劝道:“建军,到县里跑跑吧,找个好工作,再成个家。”
他苦笑了一声,什么也没有说。
二次下岗摆地摊
刚办了离婚手续回来,从县果品加工厂传来好消息,厂里新建了两栋冷库,下岗工人可重新上岗!建军卖了馍铺,高高兴兴到果品厂上班,他被任命为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第一年,厂里效益不错,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适逢1992年冷储行业大滑坡,果品厂再次全员放假,他二次下岗。
回到农村的家,院子里的荒草已长到一尺多深,北风吹过,枯草飘摇,一片衰败凄凉。土坯房年久失修,这儿进风,那儿漏雨,已经不能再住了。他只好带着儿子回到果品厂,又住进单身宿舍。
折腾了这么多年,仅够勉强糊口,没有挣到什么钱,这次又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于建军犯了愁。1993年春节,爷儿俩蜷缩在空旷的厂房里,不胜凄凉,外面鞭炮声声,屋内冷冷清清。
在盛大的节日里人往往比平时脆弱得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勾起了他的回忆,他的思绪又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常想当年,驰骋战场无人敌,何等英雄!而如今,家败人散,寄居于此,怎不让人伤心!“建军!建军!”外面有人喊。
哎呀,老战友于海清和魏清民来了!他激动不已把两位战友迎到屋内。于海清背来了一袋大米、一块猪肉和两条鲜鱼,还给海阔买了套新衣服。魏清民捎来了600元钱。
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三位老战友谈起十几年前的那场战争,依然激情满怀,时而狂笑,时而高歌。
“两次下岗,老婆离婚,我们一等功臣没有向组织伸过手,好样儿的!老战友敬你一杯!”两位战友争着给他斟酒。
“那么多战友把命都留到战场上了,我于建军算得了什么?来,我们先给九泉之下的战友敬上三杯!”他夺过酒壶,先斟了三大杯,洒在地上……在浚县农村,每年正月初九到二十九为“古会”,每逢古会都要请人唱戏,煞是热闹。
于建军到会上摆了个地摊,卖糖豆豆、卖水果、卖提包。
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建军,你咋摆起这个了?”他笑了笑:“怎么,有规定我不能干这个?”人越围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建军,你太傻了。在浚县,你是大名人,你就不能找人帮个忙?”“你是一等功臣,仗不能白打了!”“工作没了,老婆走了,好人命苦啊!”就在人们围着建军说他傻时,一位个子高挑的漂亮姑娘注意到了他。
姑娘叫杜全芬,是一位银行职员。在学生时代,她就在《解放军报》上读过于建军的事迹,知道浚县出了一等功臣,没想到他会落到这步境地!特别是从人们刚才的议论中得知他下岗、离婚后,她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一等功臣,不应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啊!姑娘默默地望着瘦弱的于建军和他身旁同样瘦弱的孩子。
爱情之花再度为英雄而开
全芬很快打听到了于建军的“家”。1993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她来到了果品加工厂,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一张破床、几件炊具,这就是一等功臣的家吗?全芬一阵心酸,忙把杂乱的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又洗了堆在地上的脏衣服。
这以后,全芬成了这间小屋的常客,洗衣服、做饭,什么活都干,还常到海阔的学校送学习用品。
建军当然感觉到了全芬对他的感情,他也爱她的纯真、善良和朴实。但他想爱又不敢爱:自己是离过婚的人,还拖着个孩子,连个工作也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全芬比自己小7岁,家庭条件好,工作条件也好,他感到自己配不上她。
1993年8月1日,全芬请他到一家饭店吃饭。烛光跳跃,她举杯向他敬酒:“今天是你30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生日?也不知多少年没过生日了,这些年衣食难保,居无定所,建军早已忘记了这个日子。不禁眼一热,他将杯中酒一饮而荆“当年你拼杀战场,如今连个工作都没有,这不公平!”全芬说。
建军能说什么呢?只好闷头喝酒……
全芬不断地流泪,为一个一等功臣的坎坷经历而流,为一个一等功臣的情怀情操而流。
没有爱情表白,没有山盟海誓,他们相爱了。
1994年5月1日,31岁的于建军和24岁的杜全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地方住,只好暂时挤在建军父母的家里。
一等功臣重领风骚
婚后的于建军仍没有工作,靠自制纸箱卖点钱根本不足以贴补家用。全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但爱情的力量已使本来就非常坚强的于建军更加意气风发,他在寻找新的机会。1995年秋,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筹款3万元,通过投标承包了浚县的一家广告公司。
他不懂广告,但不把任何困难放在眼里。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学习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等,同时上北京、下深圳,四处拜师取经。
寒冷的冬天里,于建军接到县外贸公司的一条墙壁标语,这是公司的第一笔业务。那天北风很猛,下着雪,刺着脸生疼生疼。刷墙、写字,100元钱广告,他一丝不苟地做了一整天!建军讲信誉、活儿做得细,很快就把公司的名声做大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小县城的广告公司已把业务做到豫北五市。他给公司员工定了个铁规矩:揽业务时,谁也不能提他是一等功臣,绝对不能以一等功臣的名义招揽广告。
1999年12月,历尽磨难的他双喜临门:女儿出世,乔迁新居……2000年5月,浚县“1999年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于建军名列榜首。
已成大老板的于建军仍如既往,他始终相信,不信命运,与命运拼搏才是真正英雄所为。
1982年秋,建军结婚成家,妻子秋霞是乡下某校的民办教师。
婚后,建军平时住在厂里的单身宿舍,节假日回到乡下的家,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秋霞十分陶醉,为自己拥有一位“一等功臣”的丈夫而骄傲。
从1987年起,果品加工厂的效益日渐下滑,厂里经常放假,直到1988年全面停产,于建军下岗了。那时还没有“下岗职工”这个词儿,人们对下岗的心理承受能力远远比不上今天,没有工作无异于天塌了一半儿。建军从县城回到了乡下的家,三间土坯房,徒有四壁。村里没有他的土地,他想当农民都没地可种。
工作没了,饭还要吃。妻子对他说:“你是从战场上回来的一等功臣,别人没工作,你不能没工作,到县里跑一跑,让领导再给你安排!”建军说:“秋霞,咱战场上死都不怕,还怕没有工作吗?正因为咱是一等功臣,才不能向县领导开口!”秋霞为难地说:“两个孩子可要吃饭啊!”建军抚摸着身旁5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心里酸,安慰妻子说:“别急嘛!长着两只手,还怕没饭吃!”没几天,他找到了新的“工作”——到浚县西北的铜山拉石头。40度的山坡,500公斤的石料,300米的距离,每拉一架子车石头能挣5毛钱。
拼命地拉啊,拉啊,他每天比当地农民还要多拉上两三车。晚上回到家里,骨头都要散架了,上厕所都弯不下腰,肩膀、肘部内侧磨出了鲜血……时间一长,妻子不愿意了,又催他到县里“找领导要工作”。他还是那句话,我一个一等功臣,怎么能向政府张口要工作呢!比起为国捐躯的战友,咱受的这点苦,值得提吗?1989年,秋霞转正为公办老师的第18天,对建军说:“我最后问你一句,到底去不去县里要工作?”“不去,我说过了不去!”建军坚定地回答。
“那好,我们离婚吧!”
“离婚?你说的是哪门子话?”他一边逗孩子玩,一边漫不经心地说,他以为她是说气话。
“什么一等功臣,白当了几年兵!如今拉架子车,连家都养不起!离婚吧!”秋霞怒气逼人。
妻子去意已决,带着女儿搬到学校去住了。他求她看在孩子的分上,不要离开这个家,她扔下一句话:“啥时到县里找到工作,啥时再说!”土坯房已经很苍老了,寒风从门窗钻进来,冻得他直打寒颤。一碟咸菜,一瓶米酒,他喝一口酒,看一眼熟睡中的儿子。儿子海阔因幼时患病留下后遗症,智商低下,只知一个劲儿的喊“妈”,每喊一声,他的心就要碎一次。
怎么办?是选择离婚,还是利用一等功臣的身份去向上级要个工作?建军又猛灌了几口酒,一瓶酒已去了大半。醉眼迷离,他想起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个、两个……在自己的眼前,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了。18岁的战士丁顺茂一手捂着被敌人射出肠子的肚子,一手端着冲锋枪继续射击,大吼着冲向敌营。最后,他身中无数颗子弹,倒下了,鲜血染红他的全身……酒喝完了,他也想开了:“战场上,那么多的战友血洒边疆,你于建军还活着,还活着!你不能伸手要工作,你是一等功臣!你不能给军功章抹黑!”这之后,他打定了主意:就是妻离家破,也绝不能打着一等功臣的旗号去向上级要求安排工作!当猪倌,卖馒头于建军拿着拉石料挣的几百元钱,又贷款5000元,办起了养猪常白天挑水、磨料、煮食,晚上在煤油灯下学习饲养知识。母猪生崽时,他在猪圈里一呆就是一个通宵,蚊叮虫咬,臭气熏天,但他不敢离开半步。儿子跟着他,他还要做饭、洗衣服,当爹又当妈。
看到一等功臣当了猪倌,一些人替他忿忿不平:“你参加过自卫反击战,是一等功臣,咋说也不该在这里养猪啊!”“你名气大,向上级反映反映,准能找个好工作!”他笑了笑说:“一等功臣为什么不能养猪?一等功臣又不是高人一等!”只一年时间,养猪场就由10头猪发展到100多头,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正当他准备扩建猪场时,猪价下跌,赚来的几千元钱又赔了进去。
1990年冬天,他卖了最后几头猪,到离家12公里的邻乡卖馒头。卖馒头是个苦活儿,每天凌晨4时起床,和好150斤面粉时人已腰酸腿疼。等别人从梦中醒来,他已把一笼笼热气腾腾的馒头摆了出来。
他蒸馒头,选的都是上等面粉,又白又大,附近的居民都喜欢买。有人说:“一等功臣蒸馒头也和别人不一样,个个都是一等馒。”这话传开了,他的馒头就被当地群众称作“一等馒”。
1991年,他与分居两年的妻子办了离婚手续。
办离婚手续那天,秋霞看到建军一身破衣服上到处都是面浆,最后一次劝道:“建军,到县里跑跑吧,找个好工作,再成个家。”
他苦笑了一声,什么也没有说。
二次下岗摆地摊
刚办了离婚手续回来,从县果品加工厂传来好消息,厂里新建了两栋冷库,下岗工人可重新上岗!建军卖了馍铺,高高兴兴到果品厂上班,他被任命为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
第一年,厂里效益不错,然而,就在他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适逢1992年冷储行业大滑坡,果品厂再次全员放假,他二次下岗。
回到农村的家,院子里的荒草已长到一尺多深,北风吹过,枯草飘摇,一片衰败凄凉。土坯房年久失修,这儿进风,那儿漏雨,已经不能再住了。他只好带着儿子回到果品厂,又住进单身宿舍。
折腾了这么多年,仅够勉强糊口,没有挣到什么钱,这次又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于建军犯了愁。1993年春节,爷儿俩蜷缩在空旷的厂房里,不胜凄凉,外面鞭炮声声,屋内冷冷清清。
在盛大的节日里人往往比平时脆弱得多,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勾起了他的回忆,他的思绪又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常想当年,驰骋战场无人敌,何等英雄!而如今,家败人散,寄居于此,怎不让人伤心!“建军!建军!”外面有人喊。
哎呀,老战友于海清和魏清民来了!他激动不已把两位战友迎到屋内。于海清背来了一袋大米、一块猪肉和两条鲜鱼,还给海阔买了套新衣服。魏清民捎来了600元钱。
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三位老战友谈起十几年前的那场战争,依然激情满怀,时而狂笑,时而高歌。
“两次下岗,老婆离婚,我们一等功臣没有向组织伸过手,好样儿的!老战友敬你一杯!”两位战友争着给他斟酒。
“那么多战友把命都留到战场上了,我于建军算得了什么?来,我们先给九泉之下的战友敬上三杯!”他夺过酒壶,先斟了三大杯,洒在地上……在浚县农村,每年正月初九到二十九为“古会”,每逢古会都要请人唱戏,煞是热闹。
于建军到会上摆了个地摊,卖糖豆豆、卖水果、卖提包。
很快有人认出了他:“建军,你咋摆起这个了?”他笑了笑:“怎么,有规定我不能干这个?”人越围越多,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建军,你太傻了。在浚县,你是大名人,你就不能找人帮个忙?”“你是一等功臣,仗不能白打了!”“工作没了,老婆走了,好人命苦啊!”就在人们围着建军说他傻时,一位个子高挑的漂亮姑娘注意到了他。
姑娘叫杜全芬,是一位银行职员。在学生时代,她就在《解放军报》上读过于建军的事迹,知道浚县出了一等功臣,没想到他会落到这步境地!特别是从人们刚才的议论中得知他下岗、离婚后,她的心不禁为之一颤:一等功臣,不应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啊!姑娘默默地望着瘦弱的于建军和他身旁同样瘦弱的孩子。
爱情之花再度为英雄而开
全芬很快打听到了于建军的“家”。1993年春天的一个周末,她来到了果品加工厂,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一张破床、几件炊具,这就是一等功臣的家吗?全芬一阵心酸,忙把杂乱的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又洗了堆在地上的脏衣服。
这以后,全芬成了这间小屋的常客,洗衣服、做饭,什么活都干,还常到海阔的学校送学习用品。
建军当然感觉到了全芬对他的感情,他也爱她的纯真、善良和朴实。但他想爱又不敢爱:自己是离过婚的人,还拖着个孩子,连个工作也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全芬比自己小7岁,家庭条件好,工作条件也好,他感到自己配不上她。
1993年8月1日,全芬请他到一家饭店吃饭。烛光跳跃,她举杯向他敬酒:“今天是你30岁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生日?也不知多少年没过生日了,这些年衣食难保,居无定所,建军早已忘记了这个日子。不禁眼一热,他将杯中酒一饮而荆“当年你拼杀战场,如今连个工作都没有,这不公平!”全芬说。
建军能说什么呢?只好闷头喝酒……
全芬不断地流泪,为一个一等功臣的坎坷经历而流,为一个一等功臣的情怀情操而流。
没有爱情表白,没有山盟海誓,他们相爱了。
1994年5月1日,31岁的于建军和24岁的杜全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地方住,只好暂时挤在建军父母的家里。
一等功臣重领风骚
婚后的于建军仍没有工作,靠自制纸箱卖点钱根本不足以贴补家用。全芬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但爱情的力量已使本来就非常坚强的于建军更加意气风发,他在寻找新的机会。1995年秋,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筹款3万元,通过投标承包了浚县的一家广告公司。
他不懂广告,但不把任何困难放在眼里。他一头扎进书本里学习广告创意、广告设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等,同时上北京、下深圳,四处拜师取经。
寒冷的冬天里,于建军接到县外贸公司的一条墙壁标语,这是公司的第一笔业务。那天北风很猛,下着雪,刺着脸生疼生疼。刷墙、写字,100元钱广告,他一丝不苟地做了一整天!建军讲信誉、活儿做得细,很快就把公司的名声做大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小县城的广告公司已把业务做到豫北五市。他给公司员工定了个铁规矩:揽业务时,谁也不能提他是一等功臣,绝对不能以一等功臣的名义招揽广告。
1999年12月,历尽磨难的他双喜临门:女儿出世,乔迁新居……2000年5月,浚县“1999年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揭晓,于建军名列榜首。
已成大老板的于建军仍如既往,他始终相信,不信命运,与命运拼搏才是真正英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