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骗术揭秘 - 泉州40岁包工头辛酸历程(7)

泉州40岁包工头辛酸历程(7)


     □专家旁白
    
     不容忽视的人群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张林接单的第二家工艺厂,一年至少需要30多个加工点来替他完成订单。每个加工点如以20个工人计算,就有600多名工人,这个数字,和该厂固定的1000多名工人相比,让人不容忽视。
    
     对于这类在泉州广泛存在的经济形式,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副院长王来斌认为,加工点应该视不同情形而定:有的加工点专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在别人没有授权的情况下,打上别人的牌子,这是部门应该严打的;有的是企业在外设的加工点;有的是大批量生产的有执照的加工点;还有的是无执照的临时加工点。而后三者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正常的经济现象。
    
     张林的加工点则属于最后一种情形。这类现象和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大背景是紧密关联的。说白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就是赚加工费,赚工人的血汗钱。
    
     泉州的民营企业生产多是短平快,缺少长远规划。一到赶货期,企业不得不求助于临时加工点,这也是他们在应急情况下做出的临时策略,是企业生产的一个补充形式。不可否认,他们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有的甚至还对泉州企业的用工有所帮助。
    
     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待他们,不是扶持,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交给市场去运作,用经济的角度来说话。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必然面临着扩大、兼并或者破产,这些临时加工点依附于此,也随之扩大、兼并或者消亡。
    
     国外的一些先进企业就是泉州应该努力的目标,一般大企业下有小企业,小企业下有加工厂,加工厂下又有小加工点,他们都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工人的社保、医保也都有保障,整个用工环境就是个良好的循环。
    
     当然,泉州要做到这些,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海峡都市报)
    
    
    



骗术揭秘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骗术揭秘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