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辞职创业 1年后年入20万
年近三十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头脑中画出过“给老板打工?还是自己创业?”的问号。当人们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充满期待的时候,这两种选择便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积累财富的手段了。
向先生大学毕业后在京城一家私营装饰公司从事装饰设计师工作。近几年北京的房地产热也带动了家装行业的发展,公司一直生意不错,向先生的收入也颇为丰厚。每年进账10万元左右,除去衣食住行等日常开销,每年能有5万元左右的存款。三年下来,他的个人资金积累已经超过了15万元。
然而,一年前,向先生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自己的装饰公司。现在,这家装饰公司虽然规模不大,却也做得小有成就。用向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财富,是需要在‘自己’的公司中积累的;我的事业,是需要在‘自己’的公司中茁壮成长的!”
慎重抉择行业
新京报:无论是从收入水平、还是从发展前景来看,你当初在那家装饰公司的工作非常不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使你放弃了这份工作而自己开公司?
向先生:大学刚毕业就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的确令人满意,公司老板也比较看重我,如果继续在那个公司干下去,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前途。但是作为年轻人,我也总有一股子劲头想自己闯一闯。是自己创业?还是继续这份收入不错又比较稳定的工作?哪一个选择能带给我更大的收益?我考虑了很久,并对北京家装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了仔细的分析。
家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它是依附于房地产业而存在的,只要有新房竣工,就有家装的市场。现在北京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新开发的楼盘数不胜数,这都是我潜在的客户。2008年奥运会过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了这样的信念,我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决定自己下海开公司。
理性定位投入
新京报:也就是说你在创业之前是认真做过一番分析调查的。那么你在决定创业之后,又做了哪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多少投入?
向先生:我找了一个大学同学,各出资10万元,合伙办起了我们的装饰公司。
我们两人主要承担设计工作,又聘请了三个中专生主要负责制图。我们给自己做了明确的定位,对于高档社区,我们无力与那些集团化的高级装饰公司竞争,而低档社区如经济适用房,居民对装修的要求较低,装修利润也较小,因此我们必须盯准中档社区,集中服务。经过多方考察,我们最终在南城一家新开盘的小区里租下了一套三居室作为办公地点,同时兼做两个出资者的住房。这里的房屋均价是6000元左右,住户对装修的要求大致在10万元至15万元之间,比较符合我们的定位。装修费用大约是8万元,这可是公司兼顾装修效果与成本控制的典范。再加上半年房租约2万元、购置5台电脑及其他办公设施4万元,我们总计投入约14万元。至于剩下的6万元则作为了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新京报:你为什么没有把以前的资金全部投入到新公司里?其他的资金是怎么处理的?
向先生:因为现在还是单身,没有家庭负担,所以我暂时还没考虑买房,但这部分资金的预留则是必然的。投资后剩下的几万元钱大部分都用来购买了国债。
新京报:为什么不选择股票或基金?最近两年基金的收益率普遍较高,你为什么没有买基金呢?
向先生:买国债主要是因为它安全性好,收益明显比银行存款高,而且还不用交利息税。没买基金一方面是因为基金种类太多,新产品层出不穷,我工作太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一一仔细比较。另一方面,这部分资金我主要注重它的保值而非增值,因此对安全性的考虑超过了对收益率的考虑。
扎实服务经营
新京报:现在你的公司已经快1岁了,经营状况如何?
向先生:非常好。以前给别人打工,年收入10万元,能存下5万元就很不错了。现在自己干,按照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收入20万元应该问题不大。这样,一年的节余就是以前三年积累的总和了。
最初起步的那段时间确实比较困难,但自从在小区里拿下第一个项目后,我们的设计能力和管理控制能力逐步显现出来,客户对我们有了信任,以后做项目就轻松了不少。
装饰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付款方式。家装是开工时付30%,工程过半时再付40%,工程验收时再付25%,剩下的5%作为质保金两年后支付。所以我们在工程中一直非常注重服务的质量,避免因双方矛盾而出现客户拖欠或拒付工程款的情况,这样就把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新京报:你的创业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什么挫折?
向先生: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认为,创业前一方面要对大到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小到公司定位、选址、经营理念等问题都进行慎重考虑;另一方面,是要在走出校门之日起就注重“积累”。这积累包括经验、技术、资源,还有“教训”。如果没有这些积累,我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创业。每个人都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个人创业”就是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