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京城拼下150家皮装专卖店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对于我来说,我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使更多的有用之才能进入我们的企业,融入我们的企业,同时能为这种进入和融入而感到自豪。——应泽从语
故乡:磨砺了心志 培养了灵性□
应泽从出生在雁荡山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他家的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屋前则是长年不断的溪流。在村里,他家还有几亩的水田和山园。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天性好动的少年,应泽从有了很多施展身手的机会,到山上捉鸟,到溪里游泳、摸小鱼小虾等等,真是无拘无束,天真烂漫。□
但家乡太穷,家里太穷,应泽从开始读书的时候,尽管也很想玩,但玩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他有空的时候经常被父母喊住做家务做农活。插秧、拔草、种菜、割稻……农家总有忙不完的活。出去玩一会儿,也总是要等到做完作业,忙完农活。应泽从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他理解父母的艰难和辛苦,因此也总是尽量按捺住爱动的天性,显得勤劳而有耐心。□
应泽从的奶奶信佛,读过私塾,是个有学问的人,她不仅教应泽从等兄弟姐妹识字,还给他们讲故事,讲做人的道理。奶奶的为人很好,颇得村民尊重。他小时候看到奶奶许愿的时候,奶奶总是先保佑天下太平,再保佑全国、全乡、全村的人平安,再保佑自家人。尽管小时候他对这些懵懵懂懂,尽管奶奶有点唯心,但给他的影响却是很大的,那就是人不能自私,要"先国后家"、"先人后己"。奶奶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一套,很懂得鼓励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从没有批评过孩子,有几次,应泽从帮奶奶抄经书,奶奶见应泽从写得很认真,就会不失时机地鼓励他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每次听到奶奶的鼓励,应泽从总是美滋滋的,学习也特别用功,还当上了中队长。□
最难能可贵是,在应泽从等8个堂兄弟姐妹眼里,奶奶是最公平的,没有一点偏心,小孩子在一起评起奶奶对谁最好时,每个人都说奶奶对自己最好。而在这样一个群体里,大家也学会了相互礼让,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应泽从从小就特别聪明、懂事,人气很旺的应家本希望他能读书成才,却想不到一次转学使应泽从对读书丧失了信心。那是他读初二时,由于转到新的学校读书,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抓得挺严的,而且也没有几个同学认识,性格内向的应泽从感到从未有过的压抑,学什么也学不进去,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学了一个学期后,应泽从就回来对家人说不读了。这时候,父母生气了,奶奶则劝应泽从继续读书。但此时应泽从已铁了心,他见家人不同意,就跑到同学家躲了两天,急得家里人纷纷去寻找。应泽从被找回来后,尽管父母劝说,他就是不愿意再上学了,而且哭得像泪人似的,后来还是奶奶开口了:"看来泽从是铁了心,真的没有心去读书,读不下去,也就算了。"□
泽从辍学后,很快就随姐姐应秀珍到北京去了,开始为贫寒的家庭艰辛的父母挑起了担子。家里人这才知道,除了环境不适应外,为家分忧也是他辍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京津:了解了市场 练就了本领□
姐姐应秀珍大应泽从三岁,19岁的姐姐,当时已是一个技术不错的缝纫匠。1984年春天,已在内蒙古做过一年服装的姐姐带着他来到北京,并在海淀区一座民房里住了下来。一起住的还有姐姐的一位女同学及其哥哥。应泽从不会做服装,因此就开始跟姐姐同学的哥哥一起去布市看布料。每天他们出去购料,将料购来分给姐姐和同学做服装。服装做好后,姐姐便在下午4时左右拿到市场去卖。聪明的应泽从虽然此时没有"拍板权",但他很注意观察和分析,对布料的质地及颜色等方面渐渐入门。□
姐姐和应泽从起早摸黑地干,终于慢慢地有了积累,姐弟俩出来的时候只有2千元,到了1987年的时候,两个人就赚了8万来块钱,这对于一个22岁的女孩子和19岁的男孩子来说,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当年姐姐结婚了,也就停止了在北京做服装的生涯。19岁的应泽从想自己管工人没管过,服装也没卖过,但他通过购料,北京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去过了,对布料及服装市场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为此,他认为自己还是购料和租赁柜台经营比较理想,生产上的事就基本托给领班师傅了。他在天津帮助一个同学在天津百货大楼租了一个柜台,并将北京的家庭作坊迁至天津。由同学经营他生产的服装,自己则在国际商厦租了两个柜台,请营业员销售,服装摆上去的第一天就销出了一万多元。紧接着,他根据季节的变化组织生产不同季节的服装,并又打入了天津华联商厦、劝业场等大型商场。由于他对服装品味和群众的消费心理把握得越来越好,服装制作工艺和款式又好,因此,产品在商场里成了畅销货,最好的一个月他在一个商场里做了180万元的营业额,令商场的经理刮目相看。几年下来,他积攒了一百多万元的资产。□
实业:打响了品牌 实现了理想□
多年的租赁经营使应泽从原始积累丰富了,但由于受到制约的因素太多,使他产生了办一家公司的想法。1991年下半年,他和天津的朋友在院子里开始商量起公司的事情。话题主要还是公司取名的问题。当天津的朋友说到"大应"谐音为"大鹰"时,应泽从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但直露了些,他最后决定取名为"应大",寓意一是这家公司是姓应的人办的,而且应该会大起来,寓意二为公司会像小鹰一样会大起来,到时候会"鹰击长空"。1992年8月,经过他和胡时俊等人的紧张的筹备后,天津应大皮革时装公司成立了。公司创办之时,还租在郊区,后来又搬进市区一所中学里边。但应泽从认为一家企业要树立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拥有自己的厂房是最基础的工程。于是1995年他就开始征地,1996年公司大楼破土动工,1997年建厂五周年之时,总投资2000多万元,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已经竣工,全公司的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1992年企业成立时,应泽从和胡时俊便将产品定位在皮衣上,并且引进了意大利、日本等国的设备。在皮衣选料上他们精益求精,全部采用意大利、英国等国优质真皮,一款一式,一针一线,无不体现名牌风采。而且在进口真皮时,还经常赋予供应商一些新的理念,向他们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不是你给什么我就拿什么,而是你达不到我的设计要求我就不要。在面料上刻意求精,在设计上标新立异,在利润上力求合理,在服装上争创一流,使"应大"品牌在国内众多的皮装生产企业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消费者中间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此同时,他在1996年时进行CI设计,通过对日本、台湾、北京三家著名策划机构的比较,公司最后出资100多万委托北京华佳企划公司进行CI设计,现在公司分布在全国的150多家销售公司和专卖店全部统一形象。□□
应泽从同我交谈时,多次谈到了规划的问题。他说一个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要有一个规划,如果没有规划,就像船只在茫茫大海中行驶没有指南针一样,会迷失方向,有了规划,我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尽量把工作做得好些,生活安排得充实点,直至到达胜利的彼岸。□
关于应泽从的"规划",还有许多故事,下面我就把这些例子讲给大家听一听,与读者朋友们共享。□
应泽从未结婚时,对未来的妻子早已有一个"规划",首先是妻子不能进企业,也不要参与企业的事情;其次是妻子要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性格脾气要比较好;其三是最好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因此,当公司的一位会计帮他说对象时,他就毫不含糊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这位会计的热心牵线下,应泽从的"规划"实现得很好。他的妻子鲁君是天津和平区中医院的医生,其父亲是该医院的老院长。鲁君在跟应泽从谈恋爱时答应了他的要求,在成为他妻子后,自己干自己的工作,也从不参与企业的事情。她只是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丈夫关心、鼓励、帮助和理解,增强了应泽从把企业做大做精做优的信心和决心。现在说起自己的婚姻"规划",应泽从还颇为得意。他说,我们的企业家族人员比较多,如果让妻子再进入企业,就可能会更复杂。而我的妻子是医生,她有她的事业,我有我的事业,但我们彼此相互支持,生活得有滋有味。□
作为企业总经理,对家族式企业如何走向现代企业,应泽从也有自己的"规划"和独到的理解。他说,家族式的企业也有家族式企业的优势,在创业初期尽管制度不完善,但往往凝聚力很强,大家能拧成一股绳,使企业得到发展。但是,家族式的企业它主要靠感情、亲情来维系。一旦企业大了以后,则主要是靠行之有效的制度去维系,这样企业才能求得更大发展。所以企业的发展最终要减少感情的因素,实行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完善各项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大胆又要稳妥,不能急功求成,否则改革没改成,企业就可能已乱了套。这样的改革还不如不改的好。□
到了第三年的时候,随着公司机制和管理制度的趋于完善,使留住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引进能留下来的人才达到40%左右。这些留住的人才的工作比较有起色,但他们的工资待遇并没比家族人员高,但他们中许多人的能力却比家族人员强,这样使家庭成员产生了危机。"在这个时候,应泽从等决策者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企业发展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引进更多人才对作为股东的家族人员投资与利益的重要性以及建立不分亲疏,惟才是举制度的想法,并付诸实施,使全员都纳入了公平竞争的渠道,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时候,家族成员大家都开始注重学习和素质提高。作为企业引路人的应泽从每年都到国内外企业学习考察,还经常到著名大学参加短训,副总经理胡时俊(天津温州商会会长)还到天津大学攻读EMBA(在职工商硕士)专修班,逐步在公司形成了"不论亲疏论水平,不看资历看能力"的良好用人机制,一些水平素质相应跟上去的家族成员照样担任重要职务,而一些水平能力跟不上去的则自行辞职或被免去了职务。由于机制和管理的不断完善,使人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使引进的人才比较稳定,每年引进的人才有90%以上留下来,其中不乏拔尖人才。
像首席设计师武学伟,刚加盟"应大"时,设计理念还不很成熟,在应泽从、胡时俊和市场调查部的协助和支持下,武学伟完成了从一个学院派设计师到一个品牌设计师转化的过程,设计理念日臻完善。近年来,武学伟在中国服装设计图等大型活动中,获得了多项大奖,而且还被评为"中国十佳设计师"。对此,他深有感触地说:"与’应大’签约的感觉真好,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而应泽从谈到引进设计人才成功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我们设计中心就有40来位设计人员,其中本科生以上学历就有20多人,我们给予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而他们搞设计就像替自己做事一样,做得很投入,很到位。"这种相互合作的成功,证明了应泽从等人发展战略的胜利,代表了企业与设计师成功合作的典范。公司创办以来,适时推出的具有时尚理念的新风格。新款式皮装在市场上反响强烈,使"应大"每一新款皮衣都成为市场的热点和焦点,消费者和专家好评如潮。1998年,公司推出的皮装获得了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质量金奖和设计金奖。在中国时装设计周期间,"应大"以"流金岁月"为主题的发布会,在继承了"应大"一贯的高贵、典雅的风格基础上,又注入了时尚、简约、精致、温馨的新概念,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
坚持精心设计、质量至上,赋予皮装时尚理念,使"应大"品牌越来越响,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30%左右,在市场上仍供不应求。□
对话:蕴含着睿智 迸发出火花□
在天津的几天里,我们多次对话,我发现他谈得很真诚,很实在,很有哲理。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快,从中我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下面我就把我们的主要对话整理如下,让读者朋友从字里行间去了解这位年轻有为而富有思想的企业家的一些想法。□
记者:温州是全国民营企业最活跃的地方,温州人创办的企业往往机制比较灵活,发展得很快,人也比较有闯劲,请问你是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业心和闯劲的?□
应泽从:首先是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有了财富如果只是为了娶个好老婆,或让人家看得起,或让家庭风光风光,那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我在1991年20多岁积累了上百万资金后,在徘徊中,我强烈地感觉到,那就是要走出小圈子,办一家好企业,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办起了企业,人家恭维你,说你已经办得很好了,那只是得到了最原始的基础认可。这时候是很关键的,你是止步不前呢,还是要继续提升自己的理念。
你的理念提升了,你的境界就高了,你的可比范围也就大了,一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有好多企业都比你大,你会发现你的企业就像茫茫大海中的小船一样,大地上的一棵小草一样。那么作为企业的个人与外国的企业家一比,你就不会骄傲起来,你会觉得自己的事业太小了,又会回到原始的创业阶段那种心态,这样就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再发展再看比你好的,你就永远会觉得自己和企业与别人有差距,就会努力去做,去改善,哪怕只有一点点。因为我有这样的心态,因此,我就保持了一种旺盛的创业心和闯劲。□
记者:你做过个体户,你觉得做企业家与个体户有什么区别?
应泽从:说明一下,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我办的是企业,虽然现在做的工作与过去做个体服装经销商没有多少区别,但可比的范围扩张了,与过去在一个院子里几台缝纫机,自己拥有几个柜台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个体户,他的行为只是个体的行为;而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我的规划和目标是用企业的行为来定位,而不是个人的行为,比较的对象不是身边的某个人。因此,谁谁有钱,谁谁买了名车名表盖了洋楼,你也不会心慌,不会心动,也不会焦急。因为这不是你所追求的。我的穿戴就并没有特别名贵的东西,而我想的我所努力的是如何将企业做得跟大企业名企业一样或接近一点,树立企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概念就有价值化的因素在里头了。□
记者:当前对家族式企业,存在不同的认识,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家族式的企业不好,你对这有什么看法?□
应泽从:我认为一句话说家族式好或坏都有失偏颇。我认为问题不在于企业的结构是不是家族式的,而是在于企业最终有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判断好坏与企业最终有无生命力的标准。所以我认为家族式的企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业在做大了以后还是家族式的管理。但家族式的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要脚踏实地,要有一个过程,绝对不能求快图形式。□
家族式企业家族成员多,在创业初期,大家熟悉,有热情讲感情,有凝聚力,处理起企业事物来,快而有节奏,可以说胜过一切现代化管理。可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多了,事情多了,还是用家族式管理,那只会使企业在人、财、物管理等方面漏洞百出,最后拖垮企业。因此,必须要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以此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我们企业走过的路子就是这样,刚开始时用家族式管理,在企业渐渐做大以后,不断建立相应的有关制度,减少感情和人为的因素,并不断引进各类人才,使家族成员感到了压力,并提供学习的平台,促使其加强学习,提高水平,跟上企业发展的要求,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现在尽管家族成员比较多,但企业已跟现代企业制度接上了轨。□
记者:你办企业努力的方向和最高境界是什么?□
应泽从:我觉得办企业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事情,我们做的都是点点滴滴的事,每个人每天都做点点滴滴,我们的企业每天就能改善一点点,这就是进步。这样一来,我们就有抗击市场的能力,就有闯荡市场的能力。企业是以获取利润的形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但对于我来说,我追求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赚多少钱,而是使更多的有用之才能进入我们的企业,融入我们的企业,同时能为这种进入和融入而感到自豪。许多企业提出了为国家做贡献的口号,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没这么喊,但我并不反对人家这么喊。我现在做的就是让个人、家庭和企业能做为社会尊重的工程,一个人出去如果得不到尊重,那么家庭也不会得到尊重,所以也不会受到社会尊重。而要做好这个工程,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基础工作,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这就是我的努力方向和创业的最高境界,我愿意为之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