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龙湫商贸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伟坚
在我赴京采访王伟坚之前,就听说王伟坚是个儒商,曾作过"文学梦",在中学读书时就发表过散文、诗歌作品。又听说王伟坚是个很重感情、待人热情之人,有"宋公明(宋江)"之称。再就是听说他在北京的事业搞得很大,是个成功的人物。
听过看过王伟坚的事迹,也曾经在北京的几次会议上邂逅过,但我对王伟坚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事业到底怎么样,说实在的还没有直接的感受。
2001年6月8日下午,当我拨通电话向他说明来意,想不到十分忙碌的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
随着门外响起几声轻轻的敲门声,住在北京国际饭店的我去开门。但见身着短衫、手提皮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王伟坚脸上渗出了一颗颗细细的汗珠。
"陈记者,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接着他说:"这么热的天,你来北京采访,太辛苦了。"
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坐了下来,用手梳理了一下额头垂下来的头发之后,便和记者攀谈了起来。在他原汁原味的陈述中,记者看到了他的坦诚,他的率直,同时也了解到了他创业的酸甜苦辣,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憧憬。
我们面对着面,就这样慢慢谈着。谈着谈着,我发现自己跟王伟坚近了,近了。无论谈吐,还是举手投足,王伟坚给我一种强烈的"儒商"印象。不知不觉中,暮霭开始在空间浮动,透过玻璃窗,发现北京的长安街的灯一只只亮了。在谈笑风生中,我了解到了王伟坚的一桩桩"名人逸事"……
一个个"文学梦"拴住了少年的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彩缤纷的梦,少年的王伟坚自从爱上了文学,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他贪婪地吸吮着文学的乳汁,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的乡村还比较平静,人的心态也比较平和,并不像现在这样,好多人显得平和不足,浮躁有余。由于爱上了文学,王伟坚总是不停地写着、思考着,用在课本上的时间就少了。相反,他为《茶花女》悲惨的命运而流泪,为《少年维特的烦恼》而烦恼,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而钦佩不已。看书和写散文、诗歌成了他最大的支撑和乐趣。每当作品发表,他的心就显得激动不已,而同学和老师也总是投来羡慕、支持的眼光。每每这时,他寂寞的心总是会泛起阵阵涟漪,并且更坚定了他走文学之路的决心。
1982年的7月,他放弃了高考,回到了虹桥家中。在家人不解的眼光中,他又端坐桌前,构思起他心爱的散文和诗歌来。当父亲问他,将来准备怎么办时,他只是静静地说:"我爱好文学,我舍不得离开它。"父亲点了点头,似乎很理解儿子的心思。但走出房间时,又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似乎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又很难理解。
父亲点头也好,摇头也罢,王伟坚还是那样,每当有空就看书、写作,那认真的劲儿令老天爷也会感动。可是生活
却是很现实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当兵复员回来在虹桥饲料厂当干部的父亲承担,那担子确实不轻唷。久而久之,对王伟坚关爱有加的父亲不耐烦了,他总是提醒伟坚:你爱好文学我不反对,但老大的一个人了,自己总要养活自己。有时,父亲见王伟坚爱理不理,也发起了脾气。
对文学确实是难舍难分,而父亲的话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是啊,自己养不活自己,还能算一个男子汉?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王伟坚流泪了。是啊,这么重的担子,父亲能挑得动吗?
王伟坚的"文学梦"终于有点动摇了。此时父亲王孝机发话了:"或学手艺,或出去闯一闯,你自己选择,我支持你!"面对慈善的父亲,王伟坚终于下了决心:我出去闯一闯!
看儿子终于有了闯一闯的想法,父亲的脸上荡起了笑容。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两千元交给王伟坚说:"孩子,这点钱你作为闯荡的本钱,出去闯一闯吧",父亲说完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爸,两千元对于我们家来说,可是全部的积蓄呀,我拿走了,你们吃什么,用什么?我既然出去闯,钱我自己想办法。"说着,他就自己跑出去了。他来到了一位好友家,借了三千元钱。带着22岁狭隘的"养活自己"的思想,在亲人、朋友和同学深情的目光中,王伟坚登上了北上的汽车。
这一年是1987年的春天。被一个个"文学梦"拴住了心的少年王伟坚,终于展开了翅膀,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目标。
一次战胜自我迎来了艳阳天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王伟坚的思绪也在飞扬。从来没有出过差的王伟坚心里对自己在北京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否找到事做,以及能否赚到钱"自己养活自己"显得忧心忡忡。
当天边泛出鱼肚白的时候,汽车到了杭州。美丽的杭州一点也勾不起他的一丝笑容。此时,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伤感一起涌上了心头。在寒冷的火车站里,他想起了家人和亲朋好友,又想起了心爱的文学,越想越不是滋味。他竟产生了买回程票的念头。
如果回家,那家里人会怎么看,同学、朋友又会怎么看?伟坚呀,伟坚,你怎么会这样的不争气呢?
想到这里,在火车站转悠了几个小时的王伟坚终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乘了20多个小时的列车,他来到了繁华的首都。看着那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汽车,心中没底的王伟坚竟不知往哪儿走。在北京,他打听到一个老乡比较集中的招待所。于是王伟坚便找到他们,问他们在北京做什么事情好。几个认识王伟坚的老乡对王伟坚印象比较好,告诉他说做衣服和包柜台比较好。
毕竟是喝过墨水的人,他略加思索后说:"做服装,我没资本,自己也不会做,我想租柜台做生意",接着他问老乡北京哪些商场最有名。老乡们便告诉他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隆福大厦最好。
"我准备进大商场!"此语一出,四座皆惊。
"伟坚,这可能吗?这些商场一些大企业都进不了,有些老乡努力了五六年,也没有办法打进去呀!"听着血气方刚的王伟坚说的话,一些老乡认为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现代文学大家林语堂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此时的王伟坚由于碰到了老乡,孤独感渐渐消失。"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打进大商场!"白天在市场、大街上转悠,晚上在招待所睡觉,王伟坚都在做"进大商场梦"。
他开始去向老乡了解进商场的要求、程序以及一些老乡为什么进不了大商场的原因,同时经常到大商场转转,了解这些大商场的经营情况、柜台租赁情况。不久,王伟坚从家里带出的3000元就差不多花完了。他开始向老乡借钱,继续对北京大商场进行观察调研。通过调查,王伟坚了解了进大商场的最基本的条件,即:大企业、名优产品、信誉度高。而最关键的还是商场柜台有腾出,商场领导同意。接着王伟坚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一位来自浙江的玉环人。这位玉环人就在北京做玉环羊毛衫厂的羊毛衫生意,而且有企业营业执照副本。聪明的王伟坚懂得"借船出海"的道理,向玉环人提出了用营业执照副本进入商场的想法,并表示如果自己打入这个商场,羊毛衫由玉环人提供,大家互相都有钱赚。不知不觉间,年关到了。老乡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而此时的王伟坚"进大商场的梦"八字还没一撇,而且还欠了二万多元的债务。当老乡问他是否回家过年的时候,王伟坚难过地摇了摇头。他觉得现在还无颜见"江东父老"。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鲜花,也没有盛宴,王伟坚在雪花纷飞的北京简陋的招待所度过了中国人传统的大年。
转眼冰雪融化,春寒料峭的北京街头的树枝上绽出了嫩芽。老乡们又从家乡回到了北京。他们捎来了父亲和朋友的口信,说大家认为赚了赚不了钱没关系,先回家再想办法。思乡心切的王伟坚终于回到老家虹桥。
鬓角白发增了不少的父亲并没有责备王伟坚,他对儿子说:"伟坚,走出闯世界是不容易,你自己闯了就知道了,你会明白人生很多的道理。如果你不想再出去的话,你可以到厂里做临时工。"看着善解人意的父亲,王伟坚说:"爸,到厂里做临时工,工资这么低,就是做几年不吃不喝也还不了债呀!"接着,王伟坚讲述了自己在北京一年来的情况,他说自己已初步摸清了进大商场的路子,自己决定继续去闯一闯。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并且准备给儿子一些"盘缠",但王伟坚也理解家中的难处,他又从原来那位借他三千元的好友手中借来了七千元钱,向繁华的京城走来。
他带着玉环羊毛衫厂的介绍信、营业执照副本和羊毛衫样品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在针织部,很少有人理睬他,"像我们这样的大商场,你们这些小厂家是不允许进入的,你快回去吧!"
在王伟坚看来已是一个名气不小的厂,但在他们的眼里竟是一个小厂,连商量的余地也没有。一年多的艰辛困苦换来的竟是冷冰冰的脸孔和话语,王伟坚实在是不甘心哪!见他们说厂小,他便在他们面前展开羊毛衫,说起产品的荣誉和质量来。然而尽管他百般解释,但人家就是不理睬,甚至到最后要站起来轰他出去。受过这等"礼遇"的王伟坚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可要进入大商场的决心他却一丝也没有改变。
硬攻不行,就应改变策略,王伟坚静了下来,常读中外史书的他想起了《孙子兵法》中《谋攻篇》的一段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开始决定用谋略去攻下租台,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经理的心。先是来到针织部一个羊毛衫的柜台,借买羊毛衫的机会和一服务员攀谈了起来,温文尔雅的王伟坚留给了服务员良好的印象,她将针织部经理的地址以及值班的时间告诉了王伟坚。知道情况后,王伟坚决定走"曲线"。那天经理在商场值班,他买了点礼品来到经理的家。开门的经理夫人不认识伟坚,便问他:"你来干什么?"此时的王伟坚耍了一个小聪明:"嫂子,我和你丈夫单位有业务关系,我们是好朋友。"于是,王伟坚终于踏进经理的家,经理夫人热情地给他泡茶。喝了几口热茶,将自己的名字、暂住的地方和企业的名称留下来后,他就回来了。一个星期过去,王伟坚又给经理写了一封信,向他介绍了一个文学青年出外创业的艰难历程,并请经理予以支持。看着这封信,经理的心被深深打动了,是该去帮帮这位外乡来京的闯荡者了。
" 你这人有理想,有志气,我相信你能会干出样子来,我一定会帮助你!"在异乡遇到这样一位好人,王伟坚的眼睛湿润了,他和这位经理谈了一个多小时,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无奈之下耍小聪明的做法向经理和盘托出。
真的见了经理后,王伟坚目送他离开时,却反而有些迟疑了:"他会真心帮我吗?"
按照针织部经理的指点,在交齐了所有手续后,王伟坚开始静静地等待。然而差不多两个月过去了,望眼欲穿的王伟坚还是得不到一点信息。他决定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去看看。一问,知道针织部刚将两个柜台腾出来,准备租给王伟坚。
一年多的调研、拼搏,终于换来了两个柜台,王伟坚别提多兴奋了。走出王府井百货大楼时,他竟手舞足蹈起来。王伟坚根本不顾及行人的目光。如今想来,他说,那时人们肯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由玉环人组织货源,自己雇了两名漂亮的售货员把守柜台。王伟坚的生意做得很火,每天柜台前人来人往。人气旺财气也旺,两个柜台每月的销售额都在10万元以上。到了6月份时,按理说羊毛衫是很难卖了,但王伟坚却不换品种,他只是对羊毛衫的款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酷暑季节,王伟坚不仅将羊毛衫卖得出去,而且卖得很好。
消息传出,一个个老乡真正佩服起这位昔日"痴人说梦"要进大商场的王伟坚来。王伟坚没有忘记这些当年支持过他、帮助过他的老乡和朋友,他还了他们的钱,并将他们召集一起,用摆酒席的传统方式来答谢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他们有困难,王伟坚总是尽心尽力,给予帮助。
在经营中,针织部经理对王伟坚的为人和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一天,当王伟坚跟他说自己想再做几个商场,能否出面帮帮忙时,经理爽快地回答:"你这个青年人有志气,我愿意帮这个忙"。在经理的牵线下,他又成功地打入东安、西单、隆福等著名商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像一个指挥官,将四个商场的柜台管理得井井有条。王伟坚开始经常写信给父亲,每次父亲总是鼓励他好好干,为家庭争光,为浙江人争光。短短的两年多生意做下来,王伟坚的腰包鼓起来了,他净赚了50万元。这在80年代末,对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来说,可是不少的业绩啊。
商场的生意他继续在做,但经营的产品已由玉环扩展到上海、温州等地。年轻的王伟坚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胆大心细的魄力和聪明才智,实现了自己刚来北京时许下的诺言。
一首首创业歌在京城回响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王伟坚不再满足于在著名商场租柜台经营,他产生了要自己办实业的想法。1993年,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位香港老板。通过谈判和实地考察,他们成立了中外合资宝利威制衣有限公司,瞄准北京大市场,专门生产销售高档的毛料西服,开始了他新的创业。
随着在北京时间的推移和搏击市场阅历的增长,王伟坚显得成熟多了。他和几个好友商量,指出温州人在京有庞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却大都没有自己的销售窗口,如果办一个批发中心,将他们集中起来,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打开市场,而且还会提高温州在北京的整体形象。大家听了,觉得王伟坚言之有理,于是就开始分头进行选址。
正在这个时候,位于木樨园环岛西南侧一个地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里是北京水产局一个闲置的仓库,占地面积有16600多平方米,北京水产局正组织招投标活动。这周围就是温州人的生产基地,地段又处丰台闹市区,正是理想的批发中心"落脚点"。
说干就干!那天,天下着细雨,王伟坚手里提着50万元现金,坐着三轮车来到北京市水产公司参加投标活动。
7家被选中的投标单位的领导都来了,他们都开着奔驰、宝马等名车,带着律师等一班人马,个个神采飞扬,志在必夺。惟独身为北京市龙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王伟坚没有一点排场,一个人坐着三轮车过来,一手提着一个包,一手拿着一把雨伞,给人一种毫不起眼的感觉,而那些投标的对手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当投标结果一出来,却宣布"龙湫"中标。当王伟坚和水产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起签字,并当场交上50万元保证金时,那些对手一下子呆在那里,他们想不到自己竟会败在这位毫不起眼的青年人手上。
其实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标书中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建设工期内租金计算和商业风险。而"龙湫"的标书中,王伟坚等人不仅考虑到了,而且既实在又合理、超前!
然而这个总投资2500万元,拥有1800个封闭式摊位的北京龙湫商贸批发中心项目在开始运作时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仅到义乌、温州招商告败,而且由于一些股东打起了退堂鼓,建设资金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王伟坚和留下来的几个股东使出了浑身解数,向银行贷款,向熟人借款,去动员人家投资,终于好不容易拿下了这个工程。
可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王伟坚组织了精干的招商队伍,不知说了多少动员的话,批发中心还有800多个摊位"名花无主",因为众多的温州人是招商对象,而他们也是很精明的。他们中虽然有些人想买摊位,但还是在观望,看批发中心能不能旺起来,因为摊位多,旺起来再买也不迟。而这,对于王伟坚等市场的股东来说,则是最苦恼的事。该怎么办呢?股东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最大的困难面前,王伟坚并没有退缩,相反他却又想起了《孙子兵法》。通过对购买者心理的再次详细调查,王伟坚心中有底了。在招商只一半的情况下,王伟坚提出,虽说招商只招到半数,但必须要开业,否则批发中心将无法真正启动。对此,股东忧心忡忡,有的则明确表示反对。王伟坚发话了:如果开业后亏本,风险由我个人承担。同时他将自己的绝招甩了出来。
在股东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王伟坚买来了800多条自行车链条,并在开业前两天,即1995年5月17日贴出告示,告知开业时将免费赠送链条,谁锁住那个摊位办理手续后那个摊位就归谁!
告示一出,一些原来在观望的人紧张了起来,因为迟了就没有摊位了,更不用说好的摊位了。所以很多人便来探听情况。
为了使这北京最大的经营轻纺、针织品为主的大商场能在开业时一炮打响,王伟坚还对开业典礼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
5月19日开业那天,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气球飘扬,全狮欢舞,气氛十分热烈。王光英、程思远、布赫、廖汉生、刘锡荣等中央领导、有关部委领导和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的领导也都过来。
一边是热热闹闹搞庆典,一边是免费发放自行车链条。短短的几个小时,800多条链条被抢领一空。王伟坚用链条锁住了经营户的心,经营户用链条锁住了摊位。尔后,王伟坚等人又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使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成了北京人妇孺皆知的大商场。至今,王伟坚用链条招商的怪招在北京商界还有人津津乐道。
王伟坚最欣赏的格言是:"不知足者常乐",尽管忙忙碌碌,但他觉得这样充实,活得有意义。
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总是不断发展。他在北京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成立后,又将目光瞄准俄罗斯的贸易市场,在北京雅宝路买下了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北斗星大厦"写字楼,对俄贸易做得游刃有余。1998年,他还筹资兴建了"龙盛商贸批发中心"。同时还创办了生产环抱设备的中日合资北京南人特种设备有限公司。
在京创业过程中,每当看到一些老乡为了住宿和租厂房而奔波忙碌,甚至遭人白眼时,王伟坚的心总是一次次揪紧。想起自己初来北京时的那种艰难困苦和无奈,他想为老乡办点实事。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又投资15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庄正大院"。1999年,他又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众人众轻纺市场",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王伟坚总是在不断地开拓,在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却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名:伟鉴。意为借鉴历史和伟人们的教训:"胜不骄,败不馁",并身体力行,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在外创业的王伟坚并没有忘记他昔日的"情人"--文学,业余时他时常舞文弄墨,与文艺界名人交往频繁。他还十分热心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的他还兼任着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城筹建委员会执行主任和国际中国书画家促进会副会长(会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其中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城占地5000亩,发起人有几百人哩!
功成名就的王伟坚致富不忘社会。
1994年17号台风袭击温州,造成温州巨大的损失。王伟坚得知后发动自己创办的"庄正大院"和"龙湫商贸批发中心"的老板和经营户,共捐赠了30多万元;
1997年,当得知北京丰台区消防处消防交通条件较差,就捐赠了一辆轿车;
2000年,当家乡开展虹河治理时,他捐赠了16万元,谐音虹河治理"要绿还原",后来他又捐赠5万元,一度被同乡传为佳话;
2001年6月,当王伟坚从温州市领导口中得知温州要建设现代化的高教园区时,他又承诺捐资10万元……
王伟坚,温州老板群中一个难得的"儒商"。读者朋友,从他的身上您感悟到了什么吗?
听过看过王伟坚的事迹,也曾经在北京的几次会议上邂逅过,但我对王伟坚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事业到底怎么样,说实在的还没有直接的感受。
2001年6月8日下午,当我拨通电话向他说明来意,想不到十分忙碌的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要求。
随着门外响起几声轻轻的敲门声,住在北京国际饭店的我去开门。但见身着短衫、手提皮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的王伟坚脸上渗出了一颗颗细细的汗珠。
"陈记者,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接着他说:"这么热的天,你来北京采访,太辛苦了。"
简单的寒暄之后,他坐了下来,用手梳理了一下额头垂下来的头发之后,便和记者攀谈了起来。在他原汁原味的陈述中,记者看到了他的坦诚,他的率直,同时也了解到了他创业的酸甜苦辣,他的追求,他的理想,他的憧憬。
我们面对着面,就这样慢慢谈着。谈着谈着,我发现自己跟王伟坚近了,近了。无论谈吐,还是举手投足,王伟坚给我一种强烈的"儒商"印象。不知不觉中,暮霭开始在空间浮动,透过玻璃窗,发现北京的长安街的灯一只只亮了。在谈笑风生中,我了解到了王伟坚的一桩桩"名人逸事"……
一个个"文学梦"拴住了少年的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五彩缤纷的梦,少年的王伟坚自从爱上了文学,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他贪婪地吸吮着文学的乳汁,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作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那时的乡村还比较平静,人的心态也比较平和,并不像现在这样,好多人显得平和不足,浮躁有余。由于爱上了文学,王伟坚总是不停地写着、思考着,用在课本上的时间就少了。相反,他为《茶花女》悲惨的命运而流泪,为《少年维特的烦恼》而烦恼,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精神而钦佩不已。看书和写散文、诗歌成了他最大的支撑和乐趣。每当作品发表,他的心就显得激动不已,而同学和老师也总是投来羡慕、支持的眼光。每每这时,他寂寞的心总是会泛起阵阵涟漪,并且更坚定了他走文学之路的决心。
1982年的7月,他放弃了高考,回到了虹桥家中。在家人不解的眼光中,他又端坐桌前,构思起他心爱的散文和诗歌来。当父亲问他,将来准备怎么办时,他只是静静地说:"我爱好文学,我舍不得离开它。"父亲点了点头,似乎很理解儿子的心思。但走出房间时,又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似乎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又很难理解。
父亲点头也好,摇头也罢,王伟坚还是那样,每当有空就看书、写作,那认真的劲儿令老天爷也会感动。可是生活
却是很现实的,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当兵复员回来在虹桥饲料厂当干部的父亲承担,那担子确实不轻唷。久而久之,对王伟坚关爱有加的父亲不耐烦了,他总是提醒伟坚:你爱好文学我不反对,但老大的一个人了,自己总要养活自己。有时,父亲见王伟坚爱理不理,也发起了脾气。
对文学确实是难舍难分,而父亲的话也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是啊,自己养不活自己,还能算一个男子汉?看着父亲日渐佝偻的背影,王伟坚流泪了。是啊,这么重的担子,父亲能挑得动吗?
王伟坚的"文学梦"终于有点动摇了。此时父亲王孝机发话了:"或学手艺,或出去闯一闯,你自己选择,我支持你!"面对慈善的父亲,王伟坚终于下了决心:我出去闯一闯!
看儿子终于有了闯一闯的想法,父亲的脸上荡起了笑容。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两千元交给王伟坚说:"孩子,这点钱你作为闯荡的本钱,出去闯一闯吧",父亲说完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爸,两千元对于我们家来说,可是全部的积蓄呀,我拿走了,你们吃什么,用什么?我既然出去闯,钱我自己想办法。"说着,他就自己跑出去了。他来到了一位好友家,借了三千元钱。带着22岁狭隘的"养活自己"的思想,在亲人、朋友和同学深情的目光中,王伟坚登上了北上的汽车。
这一年是1987年的春天。被一个个"文学梦"拴住了心的少年王伟坚,终于展开了翅膀,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目标。
一次战胜自我迎来了艳阳天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王伟坚的思绪也在飞扬。从来没有出过差的王伟坚心里对自己在北京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能否找到事做,以及能否赚到钱"自己养活自己"显得忧心忡忡。
当天边泛出鱼肚白的时候,汽车到了杭州。美丽的杭州一点也勾不起他的一丝笑容。此时,一种强烈的寂寞感和伤感一起涌上了心头。在寒冷的火车站里,他想起了家人和亲朋好友,又想起了心爱的文学,越想越不是滋味。他竟产生了买回程票的念头。
如果回家,那家里人会怎么看,同学、朋友又会怎么看?伟坚呀,伟坚,你怎么会这样的不争气呢?
想到这里,在火车站转悠了几个小时的王伟坚终于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乘了20多个小时的列车,他来到了繁华的首都。看着那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汽车,心中没底的王伟坚竟不知往哪儿走。在北京,他打听到一个老乡比较集中的招待所。于是王伟坚便找到他们,问他们在北京做什么事情好。几个认识王伟坚的老乡对王伟坚印象比较好,告诉他说做衣服和包柜台比较好。
毕竟是喝过墨水的人,他略加思索后说:"做服装,我没资本,自己也不会做,我想租柜台做生意",接着他问老乡北京哪些商场最有名。老乡们便告诉他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西单商场、隆福大厦最好。
"我准备进大商场!"此语一出,四座皆惊。
"伟坚,这可能吗?这些商场一些大企业都进不了,有些老乡努力了五六年,也没有办法打进去呀!"听着血气方刚的王伟坚说的话,一些老乡认为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现代文学大家林语堂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的人,都是由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此时的王伟坚由于碰到了老乡,孤独感渐渐消失。"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打进大商场!"白天在市场、大街上转悠,晚上在招待所睡觉,王伟坚都在做"进大商场梦"。
他开始去向老乡了解进商场的要求、程序以及一些老乡为什么进不了大商场的原因,同时经常到大商场转转,了解这些大商场的经营情况、柜台租赁情况。不久,王伟坚从家里带出的3000元就差不多花完了。他开始向老乡借钱,继续对北京大商场进行观察调研。通过调查,王伟坚了解了进大商场的最基本的条件,即:大企业、名优产品、信誉度高。而最关键的还是商场柜台有腾出,商场领导同意。接着王伟坚通过一位朋友认识了一位来自浙江的玉环人。这位玉环人就在北京做玉环羊毛衫厂的羊毛衫生意,而且有企业营业执照副本。聪明的王伟坚懂得"借船出海"的道理,向玉环人提出了用营业执照副本进入商场的想法,并表示如果自己打入这个商场,羊毛衫由玉环人提供,大家互相都有钱赚。不知不觉间,年关到了。老乡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了。而此时的王伟坚"进大商场的梦"八字还没一撇,而且还欠了二万多元的债务。当老乡问他是否回家过年的时候,王伟坚难过地摇了摇头。他觉得现在还无颜见"江东父老"。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鲜花,也没有盛宴,王伟坚在雪花纷飞的北京简陋的招待所度过了中国人传统的大年。
转眼冰雪融化,春寒料峭的北京街头的树枝上绽出了嫩芽。老乡们又从家乡回到了北京。他们捎来了父亲和朋友的口信,说大家认为赚了赚不了钱没关系,先回家再想办法。思乡心切的王伟坚终于回到老家虹桥。
鬓角白发增了不少的父亲并没有责备王伟坚,他对儿子说:"伟坚,走出闯世界是不容易,你自己闯了就知道了,你会明白人生很多的道理。如果你不想再出去的话,你可以到厂里做临时工。"看着善解人意的父亲,王伟坚说:"爸,到厂里做临时工,工资这么低,就是做几年不吃不喝也还不了债呀!"接着,王伟坚讲述了自己在北京一年来的情况,他说自己已初步摸清了进大商场的路子,自己决定继续去闯一闯。父亲尊重儿子的选择,并且准备给儿子一些"盘缠",但王伟坚也理解家中的难处,他又从原来那位借他三千元的好友手中借来了七千元钱,向繁华的京城走来。
他带着玉环羊毛衫厂的介绍信、营业执照副本和羊毛衫样品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王府井百货大楼,在针织部,很少有人理睬他,"像我们这样的大商场,你们这些小厂家是不允许进入的,你快回去吧!"
在王伟坚看来已是一个名气不小的厂,但在他们的眼里竟是一个小厂,连商量的余地也没有。一年多的艰辛困苦换来的竟是冷冰冰的脸孔和话语,王伟坚实在是不甘心哪!见他们说厂小,他便在他们面前展开羊毛衫,说起产品的荣誉和质量来。然而尽管他百般解释,但人家就是不理睬,甚至到最后要站起来轰他出去。受过这等"礼遇"的王伟坚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可要进入大商场的决心他却一丝也没有改变。
硬攻不行,就应改变策略,王伟坚静了下来,常读中外史书的他想起了《孙子兵法》中《谋攻篇》的一段话:"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开始决定用谋略去攻下租台,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经理的心。先是来到针织部一个羊毛衫的柜台,借买羊毛衫的机会和一服务员攀谈了起来,温文尔雅的王伟坚留给了服务员良好的印象,她将针织部经理的地址以及值班的时间告诉了王伟坚。知道情况后,王伟坚决定走"曲线"。那天经理在商场值班,他买了点礼品来到经理的家。开门的经理夫人不认识伟坚,便问他:"你来干什么?"此时的王伟坚耍了一个小聪明:"嫂子,我和你丈夫单位有业务关系,我们是好朋友。"于是,王伟坚终于踏进经理的家,经理夫人热情地给他泡茶。喝了几口热茶,将自己的名字、暂住的地方和企业的名称留下来后,他就回来了。一个星期过去,王伟坚又给经理写了一封信,向他介绍了一个文学青年出外创业的艰难历程,并请经理予以支持。看着这封信,经理的心被深深打动了,是该去帮帮这位外乡来京的闯荡者了。
" 你这人有理想,有志气,我相信你能会干出样子来,我一定会帮助你!"在异乡遇到这样一位好人,王伟坚的眼睛湿润了,他和这位经理谈了一个多小时,将自己的想法以及无奈之下耍小聪明的做法向经理和盘托出。
真的见了经理后,王伟坚目送他离开时,却反而有些迟疑了:"他会真心帮我吗?"
按照针织部经理的指点,在交齐了所有手续后,王伟坚开始静静地等待。然而差不多两个月过去了,望眼欲穿的王伟坚还是得不到一点信息。他决定去王府井百货大楼去看看。一问,知道针织部刚将两个柜台腾出来,准备租给王伟坚。
一年多的调研、拼搏,终于换来了两个柜台,王伟坚别提多兴奋了。走出王府井百货大楼时,他竟手舞足蹈起来。王伟坚根本不顾及行人的目光。如今想来,他说,那时人们肯定认为他是一个"疯子"。
由玉环人组织货源,自己雇了两名漂亮的售货员把守柜台。王伟坚的生意做得很火,每天柜台前人来人往。人气旺财气也旺,两个柜台每月的销售额都在10万元以上。到了6月份时,按理说羊毛衫是很难卖了,但王伟坚却不换品种,他只是对羊毛衫的款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酷暑季节,王伟坚不仅将羊毛衫卖得出去,而且卖得很好。
消息传出,一个个老乡真正佩服起这位昔日"痴人说梦"要进大商场的王伟坚来。王伟坚没有忘记这些当年支持过他、帮助过他的老乡和朋友,他还了他们的钱,并将他们召集一起,用摆酒席的传统方式来答谢大家。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他们有困难,王伟坚总是尽心尽力,给予帮助。
在经营中,针织部经理对王伟坚的为人和能力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一天,当王伟坚跟他说自己想再做几个商场,能否出面帮帮忙时,经理爽快地回答:"你这个青年人有志气,我愿意帮这个忙"。在经理的牵线下,他又成功地打入东安、西单、隆福等著名商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像一个指挥官,将四个商场的柜台管理得井井有条。王伟坚开始经常写信给父亲,每次父亲总是鼓励他好好干,为家庭争光,为浙江人争光。短短的两年多生意做下来,王伟坚的腰包鼓起来了,他净赚了50万元。这在80年代末,对于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来说,可是不少的业绩啊。
商场的生意他继续在做,但经营的产品已由玉环扩展到上海、温州等地。年轻的王伟坚用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胆大心细的魄力和聪明才智,实现了自己刚来北京时许下的诺言。
一首首创业歌在京城回响
"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立远功。"王伟坚不再满足于在著名商场租柜台经营,他产生了要自己办实业的想法。1993年,他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位香港老板。通过谈判和实地考察,他们成立了中外合资宝利威制衣有限公司,瞄准北京大市场,专门生产销售高档的毛料西服,开始了他新的创业。
随着在北京时间的推移和搏击市场阅历的增长,王伟坚显得成熟多了。他和几个好友商量,指出温州人在京有庞大的服装生产基地,却大都没有自己的销售窗口,如果办一个批发中心,将他们集中起来,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打开市场,而且还会提高温州在北京的整体形象。大家听了,觉得王伟坚言之有理,于是就开始分头进行选址。
正在这个时候,位于木樨园环岛西南侧一个地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里是北京水产局一个闲置的仓库,占地面积有16600多平方米,北京水产局正组织招投标活动。这周围就是温州人的生产基地,地段又处丰台闹市区,正是理想的批发中心"落脚点"。
说干就干!那天,天下着细雨,王伟坚手里提着50万元现金,坐着三轮车来到北京市水产公司参加投标活动。
7家被选中的投标单位的领导都来了,他们都开着奔驰、宝马等名车,带着律师等一班人马,个个神采飞扬,志在必夺。惟独身为北京市龙湫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王伟坚没有一点排场,一个人坐着三轮车过来,一手提着一个包,一手拿着一把雨伞,给人一种毫不起眼的感觉,而那些投标的对手更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当投标结果一出来,却宣布"龙湫"中标。当王伟坚和水产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起签字,并当场交上50万元保证金时,那些对手一下子呆在那里,他们想不到自己竟会败在这位毫不起眼的青年人手上。
其实他们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们的标书中都无一例外地忽略了建设工期内租金计算和商业风险。而"龙湫"的标书中,王伟坚等人不仅考虑到了,而且既实在又合理、超前!
然而这个总投资2500万元,拥有1800个封闭式摊位的北京龙湫商贸批发中心项目在开始运作时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不仅到义乌、温州招商告败,而且由于一些股东打起了退堂鼓,建设资金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王伟坚和留下来的几个股东使出了浑身解数,向银行贷款,向熟人借款,去动员人家投资,终于好不容易拿下了这个工程。
可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尽管王伟坚组织了精干的招商队伍,不知说了多少动员的话,批发中心还有800多个摊位"名花无主",因为众多的温州人是招商对象,而他们也是很精明的。他们中虽然有些人想买摊位,但还是在观望,看批发中心能不能旺起来,因为摊位多,旺起来再买也不迟。而这,对于王伟坚等市场的股东来说,则是最苦恼的事。该怎么办呢?股东们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最大的困难面前,王伟坚并没有退缩,相反他却又想起了《孙子兵法》。通过对购买者心理的再次详细调查,王伟坚心中有底了。在招商只一半的情况下,王伟坚提出,虽说招商只招到半数,但必须要开业,否则批发中心将无法真正启动。对此,股东忧心忡忡,有的则明确表示反对。王伟坚发话了:如果开业后亏本,风险由我个人承担。同时他将自己的绝招甩了出来。
在股东们将信将疑的目光中,王伟坚买来了800多条自行车链条,并在开业前两天,即1995年5月17日贴出告示,告知开业时将免费赠送链条,谁锁住那个摊位办理手续后那个摊位就归谁!
告示一出,一些原来在观望的人紧张了起来,因为迟了就没有摊位了,更不用说好的摊位了。所以很多人便来探听情况。
为了使这北京最大的经营轻纺、针织品为主的大商场能在开业时一炮打响,王伟坚还对开业典礼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
5月19日开业那天,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气球飘扬,全狮欢舞,气氛十分热烈。王光英、程思远、布赫、廖汉生、刘锡荣等中央领导、有关部委领导和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的领导也都过来。
一边是热热闹闹搞庆典,一边是免费发放自行车链条。短短的几个小时,800多条链条被抢领一空。王伟坚用链条锁住了经营户的心,经营户用链条锁住了摊位。尔后,王伟坚等人又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使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成了北京人妇孺皆知的大商场。至今,王伟坚用链条招商的怪招在北京商界还有人津津乐道。
王伟坚最欣赏的格言是:"不知足者常乐",尽管忙忙碌碌,但他觉得这样充实,活得有意义。
正因为如此,他的事业总是不断发展。他在北京龙湫商贸批发中心成立后,又将目光瞄准俄罗斯的贸易市场,在北京雅宝路买下了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的"北斗星大厦"写字楼,对俄贸易做得游刃有余。1998年,他还筹资兴建了"龙盛商贸批发中心"。同时还创办了生产环抱设备的中日合资北京南人特种设备有限公司。
在京创业过程中,每当看到一些老乡为了住宿和租厂房而奔波忙碌,甚至遭人白眼时,王伟坚的心总是一次次揪紧。想起自己初来北京时的那种艰难困苦和无奈,他想为老乡办点实事。在这种思想驱使下,他又投资1500多万元兴建了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庄正大院"。1999年,他又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众人众轻纺市场",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
"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王伟坚总是在不断地开拓,在永不停息地奋斗,他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却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名:伟鉴。意为借鉴历史和伟人们的教训:"胜不骄,败不馁",并身体力行,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在外创业的王伟坚并没有忘记他昔日的"情人"--文学,业余时他时常舞文弄墨,与文艺界名人交往频繁。他还十分热心支持文化、艺术事业,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的他还兼任着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城筹建委员会执行主任和国际中国书画家促进会副会长(会长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其中中国科学技术文化城占地5000亩,发起人有几百人哩!
功成名就的王伟坚致富不忘社会。
1994年17号台风袭击温州,造成温州巨大的损失。王伟坚得知后发动自己创办的"庄正大院"和"龙湫商贸批发中心"的老板和经营户,共捐赠了30多万元;
1997年,当得知北京丰台区消防处消防交通条件较差,就捐赠了一辆轿车;
2000年,当家乡开展虹河治理时,他捐赠了16万元,谐音虹河治理"要绿还原",后来他又捐赠5万元,一度被同乡传为佳话;
2001年6月,当王伟坚从温州市领导口中得知温州要建设现代化的高教园区时,他又承诺捐资10万元……
王伟坚,温州老板群中一个难得的"儒商"。读者朋友,从他的身上您感悟到了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