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拧老太太”赚足千万还不够

“拧老太太”赚足千万还不够

  张书英,北京市平谷区人,当地人都叫她“拧老太太”,今年59岁的她,从1990年开始白手起家生产一种建筑材料,现在已有千万资产,本到了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2001年,她却非要投资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项目,从头开始……

  北京市平谷区的张书英,1990年开始生产一种建筑用的墙体材料,可是产品做出来之后,却遇到了难题,没有人愿意买她的产品。

  张书英:“你没有在北京干过,人家不承认你。结果我就跑了好几个月,好不容易请他们到企业来看看,人家来一看,说小作坊,就跑了。”

  既然作坊太小,吓跑了买主,那就只能盖厂房。从买砖,到建成,张书英硬是用28天时间建起了像模像样的厂房。之后,她又去了北京的那家公司。

  张书英:“经理一看我就说,这个老太太又来干什么来了,赶紧去去去。我说,经理你别用手背轰我,我很难受。我说,今天找您来,不是跟您谈买卖,是想让您看看我小作坊变没变,看看我们的活干得怎么样。我说了一天他也没来,到晚上我说,经理您要不去,我明天还来。”

  从平谷到市区,她来来去去足足跑了四天。

  张书英:“第四天我又去了。经理一看我,脸就拉下来,生气了。你怎么这么拧,又干什么来了,他一扭脸就走了。结果去了一圈,没有超过半个小时回来了,看我乐了,说,这样吧,到你那儿看看行了吧?就这么来了。到我这儿一看就乐了,饭没有吃完,就叫工程师把合同拿来,签了7600米的板材。这样的故事多了。”

  从此,张书英得了一个“拧”老太太的称呼。也就是靠着这种精神,“拧”老太太的建材在北京立稳了脚跟,她也创下了几千万的家业。2001年,“拧”老太太59岁,按常理,她可以待在家里坐享其成,和满堂子孙享受天伦之乐了,可是她却又要折腾个新项目。那股子拧劲,儿女都拿她没有办法。

  女儿 贾海珍:“当时没跟我们说,她就开始生产了。我回到家看到产品,才知道开始生产饮料了。”

  儿子 贾海旺:“当时我们年轻的人对这个饮料行业确实不支持,因为我们原来的长项是做建材。”

  贾海珍:“我们反对的理由是对这个领域第一我们没有精力,第二没有经验。 我们认为该慎重。老太太态度特别坚决。”

  儿女们的反对没有阻止住“拧”老太太再次创业的脚步。

  张书英:“我说这饮料我一定要干,谁说没有市场我都不信,什么都在于人,事在人为。开始建厂时候,什么人都不认识,我不是照样做建材,饮料也是如此。”

  她相信依托平谷的资源和自己的资金实力,一定可以成功。平谷属于半山区,盛产桃、野酸枣、山楂、核桃等山货。“拧”老太太坚信靠这些山区资源生产的产品一定有市场前景。然而饮料对于她来讲是一个新的行业,虽然信心十足,可毕竟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开始就在包装上出了问题。

  张书英:“因为玻璃杯子用完了还当杯子使,现在很多人把我的杯子当别的使。”

  推销员 史如杰:“我们开始开拓市场发现我们瓶装的饮料,档次显得比较低一些,很多高档的宾馆饭店,都觉得有点儿不适合市场。”

  为了走进高档市场,他们把饮料的包装在材料和设计上进行了改进。

  推销员:“结过市场试销,效果非常好。现在北京很多大的宾馆饭店都使用我们的产品,反馈说包装比较上档次,所以这个产品现在还是非常对路的 。”

  包装的多样化给饮料打开了销路,拧老太太与朋友谈话偶然提到的糖尿病问题,又给“拧”老太太的饮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书英:“她说糖尿病不可怕,并发症可怕,什么甜的都不让吃。咱们健康的人都喜欢吃点顺口的,换换口味,有病的人更想吃顺口的。4000万糖尿病人这个数据我知道,我认为,干什么事,不管多少人在搞,都得因地制宜, 所以我通常不走别人的路,自己开路。”

  糖尿病人的苦处给“拧”老太太一个启示,她认为全国4000万的糖尿病人是个大市场。于是她把生产无糖饮料的任务交给了技术人员。

  饮料厂技术员 包会平:“我就跟工程师一起探讨怎样做才能让糖尿病人放心。 经过探讨后决定使用木糖醇。经过反复试验,口感、酸度、糖度是不是跟有糖的没有区别。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成功了。”

  饭店服务员:“这个卖得挺好的,因为是无糖的。”

  由于产品定位明确,又走在了市场消费的前沿,所以很容易推销。

  张书英:“现在我有些产品都上飞机了。武汉、上海的飞机都有我的饮料。”

  到2004年,经过3年的发展,“拧”老太太的饮料年产量150多万吨,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这时候,她也已经62岁了。就在这一年,“拧”老太太又开始了新的创业计划。她想到了一个更轻松的赚钱办法。

  张书英:“到平谷是洗肺,我们叫洗肺浴。呼吸新鲜空气,吐出城市里5天呼吸的废气。”

  北京市平谷区旅游局副局长 王伟:“平谷的资源有山、水、溪流、花海、古观、寺庙、溶洞,资源种类非常丰富。这样就使北京天津大量游客涌入平谷。2004年平谷一年接待游客547万人次。”

  “拧”老太太不想错失这样的市场良机。可是面对平谷已经比比皆是的农家院落,“拧”了几十年的老太太这个时候变得不再拧了。因为在这方面她有些经验不足,而儿子却更有经验。

  大儿子 贾小名 :“每个人搞市场的话,必须有个性的东西。因为我在城里呆了这么多年了,非常了解城里人想要什么,又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村。好多农家院接待不了团队,农家院的活动空间太小。从建筑风格上,主要采取过去的农家风格。”

  张书英:“好多华人想看四合院,回北京找老的四合院不好找了。

  经过商量,他们最后确定了农家风格和老北京四合院相结合的特色,面对大的团队做文章。”

  贾小名:“这个院子是采用北京四合院的三进院落,前面是大门,垂花门。我们准备把这里打造成一个能接待一些书画家们,到这儿来搞笔会,给我们客栈增加一些文化色彩。”

  2004年10月1日,“拧”老太太的兼有民俗和老北京四合院风情的大型农家院终于在2个月的建设后开门迎客了。

  游客:“昨天给我们烧了。烧炕的方式不太一样,一般真的农村的灶是做饭的。他用炉子。”

  贾小名:“根据客人要求改了。因为农村锅台一烧火,就把屋子熏黑了。多提建议。这炕还热着呢。”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炕上吃?”

  游客:“下面可以烧脚,下面有羊皮,特别舒服,特别暖和。”

  记者:“怎么知道这里的?”

  游客:“这不是有向导嘛,酒香不怕巷子深。”

  游客:“都回归自然了。都愿意去环境好、空气好的地方。感觉相当不错,而且周围环境特别静。休假、开会确实是个好地方。”

  服务员:“像我们这个农家院一般都是接待大的团队,别的农家院顶多接待二三十人,像我们这儿能够接待150人左右都没问题的。”

  北京市平谷区旅游局副局长 王伟:“民俗旅游发展到今天,大多还停留在农家乐的水平上。但是民俗旅游光往这个方向发展是不行的。民俗旅游说到底不是廉价旅游,是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所以花峪客栈是在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保留了农家院的基本特征,比如大炕、农家饭菜,同时突破了现有的农家院的模式,规模的扩大也为接待团体创造了条件。”

  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为拧老太太的农家院吸引来众多的客人,提起周末生意的火爆,服务员激动不已。

  客房服务员:“这车排得有1公里远,这地方都满了。羊也得吃几十只。”

  “拧”老太太经常出现在自己的客栈,为自己的农家院做义务宣传,也和来农家院的客人们吃在一起,聊在一起,玩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也倾听他们的需求。

  张书英:“我这个人干事有瘾,干完这个就想干那个,闲不住。”

  记者: “你什么时候退休?”

  张书英:“我活着干,死了算,小船不倒自管推。”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