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果丹皮是如何做成的?
一堆腐烂变质的山楂在一锅泥汤似的黑水中洗过一遍,掺入大量的糖精及对人体有害的凝固剂、色素等,经过熬制加工,加上好看的包装,就变成了开胃健脾、老少皆宜的果丹皮,这是最近在电视媒体上曝光的河北某县果丹皮的生产制作过程。相信看过之后没人再敢买这种劣质食品了。不过,还是有一个疑问挥之不去:有多少类似果丹皮这样的劣质产品还没有被发现,堂而皇之地摆在各城市的大小超市里?而这些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是否也成了一些地方gdp的组成部分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之路肯定走歪了。
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生产积极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些地方的农村乡镇依仗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搞起了农副产品加工,从果脯、肉食到饮料、面点、调料等等,几乎是应有尽有,由于这些产品成本低、价格便宜,很快便占据了大小商场的货架子。应该说,乡村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的商品供应,同时又加快了农村致富的步伐,消化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并且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升级,未来将有更多的食品及其他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要转移到广大乡村,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应该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
然而走捷径不是走歪路,目前一些乡村的消费品加工业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食品质量太差,部分厂家只顾赚钱,不惜以劣质的原料和有毒的添加剂生产食品,再用漂亮的包装蒙骗消费者。按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应该有相应的提高,可照这样下去连起码的健康都保证不了,那么一些地方gdp增幅再高对于一般的消费者来说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其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并非难事,一般乡村企业的食品加工主要是靠手工操作,只需按照起码的卫生要求进行生产,其产品的质量就应该有基本的保证。问题在于谁去对这些加工场点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责无旁贷。可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只顾忙于追求gdp的增长数字,根本无暇或者不屑顾及食品安全卫生这类无关宏旨的“小事”。故此那些劣质食品就得以明目张胆地生产制造出来并销往各地市场。
从表面上看,劣质食品或消费品的加工销售也能够“致富一方”,但实质上,这种发展经济却不走正路的做法是长远不了也是后患无穷的,前边提到的劣质果丹皮被曝光以后,不少商店立即将其撤下柜台,说明任何不法和骗人的东西都注定不会长久,一旦被发现,其生产厂家的“好运气”也就走到了尽头;而一些地方政府只关心产值利润,对其产品质量如何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等于鼓励和纵容经济向歪路上走,如此做法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毁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