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富豪的触法现象
近日“富豪触法”新闻频传,社会反应强烈,各种剖析文字亦有不少。其中,提出“政府和社会应该深刻反思、加速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与制约监督制度”(《南方都市报》6月4日)者有之;认为“从富豪们的角度看,是严重缺乏守法意识,更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检察日报》6月16日《守法意识与规则建设孰重孰轻》)者有之。从个人的感觉来说,我觉得前者的观点有些“以不变应万变”式的老套,涉法问题一旦成了一种现象,追根溯源向法律本身的不健全兴师问罪,从大的原则来说虽然没错,但总觉得空了一点,少了一点建设性;而后者认为富豪们太缺少守法意识才是问题的根源,寄望于社会公众守法意识的提高,又有些把守法意识与社会存在相割裂,仅凭“意识建设”就能奏效的理想化色彩。
笔者以为,富豪触法现象的根本原因,固然有法律不健全、守法意识淡薄等问题,但更主要的,是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有法不依,胡乱变通,不主动执法,不创造性执法,不能很好把握执法裁量,制约监督机制严重缺位而形成的。
笔者以前工作过的一家企业,是一家投资上亿,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我进入这家企业后,却发现公司每月销售额只有三四十万元,连每月费用的零头都不够。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小老板们竟谁也没在经营中下过功夫,而隔三岔五来厂参观的人倒总不断。时间久了,我才发现其中奥秘:老板本来是做房地产起家的,当时也上着不少项目。房地产前期的高投入,使融资成了老板头等大事。建这个厂,主要功能并不是靠其赚钱,而是利用这个厂的抵押功能,采取“一物抵押,多头融资”,向不同的银行大量贷款,然后投到房地产项目中去。那些经常到厂参观的,正是放贷者在对抵押物进行的例行考察。事隔六年,前几日见到过去的旧同事,谈及该厂的现状时称,厂子早被银行封了,老板的房地产生意也远不如掘“第一桶金”时那么顺利,巨额的坏账资金,不仅让银行感到了压力,也让老板的“行贿开路,恶意套现”日益浮出水面。老板已将大量的钱转移到其“死党”处,为的是万一坐牢,再用这笔钱去“捞”他。
从以上这个事例中,我们该反思什么?是无法可依,还是老板的守法意识不强?我觉得都有点,但都不是主要的。一个抵押物,多头套现贷款,反映的是银行之间缺乏沟通,让人钻了空子;贷款有制度有程序,但是,要抵押有抵押,要手续有手续,好象也没有理由不贷给这样的人,至于能否辨别其中的水分,那就看经办者“手松手紧”的程度了。换言之,贷给你有贷给你的理由,不贷给你有不贷给你的说法,其中的弹性空间,有时大得令人不思议。再健全的法规,也是由人来执行的,被动的、表面的、敷衍的“照章办事”,与主动的、深入的、认真的“照章办事”,结局往往天壤之别。这正是触法富豪们“长袖善舞”的天地。那么,有什么办法对那些被动的、表面的、敷衍的工作态度以及恶意“变通”者有所遏制,应该说也就找到了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法规建设是基础,但完善法规决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完善;守法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但左右人们意识的决不是纸面上的法规条文。在法规“落地”的过程中,再多一些主动性,创造性、制约性意识,这该是触法富豪从反面留给我们的一点教训吧! (编辑:农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