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毕业生,就业难吗?
由微软等企业在下半年掀起的校园招聘热,在11月底12月末达到了首个高峰。虽说距企业进校招聘的“开禁日”11月20号刚过一个月,沪上各大高校早已经接待了上百家企业的招聘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知名IT巨头、电信龙头企业,还有各大银行日前均已完成了声势浩大的校园宣讲,包括IBM、Intel等在内的一批“急先锋”已陆续将第一批Offer发到了他们相中的毕业生手中,“敦促”他们赶快签约。
启动早、企业多、需求量大是今年校园招聘的突出特点,而从截至目前的校园招聘情况看,三大行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相对集中:
1、计算机信息服务和互联网行业
行业回暖使得IT业成为今年最早向毕业生敞开大门的雇主,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和技术支持等职位。
微软、IBM、Intel、惠普、联想、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齐刷刷地展开了新人招募计划,招聘需求量均十分可观。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招聘需求在百人以上,IBM更是一口气招募400新人;国内企业也不甘示弱,联想在全国约招聘140-200人,“游戏者的天堂”盛大网络也推出了200余人的招聘计划。同样,走出了泡沫破碎后的低谷,重新“起飞”的互联网业今年在新人招聘上同样表现出极大热情。网易163.com日前展开了全国8大城市的校园巡回招聘,招聘人数超过50人,阿里巴巴需求数达170人……。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IT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国际研究中心向中国迁移等多种因素,今后一段时间内IT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加继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2、电子、通信业
同属高科技行业,电子、通信行业今年的毕业生需求量也不容小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带领其旗下25个省市的分公司12月上旬启动了全国校园招聘,职位涉及通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空缺职位;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日前启动了一项名为“国际创新与企业家大赛”的全新高端人才招募计划,目标瞄准重点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通过大赛来选聘优秀博士研究人才。该项招聘计划主要是为设在北京的新研发中心储备人才,该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通讯领域的应用、自动化和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工作,预计到2005年底将吸纳200名员工。此外,Sony、威盛电子、天音通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都纷纷展开了新人招募计划。
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外电子通信行业展开新人招募大战,与中国电信行业改革逐步深入,行业内竞争向纵深发展有关。
3、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
与IT、电信等高科技行业相比,以银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服务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募上显得稳重与低调。
银行方面,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各自需招募180、200和80名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以PICC中国人保为首,保险公司日前也开始启动了应届毕业生的招募,希望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盟。尽管金融行业近年来人员相对饱和,但从今年的新人招募情况来看,由金融改革和行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仍为要进入该行业的毕业生敞开了行业大门。
一面是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增长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一面是势头火爆的校园招聘以及风风火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服务月,2005年毕业生分就业形势到底如何?针对这一毕业生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市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以及业内专家。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有关人士透露,截至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左右,总体情况良好。2005年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2万,比今年增加1万余人,其中毕业研究生增幅较大。他认为,相对大专及本科毕业生而言,研究生专业知识上更有优势,总体就业能力较强,近年来就业率一直超过95%,因此毕业研究生只要摆正心态,实现就业问题不大。他同时表示,经历了前两年的就业“寒冬”,政府、企业以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都在逐步趋向理性,心态从过度紧张趋向平稳。
上海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士表示,从今年上海人才市场的总体走势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来看,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有较大增长,尤其是针对毕业生的岗位。相比之下,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门槛却高了,毕业生想要进入这些单位,竞争相对更为激烈。他表示,从目前看,2005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趋好。
上海市劳动部门负责职介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职介部门已向沪上一些高校毕业生发放了上海市专业人员招聘网登陆密码,供学生登陆网站寻找就业信息。全市的职业介绍所也向本市毕业生敞开大门,毕业生可免费享受职介、职业指导等服务。另外,全市的公共职介部门明年还将组织用人单位走进各大高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表示,尽管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增加的事实,但从各方面情况分析,申城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回暖”迹象,总体形势比较乐观。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
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不少国际企业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发展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上海。由此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大批招募新人。另外,尽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上升,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学毕业生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仍然较低,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两年来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也都在经历反思,双方的“隔阂”正逐渐减少。一方面,毕业生们认识到自身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正逐步看到毕业生的优劣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愿意投入成本来培养有潜质的毕业生,而不是一味寄希望于毕业生为企业创造价值。毕业生和企业两方面的理性调整使得双方“联姻”成功的机会增大。
红红火火的校园招聘为2005年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开门红”,良好的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也为毕业生带来了更多温暖的希望。距离明年7月毕业还有半年左右,除了少数已拿到Offer的幸运儿之外,大多数毕业生目前还在谋划着毕业后的前程。
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的专家给毕业生们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官员———
外地毕业生选择上海要慎重
外地毕业生来上海发展是好事,但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要慎重。上海的就业机会虽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分配给每个个体的就业机会未必多。毕业生到上海这样的热门区域就业,要结合生活成本、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业竞争力等各方面细细权衡,切忌盲目跟风。
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总负责人毕德才———
眼光别总盯着名企
每年招聘新人动作最快的都是知名企业,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错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但需要提醒的是,毕业生在争取到名企就业的同时,别让名企吊高了胃口。毕竟,名企能够提供的岗位相对于毕业生总量来说,还是少的可怜。盲目地争名企、博高薪不仅会影响就业心态,还会对以后的工作心态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小型发展中的公司更需要人才,毕业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点,看到更广阔的市场。另外,进名企也未必就一定优于其他选择,高薪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工作压力。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
增强就业能力、好好规划职业
距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尚未签约的毕业生也不必过分着急,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多接触企业,增强就业能力,譬如利用实习机会到企业去认真学点东西;同时,也不妨进行一些求职技巧方面的训练,并尽可能广结人脉,拓宽求职渠道,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等等。
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对找到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发愁的主要是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找不到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对于刚刚展开职业生涯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环境、公司品牌、办公地点远近这些因素是相对次要的,而工作能否发挥专长、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符、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资本的积累,这些因素才更为关键。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关键看你怎么想。
[网络]
启动早、企业多、需求量大是今年校园招聘的突出特点,而从截至目前的校园招聘情况看,三大行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相对集中:
1、计算机信息服务和互联网行业
行业回暖使得IT业成为今年最早向毕业生敞开大门的雇主,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和技术支持等职位。
微软、IBM、Intel、惠普、联想、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齐刷刷地展开了新人招募计划,招聘需求量均十分可观。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招聘需求在百人以上,IBM更是一口气招募400新人;国内企业也不甘示弱,联想在全国约招聘140-200人,“游戏者的天堂”盛大网络也推出了200余人的招聘计划。同样,走出了泡沫破碎后的低谷,重新“起飞”的互联网业今年在新人招聘上同样表现出极大热情。网易163.com日前展开了全国8大城市的校园巡回招聘,招聘人数超过50人,阿里巴巴需求数达170人……。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IT行业发展迅速、产品更新周期缩短、国际研究中心向中国迁移等多种因素,今后一段时间内IT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加继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2、电子、通信业
同属高科技行业,电子、通信行业今年的毕业生需求量也不容小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带领其旗下25个省市的分公司12月上旬启动了全国校园招聘,职位涉及通信、计算机、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空缺职位;西门子中国研究院日前启动了一项名为“国际创新与企业家大赛”的全新高端人才招募计划,目标瞄准重点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通过大赛来选聘优秀博士研究人才。该项招聘计划主要是为设在北京的新研发中心储备人才,该研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信息通讯领域的应用、自动化和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工作,预计到2005年底将吸纳200名员工。此外,Sony、威盛电子、天音通信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也都纷纷展开了新人招募计划。
业内人士分析说,国内外电子通信行业展开新人招募大战,与中国电信行业改革逐步深入,行业内竞争向纵深发展有关。
3、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
与IT、电信等高科技行业相比,以银行、保险公司为主的金融服务业用人单位在毕业生招募上显得稳重与低调。
银行方面,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各自需招募180、200和80名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以PICC中国人保为首,保险公司日前也开始启动了应届毕业生的招募,希望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盟。尽管金融行业近年来人员相对饱和,但从今年的新人招募情况来看,由金融改革和行业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仍为要进入该行业的毕业生敞开了行业大门。
一面是扩招后毕业生数量增长而带来的就业压力,一面是势头火爆的校园招聘以及风风火火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服务月,2005年毕业生分就业形势到底如何?针对这一毕业生们最为关心的话题,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市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以及业内专家。
上海市教委学生处有关人士透露,截至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5%左右,总体情况良好。2005年上海高校共有毕业生12万,比今年增加1万余人,其中毕业研究生增幅较大。他认为,相对大专及本科毕业生而言,研究生专业知识上更有优势,总体就业能力较强,近年来就业率一直超过95%,因此毕业研究生只要摆正心态,实现就业问题不大。他同时表示,经历了前两年的就业“寒冬”,政府、企业以及毕业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都在逐步趋向理性,心态从过度紧张趋向平稳。
上海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士表示,从今年上海人才市场的总体走势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来看,企业的人才需求量有较大增长,尤其是针对毕业生的岗位。相比之下,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门槛却高了,毕业生想要进入这些单位,竞争相对更为激烈。他表示,从目前看,2005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趋好。
上海市劳动部门负责职介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职介部门已向沪上一些高校毕业生发放了上海市专业人员招聘网登陆密码,供学生登陆网站寻找就业信息。全市的职业介绍所也向本市毕业生敞开大门,毕业生可免费享受职介、职业指导等服务。另外,全市的公共职介部门明年还将组织用人单位走进各大高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表示,尽管扩招带来了毕业生人数增加的事实,但从各方面情况分析,申城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出现“回暖”迹象,总体形势比较乐观。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两方面:
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不少国际企业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发展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入驻上海。由此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需要大批招募新人。另外,尽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上升,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学毕业生占就业人口的比例仍然较低,经济发展带来的岗位供给基本能够满足毕业生的岗位需求。
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两年来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也都在经历反思,双方的“隔阂”正逐渐减少。一方面,毕业生们认识到自身动手能力差、眼高手低等问题;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正逐步看到毕业生的优劣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愿意投入成本来培养有潜质的毕业生,而不是一味寄希望于毕业生为企业创造价值。毕业生和企业两方面的理性调整使得双方“联姻”成功的机会增大。
红红火火的校园招聘为2005年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开门红”,良好的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也为毕业生带来了更多温暖的希望。距离明年7月毕业还有半年左右,除了少数已拿到Offer的幸运儿之外,大多数毕业生目前还在谋划着毕业后的前程。
针对今年的就业形势,政府部门和人才市场的专家给毕业生们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开发处官员———
外地毕业生选择上海要慎重
外地毕业生来上海发展是好事,但从学生个人角度来说,要慎重。上海的就业机会虽多,但竞争也十分激烈,分配给每个个体的就业机会未必多。毕业生到上海这样的热门区域就业,要结合生活成本、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业竞争力等各方面细细权衡,切忌盲目跟风。
中华英才网校园招聘总负责人毕德才———
眼光别总盯着名企
每年招聘新人动作最快的都是知名企业,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不错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但需要提醒的是,毕业生在争取到名企就业的同时,别让名企吊高了胃口。毕竟,名企能够提供的岗位相对于毕业生总量来说,还是少的可怜。盲目地争名企、博高薪不仅会影响就业心态,还会对以后的工作心态产生不良影响。其实,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有小型发展中的公司更需要人才,毕业生应该把眼光放得宽一点,看到更广阔的市场。另外,进名企也未必就一定优于其他选择,高薪的背后往往是巨大的工作压力。
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
增强就业能力、好好规划职业
距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尚未签约的毕业生也不必过分着急,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多接触企业,增强就业能力,譬如利用实习机会到企业去认真学点东西;同时,也不妨进行一些求职技巧方面的训练,并尽可能广结人脉,拓宽求职渠道,增加了解信息的渠道,等等。
现在大多数毕业生对找到工作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发愁的主要是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找不到自己特别满意的工作怎么办?我个人认为对于刚刚展开职业生涯的毕业生来说,工作环境、公司品牌、办公地点远近这些因素是相对次要的,而工作能否发挥专长、是否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符、是否有利于个人职业资本的积累,这些因素才更为关键。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工作,关键看你怎么想。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