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界名人 - 云南过桥米线大王的创业成功之路

云南过桥米线大王的创业成功之路

云南过桥米线早已蜚声中外,但以前品尝过桥米线,人们需千里迢迢赶赴昆明,而如今这朵风味名吃奇葩则四处开花——到处有分店。而且,在品尝鲜嫩可口的美食的同时,你还能感觉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弥漫四周。过桥米线的内容能够不断进化,业态能够快速扩张,这是一群热爱它的商家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和业绩特别显著,他就是——陶鑫国和他的过桥米线2001年8月初,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百余名来自海内外的华人商界精英出席了这次盛会。

昆明过桥都大酒店有限公司董事子兼总经理陶鑫国,是出席首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的三位云南企业家之一。陶鑫国是以经营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有特色、有规模、有品味而名扬春城的民营企业家。在昆明、乃至在云南省,陶鑫国和他的过桥米线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随着99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办,昆明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每年,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像潮水一般涌向昆明,高峰期间,每天,乘飞机、坐火车来昆明的游客多达四五万人。这些游客,无论是政府的部长还是影视明星、歌星,无论是外国的投资商,还是中国的平民百姓,一旦来到昆是,在被旖旎的山光水色陶醉的同时,无不品尝名扬大江南北的风味美食过桥米线。而要吃过桥米线,人们又会绘绘来到昆明西北郊莲花池畔的过桥都。这里,就是陶鑫国营造的美食天地。光临这片美食天地的政要中草药程思远副委员长,唐家璇外长;影星中有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等。

过桥米线大战中杀出一员猛将

过桥米线,源于一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后经生意人的苦心经营,不断丰富它的配料内容和不断注入饮食文化,渐渐成为云南的一道风味名吃。文革中,过桥米线惨遭左思潮冲击,已名存实亡。文革后,到了1980年代初,只不过国营的昆明市饮食公司在护国路上的护国饭店和宝善街上的福华园仍在坚守着过桥米线的最后阵地。

1990年3月24日的《春城晚报》上刊发了一篇题为《过桥米线,应恢复本来面目》的文章。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晚报上引发了一阵子热热闹闹的关于过桥米线的大讨论,而且,在昆明市美食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中,更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激发他们开动脑筋在思考,卷起袖子去振兴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这些决意重振云南过桥米线雄风的人就是陶鑫国以及后来同他展开过桥米线大战的陈宗康、李麟等人。一段时间里,陶鑫国和他们你争我斗,谱写了一部“过桥米线三国演义”。

那一年,春城昆是的美食舞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很短的时间内,昆明城中一下子涌出了二三百家过桥米线馆。市场经济就是竞争,商场就是战常大战中,在商家的激烈博弈中,天天有新参战者,也天天有落马者。

开始时,陶鑫国是同陈宗康打联手,每人拼凑了10多万元钱,准备合伙开一个上档次的过桥米线馆。当时,他们为何会选中过桥米线这个项目呢?原因在于,第一,过桥米线是云南传统的风味名吃,又是一种特色快餐,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上马很容易。第二,开过桥米线馆,只要购置一定的设备,在配料上作一番研究,在炖汤上掌握好一定的火候,在烹饪上,一般不会太受厨师的掣肘,也用不着高价聘主大厨师。陶鑫国和陈宗康原来对搞饮食业都是门外汉。在选准项目后,开业之前,为了掌握老字号国营的过桥米线馆福华园在经营过桥米线方面的“秘密情报”,陶鑫国和陈宗康先后乔装成顾客和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在福华园出出进进,跑了两个来月。从厨房用具的规格大小,到每天进料的品种、数量,到餐具的种类。开状,他们全和眼睛看了又看,用本子记了又记,从而在短时间内就从两个门外汉变成了这方面的行这里手。1990年9月9日,陶鑫国同陈宗康合伙经营的“过桥园”,在昆明闹市区的长春路上开业了。就在这之前一天,9月8日,李麟的吉鑫园也在南华街开张了。一场过桥米线大战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刚开始,过桥园和吉鑫园就比拼开了。两家比装修、比特色、比档次;米线比味道……过桥园开业那天,给人的印象就不像是米线馆开业,而仿佛是文人雅士的聚会,陶鑫园请来了昆明市知名的书法家、画家,餐厅的墙壁上,挂满了这些名家的墨宝。电视台主持人,报社电台的记者来得更多。那年,似乎还没有哪家饮食店开业有这么多新闻界的人物光临。

可以这么说,长春路上过桥园的开业,使陶鑫国在经营中崭露头角。一段时间里,过桥园生意兴隆,顾客盈门,最多时一天可销售上千套过桥米线。

也许是一山容不得二虎吧,长春路上的过桥园开了一久,董事长陈宗同总经理陶鑫国之间的矛盾渐渐大起来了,在宣传上,在经营中,乃至在过桥米线的配料上,陈、陶三人的意见往往统一不起来。于是,他们准备分道扬镳了。然而,分手归分手,陶鑫国认为,生意虽然做不到一块儿去,但朋友仍然是朋友。毕竟过桥园的开业,老陈功不可没。就这样,1991年3月,陶鑫国同陈宗康友好地分手了。当年11月22日,陶鑫国在昆明闹市区晓东街的南屏电影院对面开了一家名为“过桥村”的过桥米线馆。这一阶段,对于陶鑫国来说,是一段积蓄力量,准备再战的时期。他在经营过桥村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在电视台、报纸、电台做广告,不断提高知名度,树立自身形象;另一方面,他不断走访老昆明的行家里手,广泛收集意见,反复改进过桥米线的工艺水平和原料配方。

由于长春路的搬迁,1992年底,陈宗康的过桥园搬到了省体育馆营业,宽敞的大厅里能容纳五六百人同时就餐,大厅内大青树浓荫蔽,且小桥流水潺潺……,再加上每天敲锣打鼓的宣传车满街游,车上那“过桥米线大战头号霸主、首席战犯”的广告标语,以及过桥园创下的日销售额5万元的记录,这一切,都对隗鑫园构成了威胁。陶鑫国明白,商场如战场,不进则退,不争则垮。陶鑫国在思考,在寻找对策。

对自封为“云南过桥米线大战头号霸主、首席战犯”这种咄咄逼人的做法,陶鑫园是不愿苟同的。他认为,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何必这样自吹自擂呢?但同时,陶鑫园对陈宗康盖的过桥米线大厅那傣家竹楼加亚热带风光的装饰的品位、档次,也还是很欣赏的,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的确,时代为了,吃过桥米线,也不能只知汤好肉嫩,他要能吃出个品位来,这个品位,就是文化品位。而要讲文化吕品位,陶鑫国认为,就不仅要有美好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还应展示历史文化的风韵,要有厚重的文化底气。陶鑫国在沉思,也要走一条真正的有滇味文化的路,要营造出具有明显的云南特色文化的过桥米线,他把目光投向了昆明的北郊的莲花池。

精心营造过桥都

历史记载,清朝初年,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曾在莲花池畔为他的爱妾陈圆圆建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行宫安阜园。而今,那些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虽然早已成了过眼烟云,但精明的商人陶鑫园却从莲花池的历史背景中,掂量出了厚重的文化含量。他以一个新时期的饮食业专家的眼光,看到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便决定了要在莲花池畔建造一个专营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的“过桥都”。为此,陶鑫园费尽心机,东拼西凑了300多万元资金,作为建造“过桥都”的投资,整个过桥都工程的设计、策划全是陶鑫国一手操办的。那段时间,在建设过桥都的工地上,每天都能看到陶鑫园忙碌的身影。大到整个工程的规划设计、监督管理,小到一砖一石一木一钉的购置,他都亲自操心和过问。由于太忙,他连晚上都是睡在工地上。这可是投资几百万元的工程,陶鑫园深知,抽不好,搞砸了,自己就要倾家荡产。这过桥都,寄托着陶鑫园无限的情思,寄托着他的理想、追求和情趣。因此,陶鑫园可谓是为过桥都哎心呖血。

几个月后,过桥都终于矗立在莲花池畔了,成了这带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过桥都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它由一座四层楼房和一座三层楼房相连接,圆圆过桥亭屹立在池水中央,陈圆圆的塑像栩栩如生。塑像旁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流失民间多年,陶鑫园费尽千辛万苦寻来的陈圆圆绣像线刻的断碣残碑,上边的陈圆圆的身影婀娜多姿,容貌清新照人;另一块是从莲花池中打捞出来的已被湖水剥蚀了的陈圆圆的梳妆台。而那过桥米线传说中的书生和娘子的雕塑,更是形象生动地为人们展示了过桥米线的美丽传说。

在过桥都里,陶鑫国还为人们展示了许多名家的墨宝;其中,有著名书法家冯国语、尚文、赵翼荣、周嘉谟、邢考移等人的书法作品,也有党、政、军一些领导人的题字。这些书法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信誉和质量是过桥都的灵魂

陶鑫国经营过桥米线,兴办过桥都之所以生意越来越兴旺,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在经营中十分重视质量和信誉。

陶鑫国有一句曾被很多报刊引用过的名言:“吃在嘴里的东西假不得。一双劣质皮鞋是好是坏,要在脚上穿几天才能发现,而一碗劣质过桥米线,吃第一口就能鉴别出来。因此,要想欺骗顾客,到头来也就是自己整自己”。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经营中,陶鑫国始终对质量问题抓住不放,通过不断提高质量来赢得过桥都的信誉。

过桥米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汤、二是米线、三是肉片加辅料。其中,最关键的又是汤。过桥都的汤,每天均以刚宰杀的鸡、鸭、鹅的新鲜的猪筒子骨为主,配以数十种名贵辅料,用文火熬数小时制成。所以不仅鲜甜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过桥都的过桥米线,做到了碗烫、油烫、米线烫。汤端上桌后,仍是滚滚沸腾,让许多中外宾客大开眼界。过桥都的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精心加工制作,洁白似雪,晶润如丝。肉片用的是鸡脯肉片、鱿鱼片以及猪脊肉、猪肝、猪腰花、猪肚头片等。过桥都的辅料也完全是按传统的正宗过桥米线的要求配置,有碗豆尖、黄芽韭菜、豆腐皮、草芽、菠菜、玉兰片、弯葱、芫荽、鹌鹑蛋等10多种。

多年来,过桥都的过桥米线由于讲究质量,口味纯正,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云南省政府邀请来昆访问的泰国著名的M集团总裁宋提品尝了过桥都的过桥米线后对陶鑫国说:“我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也吃过上万元一餐的酒餐,但感到你们这里的过桥米线特别可口,特别好吃,而且吃起来非常有趣。你看,我连汤都喝完了。”

陶鑫国认为,从科学角度看,过桥米线除了它独具一格的传统风味文化意蕴外,还继承了我国古代小吃中“主副兼备、食用方便”的饮食文化传统,比较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可以说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快餐。

陶鑫国的过桥米线事业一天天发展起来了。时至今日,他的过桥都已接待了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的150多万顾客。云南风味名吃——过桥米线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受到了来云南旅游的四方宾客的热情赞誉。许多游客找到陶鑫国反映,要求他把过桥米线馆开到他们家乡去,让更多人品味到这云南的风味名吃,为此,近几年来,过桥都已先后开起了厦门鼓浪屿美食城过桥轩、浙江温岭福鑫园、湖南株洲新华路馨香园、安徽淮北盛鑫园、湖北利日过桥主线店、山东潍坊童亭街汇园等加盟店。在河北石家庄的军安宾馆、重庆武隆县的黄草山庄也成功地开设了分店。近日,过桥都和昆明市烹饪协会联合在昆明莲花池畔的过桥都大酒店开办了技术培训班,与此同时,面向全国中、小投资者,开展“过桥米线全套烹饪技术”转让活动。而今,在重庆、成都、河南、浙江、山东、新疆等地,已有学员相继开店。如今,陶鑫国已跻身餐饮界的名家之列,祝愿他的事业与时俱进,更加兴旺发达。
商界名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界名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