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路必有丰田车”--丰田公司发家之谜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句著名的广告词使丰田车变得家喻户晓。和许多人一样,在我的印象里,丰田这个名字是和“汽车”紧紧连在一起的,而当我听说丰田汽车是靠纺织起家时,惊讶万分。前不久,记者参观了丰田公司在名古屋的产业技术馆,倾听了有关丰田发展的故事。
“日本的发明王”
丰田的故事,首先要从丰田父子俩说起。丰田父子就是1926年创办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丰田佐吉和他的儿子——1937年创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丰田喜一郎。
丰田佐吉在他一生当中取得了84项专利并创造出35项最新实用方案,被人们誉为“日本的发明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发展史的缩影。走入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的发明。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是在丰田纺纱织布株式会社厂房原址上建造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走进产业技术馆入口大厅,宽敞明亮的大厅中间一个十几米高的大机器特别醒目。大机器的主体是环形的,最底下是环绕一圈的纺线,到中间就成了织成的布匹,仿佛直筒裙,最上面则是整整齐齐的布匹卷。这是丰田佐吉于1906年发明的环状织布机,这完全超越了人们关于织布机的想象,因为几乎所有的织布机都是平面的。丰田人把这个庞然大物放在这里作为产业技术纪念馆的一个象征性标志,为的是体现丰田“研究和制造的精神”以及“创造的重要性”。
走进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纤维机械馆,使我们仿佛走入了一个时光隧道。从棉花的种类到纺织机械的发展更新,使我们仿佛一下子跨越了几十年。
最早的纺线方法是我所熟悉的,常常在中国的纪录片中看到。而这里除了有纺纱妇女的模型之外,还有漂亮的小姐现场为我们演示如何将一团棉花变成结实的棉线。使用的工具也是当年所用的,包括将棉花去籽的小木架和弹棉花的竹弓,还有带着圆轮的纺车。展厅里还展示了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各地工业革命时期在纺织行业的成就,包括那些木头和金属相结合的机器。
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织布机当中,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会把织布机打开,让它们发出“咣当咣当”“轰隆轰隆”的机械声,使我不禁想象起上个世纪工厂里纺织女工的生活了。
1896年,丰田佐吉发明了“丰田式汽动织机”,那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而且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可以由一名挡车工同时照看3至4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到了1902年,丰田佐吉发明了“聪明织布机”,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只要有一根断线,织布机就会自动停下来。他的发明打开了自动纺织业的大门,使得一名操作者可以同时看管几十台纺织机。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装置仍然被大型织机所沿用。而正是这种“一旦发生次品,机器立即停止运转,以确保百分之百的品质”的思考方式,形成了今天丰田生产思想的根基。在参观中,同行的记者询问“生产中发生质量问题怎么处理”,丰田人回答说:“我们会做好所有的措施,使问题不能够产生。”这和丰田佐吉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工作人员充满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佐吉在1924年发明的为丰田汽车积累了原始资金的“G型纺织机”,即不停止自动换梭的丰田自动织布机。1929年,佐吉将G型织布机的专利转让给英国公司,获得了100万日元。在当时,这笔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日本大批量汽车生产之父”
丰田佐吉的儿子喜一郎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机械专业毕业后,到父亲的“丰田纺织株式会社”当了一名机师。经过10年磨练,丰田喜一郎担任管技术的常务经理。然而,目光远大的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当他发现汽车能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时,预感到这一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佐吉把转让专利所获得的100万日元交给儿子,作为汽车研究启动经费。
丰田佐吉去世以后,公司总裁的职位由丰田喜一郎的妹夫(丰田佐吉的上门女婿)丰田利三郎担任。丰田利三郎和丰田喜一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1933年,丰田喜一郎终于获准设立汽车部,并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的地点。丰田喜一郎以此为基地,于当年4月购回一台美国“雪佛莱”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5个月后,丰田喜一郎着手试制汽车发动机,拉开了汽车生产的序幕。1934年,他托人从国外购回一辆德国产的DKW前轮驱动汽车,经过连续两年的研究,于1935年8月造出了第一辆“丰田GI”牌汽车。1936年,丰田AA型汽车问世。
1937年8月27日,丰田喜一郎另立门户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地址在日本爱知县举田町,创业资金为1200万日元,拥有职员300多人。
汽车公司是以丰田喜一郎自己的“姓”命名的。而会日语的人都知道,丰田在日语里是念“TOYODA”的,之所以把“DA”改成“TA”,是因为TA的发音听起来比浊音的DA好听,而且用日语的假名书写“TOYOTA”时,笔画为8画。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八”这个汉字有越往下走越宽广的含义,所以将公司的英文名定为“TOYOTA”也包涵了丰田人对公司蓬勃发展的期望。
丰田喜一郎颇有战略家的眼光,他自一开始组织汽车生产就注意到了从基础工业入手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材料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业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为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日本人称他是“日本大批量汽车生产之父”。他十分清楚,汽车生产所涉及到的相关产业较多,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质量,其中以材料和机器制造两个行业的影响最大。所以,他一面向日本政府提出发展材料和机器制造两个行业的建议,一面在自己的公司里着手开发炼钢和机器制造。
学习福特
喜一郎还远赴美国学习亨利·福特的生产系统。归国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福特的传送带思想并下定决心在日本的小规模汽车生产中加以改造应用。
丰田喜一郎对汽车工业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他摸索出了一套对汽车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
首先,丰田喜一郎将全公司的工厂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自身结构的专业化、合理化、科学化。其次,丰田喜一郎将工厂内部的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适合于专业化生产。丰田喜一郎以汽车总装厂为中心,把社会上零散的零部件厂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把自己的生产需要同他们的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外部订货的方法,实行零部件生产的扩散。另外,丰田喜一郎还创出了后来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按照传统做法,汽车生产从铸件到半成品都要先入库,需要时再取货、加工,加工好的零部件每天也要依工厂生产需要办理入库、出库。按照这一程序动作,无形之中加大了库存。丰田喜一郎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整批生产方式改为弹性生产方式。按照丰田喜一郎的模式组织生产,工人和工厂都可得到好处: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工作量”即可,早做完者早下班,做不完者可加班;工厂无需设置存货仓库,无需占用大量周转资金,许多外购零部件在付款之前就已被装车卖出了。丰田喜一郎为推广这一生产方式而喊出的“恰好赶上”(just in time)口号,经后来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进一步发展之后,成为完善的“丰田生产方式”。今天,“丰田生产方式”已超越国别、行业而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的先进经验。
这些关于丰田汽车的故事,通过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机械馆和汽车馆都可以详细了解到。除了不断革新的发动机,以及汽车的造型,我们还可以看到金属加工技术的演示,包括铸造、锻压、切削等。丰田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制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很少有机会目睹产品的制造过程。所以他们通过产业技术馆给肩负未来使命的当代青年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
领悟“产品制造”的意义,感受创造的喜悦。这些,在记者们参观的每时每刻都强烈地感到了。
“日本的发明王”
丰田的故事,首先要从丰田父子俩说起。丰田父子就是1926年创办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丰田佐吉和他的儿子——1937年创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丰田喜一郎。
丰田佐吉在他一生当中取得了84项专利并创造出35项最新实用方案,被人们誉为“日本的发明王”。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发展史的缩影。走入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的发明。
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是在丰田纺纱织布株式会社厂房原址上建造的,占地4万多平方米。走进产业技术馆入口大厅,宽敞明亮的大厅中间一个十几米高的大机器特别醒目。大机器的主体是环形的,最底下是环绕一圈的纺线,到中间就成了织成的布匹,仿佛直筒裙,最上面则是整整齐齐的布匹卷。这是丰田佐吉于1906年发明的环状织布机,这完全超越了人们关于织布机的想象,因为几乎所有的织布机都是平面的。丰田人把这个庞然大物放在这里作为产业技术纪念馆的一个象征性标志,为的是体现丰田“研究和制造的精神”以及“创造的重要性”。
走进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纤维机械馆,使我们仿佛走入了一个时光隧道。从棉花的种类到纺织机械的发展更新,使我们仿佛一下子跨越了几十年。
最早的纺线方法是我所熟悉的,常常在中国的纪录片中看到。而这里除了有纺纱妇女的模型之外,还有漂亮的小姐现场为我们演示如何将一团棉花变成结实的棉线。使用的工具也是当年所用的,包括将棉花去籽的小木架和弹棉花的竹弓,还有带着圆轮的纺车。展厅里还展示了19世纪、20世纪初世界各地工业革命时期在纺织行业的成就,包括那些木头和金属相结合的机器。
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织布机当中,每到一处,工作人员都会把织布机打开,让它们发出“咣当咣当”“轰隆轰隆”的机械声,使我不禁想象起上个世纪工厂里纺织女工的生活了。
1896年,丰田佐吉发明了“丰田式汽动织机”,那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而且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可以由一名挡车工同时照看3至4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到了1902年,丰田佐吉发明了“聪明织布机”,无论是经线还是纬线,只要有一根断线,织布机就会自动停下来。他的发明打开了自动纺织业的大门,使得一名操作者可以同时看管几十台纺织机。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这种装置仍然被大型织机所沿用。而正是这种“一旦发生次品,机器立即停止运转,以确保百分之百的品质”的思考方式,形成了今天丰田生产思想的根基。在参观中,同行的记者询问“生产中发生质量问题怎么处理”,丰田人回答说:“我们会做好所有的措施,使问题不能够产生。”这和丰田佐吉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工作人员充满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佐吉在1924年发明的为丰田汽车积累了原始资金的“G型纺织机”,即不停止自动换梭的丰田自动织布机。1929年,佐吉将G型织布机的专利转让给英国公司,获得了100万日元。在当时,这笔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日本大批量汽车生产之父”
丰田佐吉的儿子喜一郎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系机械专业毕业后,到父亲的“丰田纺织株式会社”当了一名机师。经过10年磨练,丰田喜一郎担任管技术的常务经理。然而,目光远大的他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当他发现汽车能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时,预感到这一新兴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决定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这一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佐吉把转让专利所获得的100万日元交给儿子,作为汽车研究启动经费。
丰田佐吉去世以后,公司总裁的职位由丰田喜一郎的妹夫(丰田佐吉的上门女婿)丰田利三郎担任。丰田利三郎和丰田喜一郎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分歧。1933年,丰田喜一郎终于获准设立汽车部,并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的地点。丰田喜一郎以此为基地,于当年4月购回一台美国“雪佛莱”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5个月后,丰田喜一郎着手试制汽车发动机,拉开了汽车生产的序幕。1934年,他托人从国外购回一辆德国产的DKW前轮驱动汽车,经过连续两年的研究,于1935年8月造出了第一辆“丰田GI”牌汽车。1936年,丰田AA型汽车问世。
1937年8月27日,丰田喜一郎另立门户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地址在日本爱知县举田町,创业资金为1200万日元,拥有职员300多人。
汽车公司是以丰田喜一郎自己的“姓”命名的。而会日语的人都知道,丰田在日语里是念“TOYODA”的,之所以把“DA”改成“TA”,是因为TA的发音听起来比浊音的DA好听,而且用日语的假名书写“TOYOTA”时,笔画为8画。日本人自古以来就认为“八”这个汉字有越往下走越宽广的含义,所以将公司的英文名定为“TOYOTA”也包涵了丰田人对公司蓬勃发展的期望。
丰田喜一郎颇有战略家的眼光,他自一开始组织汽车生产就注意到了从基础工业入手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材料工业、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业与汽车工业同步发展,为汽车的大批量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日本人称他是“日本大批量汽车生产之父”。他十分清楚,汽车生产所涉及到的相关产业较多,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汽车的质量,其中以材料和机器制造两个行业的影响最大。所以,他一面向日本政府提出发展材料和机器制造两个行业的建议,一面在自己的公司里着手开发炼钢和机器制造。
学习福特
喜一郎还远赴美国学习亨利·福特的生产系统。归国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福特的传送带思想并下定决心在日本的小规模汽车生产中加以改造应用。
丰田喜一郎对汽车工业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他摸索出了一套对汽车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
首先,丰田喜一郎将全公司的工厂结构进行了调整,实现自身结构的专业化、合理化、科学化。其次,丰田喜一郎将工厂内部的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使其适合于专业化生产。丰田喜一郎以汽车总装厂为中心,把社会上零散的零部件厂组织起来,有计划地把自己的生产需要同他们的技术结合起来,利用外部订货的方法,实行零部件生产的扩散。另外,丰田喜一郎还创出了后来风靡全球的“丰田生产方式”。按照传统做法,汽车生产从铸件到半成品都要先入库,需要时再取货、加工,加工好的零部件每天也要依工厂生产需要办理入库、出库。按照这一程序动作,无形之中加大了库存。丰田喜一郎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传统的整批生产方式改为弹性生产方式。按照丰田喜一郎的模式组织生产,工人和工厂都可得到好处: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工作量”即可,早做完者早下班,做不完者可加班;工厂无需设置存货仓库,无需占用大量周转资金,许多外购零部件在付款之前就已被装车卖出了。丰田喜一郎为推广这一生产方式而喊出的“恰好赶上”(just in time)口号,经后来公司副总裁大野耐一进一步发展之后,成为完善的“丰田生产方式”。今天,“丰田生产方式”已超越国别、行业而成为世界许多国家争相学习的先进经验。
这些关于丰田汽车的故事,通过丰田产业技术纪念馆的机械馆和汽车馆都可以详细了解到。除了不断革新的发动机,以及汽车的造型,我们还可以看到金属加工技术的演示,包括铸造、锻压、切削等。丰田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制造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很少有机会目睹产品的制造过程。所以他们通过产业技术馆给肩负未来使命的当代青年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
领悟“产品制造”的意义,感受创造的喜悦。这些,在记者们参观的每时每刻都强烈地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