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遭遇“民企信贷尴尬”
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太多资金集中在国有大企业,走到极致,以后恐怕要形成陷阱
张光华近来心情颇为郁闷。6月27日,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行)行长张光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对话》栏目。
对话在金融界数位知名人士和十几位中小企业主之间展开,谈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难。参加对话的中小企业主们一个接一个提出质问,银行对中小企业为什么如此残酷?
面对质问,张说:“现在我坐在这里,就好像坐在审判席上。”
中小企业贷款备受冷落
广东某国有银行中山市分行一经管人员告诉记者,在企业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国有企业借改制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相当突出。
“大国企这碗饭越来越不好吃,竞争太激烈,风险又高。”该人士称。“国内银行太多资金集中在国有大企业,走到极致,以后恐怕要形成陷阱。”张光华分析,“一个企业有了钱去找项目,和有了项目去找钱,完全是不一样的经营机制”。
而同时,中小企业贷款却也备受商业银行的冷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宏观紧缩的因素,另一方面农凯、铁本、德隆、佛山华光等民营巨头的相继崩溃,也令银行对民营资本主导的企业疑虑重重。
上述银行人士分析,从银行审贷角度来看,民营企业即便规模很大,也往往无法满足贷款所需要的各类评审资料,而且企业资金需求预期性较差,借款需求不明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从而不确定风险大,另有道德风险存在,所以银行放款非常谨慎。
该人士分析,银行目前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了解还不够,无法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准确把握。
张光华告诉记者,对民营企业不能笼统地说风险大,有些地方如广发行的杭州分行,授信客户99%为民营企业,但仅有0.3%的不良率,所以关键还在于银行自己对风险的控制。
如履薄冰的信贷运作
来自中小企业局的一个数据称,我国中小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户数中比重超过99%,这使得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忽略其存在。
去年《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激发中小企业贷款热潮,截至2003年末,主要商业银行对中小工业企业贷款余额超过4万亿元,其中农业银行新增贷款70%以上投向中小企业。
今年热潮骤降,但从各行推出的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来看,银行心中尚有未解之情结,即想创新扶持中小企业,又怕惹“祸”上身。
在国内最先推出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组合,为广东工行的“鸿业成长计划”;6月30日,广发行与发改委共同推出“民营100”计划,主要就是针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随后推出的还有建行的“成长之路”、中行的“创业贷款”、沪浙两地城市商业银行的“行业小巨人”培植计划等。
诸多组合产品中最具突破性的,是融资类产品中以非固定资产作担保这一方式。张光华说,国内多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都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难以满足融资担保条件的条件,而广发行推出的物流产品质押贷款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部分融资问题。
事实上,各行为维持非固定资产质押这一做法,不得不引进各类中间担保方。这样摊薄了银行利润,令银行推行上述产品业务时,不得不附加诸多前提条件。
比如地域限制。广发行“民营100”计划圈定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10个城市;工商银行则采取指定二级分行的方式,2002年为34家,2003年增加到64家。
再比如发展阶段的限制。“民营100”的贷款对象是在发展阶段,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工行也强调,鸿业成长贷款面对的是“完成创业阶段,正处于加速发展起步时期”的中小企业贷款。
另有企业自身条件限制。如工行规定,承接循环贷款业务的中小企业,必须提供足值、有效最高额抵押。同时,为了减少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民营100”计划规定,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先由各级发改委推荐,广发行独立审批,再由中间信用部门作保,款项才能放出。
国内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如履薄冰的背后,是残缺不全的国内信用体系。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已经实现全国联网,但利用关联企业获取多头贷款的情况,无法在这套系统中充分反映。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副司长陈燕海告诉记者,发改委从去年开始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试点发现,信用资源的更新速度,难以赶上市场变化,“要把信用体系完善起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招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取舍,行长马蔚华有其独到见解。去年在一次招商银行内部分行行长会议上,马说,“一些企业,开始的时候比较弱小,如果认为有风险,一下子就绕过去了,结果丧失了机遇。”马以他在温州、杭州的调研告诫同僚,浙江的诚信文化很好,“基本没有赖账的”,“一些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还是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