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创业案例 - “南泥湾”精神谱新篇--凤台退伍军人创业纪实

“南泥湾”精神谱新篇--凤台退伍军人创业纪实

  安徽日报11月23日讯 短短五年,18名退伍老兵白手起家,将一望无际的荒滩变成了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技示范园。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业之歌,体现了新形势下誓把黄土变成金的“南泥湾”精神。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通过刊发这篇报道,我们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奋发有为,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金秋时节,徜徉凤台县八一林牧场,耳边一直荡漾着《南泥湾》的欢快旋律。

  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凤台境内36公里的茨淮大堤上,一排排意杨树高大挺拔,一群群优质山羊膘肥体壮,一阵阵欢歌笑语惹人沉醉……

  谱写这曲新“南泥湾”之歌的,就是18名退伍军人。

  白手起家

  碧云天,黄叶地,霜风劲。5年前的那个深秋,茨淮新河依稀照见18个矫健的身姿。他们铿锵的步伐,走进齐腰的枯草丛,他们利落的双手,支起了5顶简易帐篷。他们是凤台县水利局的18名退伍军人。

  “到水利局后,我们放弃了安置岗位,选择了自主创业。不过面对当时荒无人烟的四周,心里多少有些荒凉。”38岁的詹可权记得,出发前,同样是军人出身的水利局长杨玉国冲他们喊了一嗓子:“有没有信心?”“有!”他们的回答掷地有声。

  “昔日疆场争英雄,今朝茨淮建伟业。”一个信念在18颗火热的心里升腾;一幅战天斗地的大幕在36公里的战线上拉开。

  18条汉子驾驶着一台台拖拉机纵横驰骋,机头上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

  除草,翻地,整土。通宵达旦连轴转,就连机械也有吃不消的时候。拖拉机上的粗钢绳崩断了,反弹回来,贴着童树林的头皮扫了过去,帽子飞出老远,小胳膊粗的旗杆“喀嚓”一声断了。现场的胡冠才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童树林摸摸脑袋,跳下来,若无其事地换了钢绳,一声不吭接着干。

  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朱立展困极了,累极了。有好几次,一不留神,方向盘失控,拖拉机差点冲进了河里。“现在远远地看到拖拉机,我就想躲着走。”朱立展不安地搓搓手,笑了。“这一辈子,我都不想再碰拖拉机。想想那时,它可把我拖得够呛啊!”

  打穴,施肥,栽树。18条汉子争先恐后,掀起了劳动竞赛热潮。来自凤台县城的吴汝胜,家境殷实,退伍回来,经常是皮鞋领带,一身西装名牌。上了茨淮大堤,他拽上编织带,抓起了有机肥。半天下来,白衬衫花了,牛皮鞋烂了,脚上起满了血泡,血水裹着汗水,把袜子和皮肉糊在了一起。“干活,跑个不停,就麻木了;歇下来,疼得钻心。晚上,袜子撕都撕不下来。但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没有人皱一下眉头……”

  放线打穴,来回奔跑,大概算一下这个距离,一个人一天就是两三百里。晚上,王纯伟精疲力竭瘫在地上,挣扎了好几次都爬不起来,硬是好几个人搭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弄上床铺。

  日升日落,18条汉子戴月披星,餐风饮露。秋尽冬来,18条汉子迎风冒雪,饱经寒苦。手肿了,脸皴了,耳朵烂了,嘴唇裂了。虽然脸上挂着冰凌,眼底布满血丝,但是18双闪亮的眸子依然炯炯有神。

  烈火真金

  “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2001年,春意盎然的茨淮大堤。一首首军营歌曲在回荡,一行行意杨树排成了齐整的队列。历经4个多月,18条汉子打下10万个树穴,栽种杨树1200亩、果树300亩,林间空地种牧草500亩。

  1500亩荒滩变成了草木葱茏的林地。群众见了,连连称赞:“部队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真金还须火来炼。

  2002年夏天,骄阳似火,赤地千里。淮河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的旱灾,凤台全境6个月降雨量仅仅21毫米。茨淮新河干涸,人畜饮水困难,一棵棵茁壮的树苗在枯萎。18条汉子眼圈通红,忧心如焚。

  水,水,水。河底的垄沟里发现一些积水。东一洼,西一洼,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积水聚拢起来,再用水泵抽上堤坝,浇灌那些命根子一样宝贵的树苗。

  浇,浇,浇。天气越旱越热,越热越旱。他们在和火烧火燎的烈日赛跑。连续多天超过38℃的高温,几乎每天都有两三个人中暑,但是没有一个愿意下“火线”。素以“硬汉”闻名的杨玉国得知情形,心疼得直落泪。

  这边点滴刚打完,那边高志杰甩开步子就往回跑。“本来想,我身体棒,没多大事儿。没想到连续作战,还真有扛不住的时候,我这条小命差点就在这儿‘熄火’了。”一次浇树时,刘凤军累得趴在地上睡着了,直到深夜被同伴浇了个落汤鸡,才惊醒过来。

  “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18条汉子喊出了嘹亮的号子,拿出了钢铁的意志。他们的汗水和着河水浇灌着苗木。毒辣的太阳还在逞威,最后一点河水也很快干涸。地面没有水,打机井从地下取;近处没有水,拖板车到远处拉……

  浇,浇,浇。1500亩的林地,从东到西,整整浇了1个月。

  浇完西头,东头的地又早已焦干,从头再来……就这样,一遍接着一遍。“旱魔”颓然败退,大部分苗木“绝处逢生”。18条汉子个个晒脱了几层皮,人人黑得像泥鳅:“嗬,赛过黑珍珠呢!”

  老天爷存心要考验他们这群铁打的汉子。第二年夏天,淮河流域又遭遇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茨淮新河水位达到1978年开河以来的最高水位———24.5米。大片意杨和果树被洪水淹没。18条汉子苦战三天三夜,在河床上筑起了一道子堤,挡住了洪水的侵袭,最大限度地守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激流勇进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

  “咱们退伍军人不光能吃苦,还要有科学头脑。”尽管都是初高中毕业,文化程度不算高,但老兵们谈科学论发展头头是道。胡冠才说:“部队是所大学校,这话一点不假。我在部队就养成了读书看报、学习文化的习惯,闲着不学习,心里就空得慌。”

  对他们来说,创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八一林牧场现在还流传着创业初始的许多笑话:刘坤尿素“催肥”,撑死了10多头波尔山羊;吴汝胜挤奶,痛得母羊乱跳乱叫;胡冠才网箱养鱼,成活的连自己吃都不够……

  失败,学习;又失败,再学习;创业不止,学习不止。八一林牧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与安农大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专家技术指导组成立了,“请进来”的技术培训开展起来了,“走出去”的交流合作步伐迈开了……

  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硕果累累。一条东西长36公里、南北宽170米的绿色长廊,成为茨淮大堤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杨树速生丰产林栽培、全自动智能控制节水灌溉经果林栽培和畜禽养殖示范区3个功能区各具特色,竞相发展,一个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复合型农业科技示范园正在兴起。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八一林牧场林草牧一体化的绿色发展道路,走出了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防止水土流失23000吨,制造氧气8900吨,呼吸二氧化碳1900吨,周边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提高3%;2004年产值464万元,职工人均实现收入18000多元。

  创业有成,18名退伍军人并没有满足,大家心里还有一本账:“自己富不算富,群众富了才算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党员。2004年,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兴集乡苗圩村李全献等130户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3406元,比上年净增31%。

  金秋是喜悦的收获季节,金秋是深沉的思考季节。18个敏锐的头脑又在酝酿新一轮的创业规划和发展思路。“这是一次新的长征,一场新的战斗,我们必胜!”18条汉子的铮铮誓言激荡着清澈的茨淮河水。


创业案例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创业案例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