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心得:工作是一辈子的事选择时机很重要
理工大学文科生夹缝中求职
名校应届毕业生,背着名校这块牌子似乎多少能在惨烈的竞争中增加几分胜算。殊不知,名牌效应的发挥范围也有限。本期“求职故事”的主角———
访谈对象:娄娄 学校:同济大学 专业:广告
被遗忘的角落
娄娄是同济大学广告系的应届毕业生。谈到自己的专业,娄娄一脸无奈:“同济大学,听着很好,名牌大学,可是出名的都是汽车、建筑类专业。”作为置身于理工大学的一名文科生,娄娄对“被遗忘”几个字深有体会。“尤其到了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娄娄叹气道,“学校组织几场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根本没适合职位。”
参加毕业生专场招聘的企业基本都是汽车制造企业,一来就是一个集团的几十家公司。要不然就是房地产方面的公司。
“本来想着如果这些大公司提供策划或者市场方面的职位,我们也挺合适。但人家来招的几乎清一色技术岗位,大多是工程师、设计师等等。”娄娄和同学转了几圈,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
而招聘单位的反应也让他们泄气,“人家拿着我们的简历,吃惊地问:‘广告系?同济大学还有广告系啊?’一脸发现新大陆的样子。”
不喜欢,不进广告公司做ze
按理说,广告这个专业,进广告公司是最对口的出路,也是较为理想的工作。可娄娄偏偏不这么认为,“我没想过要进广告公司。”据娄娄了解,一般没有美术基础的广告本科生进广告公司都是担任ae(account executive),也就是客服。而这个职位在广告公司属于最基层职位。负责与客户联系沟通,把客户要求告诉公司,把公司方案给客户审核。
对公司而言代表客户,对客户而言代表公司的双重身份使得这份工作很难做好。“非常繁琐,整天就是沟通。广告方案的制作者认为客户不懂行就对ae发火;客户对方案不满意,受责备的还是ae。”
她的师兄师姐描述的ae工作,压根儿不是娄娄理想中广告人的样子。而同学在广告公司实习的体会更让她坚定决心———不去广告公司。“倒不是说非得让我去做创意设计什么的才算发挥才能,而且ae对公司来说挺重要的。但我的确不喜欢这种不断反复且没创造的工作。”
难适应记者生活,暂时放弃
大三暑假,娄娄在一综合类日报财经版做实习记者。短短几个月的实习,又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做记者。“报社媒体是文科生的一大出路,我本来也很喜欢记者这个工作。”想到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也不会做重复性的工作,写文章又带有创造性,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娄娄很向往记者工作。实习之后,她才明白,喜欢是一回事,真正做又是另回事。
“财经新闻是现在最热门的新闻吧,财经类媒体也比较热,可压力真的很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专业上的欠缺。“我是学广告的,对财经并不懂行。而财经记者需要具备产业、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自己跑的条线更需要深入了解。这对专业有很高要求。”
她的带教老师也认为,如果要做好一名财经新闻的记者,必要的财经知识背景必不可少,娄娄只有通过自学和工作的学习积累,会比较累。“如果没有专业基础,写出来的新闻没有深度,角度也选不好,也不能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或者从现象中分析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本来记者的压力就不小,发稿量、发稿质量等等。“整个环境就很紧张,不是说人际关系紧张,而是工作中无形的巨大压力。”娄娄坦白自己有点适应不了。
转了一圈,回到原点
“我现在签约的单位其实是我第一个应聘的单位。”娄娄叹了口气,“中间兜兜转转也笔试、面试了很多公司,结果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一家。感觉就像转了一个大圈子,最终回到了原点。”
娄娄现在的公司,是个海归办的。专门从事各种与设计相关的业务。娄娄所在的业务团队负责专业杂志出版。现在娄娄正和她的同事为新杂志的出版推广而努力。
当初师姐介绍她去这家公司,她有些犹豫。一来公司非常新,业务也很新。虽然老板向她描述了美好的前景,但未来有太多的不可知因素。
所以当对方和娄娄谈过后表示欢迎她加入,娄娄没有马上答复。经过了其他公司的面试求职、反复比较后,她最终选择了第一家公司。
促使娄娄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很多:师姐的推荐,老板的诚恳等等。“虽然知道新业务新公司有一定的风险,但还是很想试试,希望能和公司一起发展成长。”
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在公司做的是杂志出版方面的市场策划推广活动,这是她个人非常喜欢也有经验和体会的。为什么?因为之前她在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实习过3个月。做的就是出版方面的市场策划和推广。
时机不对,舍弃贝塔斯曼
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曾面向北京、上海高校学生推出一个培训项目。有意参加的学生需经过考核。娄娄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一轮筛选,那是个“大工程”。“贝塔斯曼让每个报名的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其实就是类似策划一个推广活动,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这个艰巨的任务让很多报名的学生打了退堂鼓,而娄娄成为为数不多坚持到最后入选的学生。
“那3个月真的很开心。”娄娄这样形容她的实习经历,“不但和周围的人处得很开心,而且活也赶得很开心。”市场部的负责人让她充分参与各项图书出版的市场推广活动,并放手让她干。例如,娄娄做过一本书的巡回校园推广活动。他们在上海几个主要的高校举办讲座,请作者演讲并进行现场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宣传效果不错,“虽然书卖得并不理想。”
对娄娄3个月的实习,贝塔斯曼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场部的老板对我真的也挺好,所以当时特别想留下来。”可是,当时公司没有进人的计划。娄娄带着收获和遗憾结束了实习。没多久,贝塔斯曼又和她联系,告诉她公司需要一个经理助理,问她是否有意向。“我的性格不太适合文秘、助理一类的工作,但又很想进贝塔斯曼,所以也特别犹豫。”直接上司建议她,如确实想进贝塔斯曼,可先从助理开始,然后找机会转到市场部。
“本来也就准备这么着,可应聘助理还得先实习6个月。如果加上之前市场部实习的的3个月,在贝塔斯曼光实习就要9个月。我当时觉得太久,最后放弃了。”
心得一:
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勉强自己
大四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就告诉我们,“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勉强自己。”经过了这么多的求职和实习,我觉得这点真的很重要。人今后四五十年的时间都要工作,如果这份工作你不喜欢,做得很勉强,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大学生求职最开始往往会受一些因素左右,如追求外企明星企业,觉得听起来很有面子,但事实上工作本身是否合适是否喜欢才是最要紧的。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未必很清楚到底喜欢什么工作,就得靠实习去体验,听别人的体会。
心得二:
第一份工作是开始,不必太执着
经历了这么多求职,我觉得心态真的非常重要。就像我老师说的那样,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不要勉强。如果觉得不合适,不喜欢就要改变方向。所以,第一份工作不可能干一辈子,不要有一锤定音的负担。我的一个师姐就劝我,第一份工作不过是开始,虽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太执着。人肯定是在不断寻找、实践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所以第一份工作很难完美。有了这种心态,放弃那些设定的标准,找工作也不是特难的事。其实工作难找也就是因为实际找到的工作和我们自己原来设想的有差距。有差距就不满意,继续找,总是处于找不到的状态,所以搞得人心惶惶。
心得三:
时机很重要,过早行动未必好
我自己找工作是非常早行动的。但现在看来也未必就是好事。贝塔斯曼就因为时机不对才放弃。如果没有之前3个月的实习,可能就不会觉得毕业前实习6个月太久了。
名校应届毕业生,背着名校这块牌子似乎多少能在惨烈的竞争中增加几分胜算。殊不知,名牌效应的发挥范围也有限。本期“求职故事”的主角———
访谈对象:娄娄 学校:同济大学 专业:广告
被遗忘的角落
娄娄是同济大学广告系的应届毕业生。谈到自己的专业,娄娄一脸无奈:“同济大学,听着很好,名牌大学,可是出名的都是汽车、建筑类专业。”作为置身于理工大学的一名文科生,娄娄对“被遗忘”几个字深有体会。“尤其到了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娄娄叹气道,“学校组织几场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根本没适合职位。”
参加毕业生专场招聘的企业基本都是汽车制造企业,一来就是一个集团的几十家公司。要不然就是房地产方面的公司。
“本来想着如果这些大公司提供策划或者市场方面的职位,我们也挺合适。但人家来招的几乎清一色技术岗位,大多是工程师、设计师等等。”娄娄和同学转了几圈,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
而招聘单位的反应也让他们泄气,“人家拿着我们的简历,吃惊地问:‘广告系?同济大学还有广告系啊?’一脸发现新大陆的样子。”
不喜欢,不进广告公司做ze
按理说,广告这个专业,进广告公司是最对口的出路,也是较为理想的工作。可娄娄偏偏不这么认为,“我没想过要进广告公司。”据娄娄了解,一般没有美术基础的广告本科生进广告公司都是担任ae(account executive),也就是客服。而这个职位在广告公司属于最基层职位。负责与客户联系沟通,把客户要求告诉公司,把公司方案给客户审核。
对公司而言代表客户,对客户而言代表公司的双重身份使得这份工作很难做好。“非常繁琐,整天就是沟通。广告方案的制作者认为客户不懂行就对ae发火;客户对方案不满意,受责备的还是ae。”
她的师兄师姐描述的ae工作,压根儿不是娄娄理想中广告人的样子。而同学在广告公司实习的体会更让她坚定决心———不去广告公司。“倒不是说非得让我去做创意设计什么的才算发挥才能,而且ae对公司来说挺重要的。但我的确不喜欢这种不断反复且没创造的工作。”
难适应记者生活,暂时放弃
大三暑假,娄娄在一综合类日报财经版做实习记者。短短几个月的实习,又让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做记者。“报社媒体是文科生的一大出路,我本来也很喜欢记者这个工作。”想到可以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也不会做重复性的工作,写文章又带有创造性,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娄娄很向往记者工作。实习之后,她才明白,喜欢是一回事,真正做又是另回事。
“财经新闻是现在最热门的新闻吧,财经类媒体也比较热,可压力真的很大。”压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专业上的欠缺。“我是学广告的,对财经并不懂行。而财经记者需要具备产业、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自己跑的条线更需要深入了解。这对专业有很高要求。”
她的带教老师也认为,如果要做好一名财经新闻的记者,必要的财经知识背景必不可少,娄娄只有通过自学和工作的学习积累,会比较累。“如果没有专业基础,写出来的新闻没有深度,角度也选不好,也不能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或者从现象中分析一些前瞻性的东西。”
本来记者的压力就不小,发稿量、发稿质量等等。“整个环境就很紧张,不是说人际关系紧张,而是工作中无形的巨大压力。”娄娄坦白自己有点适应不了。
转了一圈,回到原点
“我现在签约的单位其实是我第一个应聘的单位。”娄娄叹了口气,“中间兜兜转转也笔试、面试了很多公司,结果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一家。感觉就像转了一个大圈子,最终回到了原点。”
娄娄现在的公司,是个海归办的。专门从事各种与设计相关的业务。娄娄所在的业务团队负责专业杂志出版。现在娄娄正和她的同事为新杂志的出版推广而努力。
当初师姐介绍她去这家公司,她有些犹豫。一来公司非常新,业务也很新。虽然老板向她描述了美好的前景,但未来有太多的不可知因素。
所以当对方和娄娄谈过后表示欢迎她加入,娄娄没有马上答复。经过了其他公司的面试求职、反复比较后,她最终选择了第一家公司。
促使娄娄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很多:师姐的推荐,老板的诚恳等等。“虽然知道新业务新公司有一定的风险,但还是很想试试,希望能和公司一起发展成长。”
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她在公司做的是杂志出版方面的市场策划推广活动,这是她个人非常喜欢也有经验和体会的。为什么?因为之前她在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实习过3个月。做的就是出版方面的市场策划和推广。
时机不对,舍弃贝塔斯曼
贝塔斯曼亚洲出版公司曾面向北京、上海高校学生推出一个培训项目。有意参加的学生需经过考核。娄娄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第一轮筛选,那是个“大工程”。“贝塔斯曼让每个报名的学生独立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其实就是类似策划一个推广活动,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书。”这个艰巨的任务让很多报名的学生打了退堂鼓,而娄娄成为为数不多坚持到最后入选的学生。
“那3个月真的很开心。”娄娄这样形容她的实习经历,“不但和周围的人处得很开心,而且活也赶得很开心。”市场部的负责人让她充分参与各项图书出版的市场推广活动,并放手让她干。例如,娄娄做过一本书的巡回校园推广活动。他们在上海几个主要的高校举办讲座,请作者演讲并进行现场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宣传效果不错,“虽然书卖得并不理想。”
对娄娄3个月的实习,贝塔斯曼给予了充分肯定。“市场部的老板对我真的也挺好,所以当时特别想留下来。”可是,当时公司没有进人的计划。娄娄带着收获和遗憾结束了实习。没多久,贝塔斯曼又和她联系,告诉她公司需要一个经理助理,问她是否有意向。“我的性格不太适合文秘、助理一类的工作,但又很想进贝塔斯曼,所以也特别犹豫。”直接上司建议她,如确实想进贝塔斯曼,可先从助理开始,然后找机会转到市场部。
“本来也就准备这么着,可应聘助理还得先实习6个月。如果加上之前市场部实习的的3个月,在贝塔斯曼光实习就要9个月。我当时觉得太久,最后放弃了。”
心得一:
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勉强自己
大四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的一个老师就告诉我们,“工作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勉强自己。”经过了这么多的求职和实习,我觉得这点真的很重要。人今后四五十年的时间都要工作,如果这份工作你不喜欢,做得很勉强,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大学生求职最开始往往会受一些因素左右,如追求外企明星企业,觉得听起来很有面子,但事实上工作本身是否合适是否喜欢才是最要紧的。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未必很清楚到底喜欢什么工作,就得靠实习去体验,听别人的体会。
心得二:
第一份工作是开始,不必太执着
经历了这么多求职,我觉得心态真的非常重要。就像我老师说的那样,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不要勉强。如果觉得不合适,不喜欢就要改变方向。所以,第一份工作不可能干一辈子,不要有一锤定音的负担。我的一个师姐就劝我,第一份工作不过是开始,虽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太执着。人肯定是在不断寻找、实践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所以第一份工作很难完美。有了这种心态,放弃那些设定的标准,找工作也不是特难的事。其实工作难找也就是因为实际找到的工作和我们自己原来设想的有差距。有差距就不满意,继续找,总是处于找不到的状态,所以搞得人心惶惶。
心得三:
时机很重要,过早行动未必好
我自己找工作是非常早行动的。但现在看来也未必就是好事。贝塔斯曼就因为时机不对才放弃。如果没有之前3个月的实习,可能就不会觉得毕业前实习6个月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