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骗进6.65亿
一周之前,有北方第一大案之称的“山西璞真集团特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在山西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这起轰动一时的金融大案涉及资金达6.65亿元,受害民众逾5万人次。
同一日,7月14日下午6时许,山西另一起备受关注的“长法303”案一审在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在这起案件中,山西太原人张长法通过向社会公众发放各类投资卡、吃蛋卡等吸收公众存款1670万元。
这两起均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提起公诉的案件选择在同一日开庭审理,似乎充满某种寓意。所不同的是,后者在庭审当日做出判决:“被告人张长法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并处罚金10万元。”而前者则通过3天的连续庭审后需要若干时日才能做出最终判决。
两起大案的开庭审理令山西民众百感交加,怀揣几年的致富梦想一朝被揭示为骗局,这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现实。
“璞真”之骗
2003年2月份,山西省公安厅经侦总队接连收到关于“璞真事业机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千万元的群众举报。山西省公安厅当即批转太原市公安局立案侦查。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太谷县支行、晋中市中心支行也先后向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举报:“中国璞真事业机构”在当地进行数额巨大的非法集资活动,请求侦查。2003年6月28日,掌握充足证据之后,山西警方查封了位于太原市的“璞真事业机构”总部,并刑事拘留以聂玉声为首的1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
2004年4月30日,晋中市人民检察院正式就此事向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至此,“中国璞真事业机构”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65亿元一案才逐步露出它惊人的全貌。
现年37岁的聂玉声是福建省三明市人,在他创立自己“盛极一时”的山西璞真集团之前曾做过中学教师,辞职后先后在俄罗斯、河南等地经商,均是屡战屡败。1998年,聂玉声来到山西榆次市创办“晋闽食用菌有限公司”,然而一年之后,公司仍未逃脱倒闭的厄运。1999年,聂玉声又来到太原市注册成立“山西璞真灵芝酒业有限公司”,试图一摆困境,遗憾的是到年底的时候酒业公司已经面临停产局面。聂玉声的几番搏杀无不以失败告终,这也促使他在这一年想出了一套日后成就他“大事”的经营理念:先树品牌,再搞销售,定牌生产。他认为,在这所有环节中销售是最为关键的。聂玉声对自己的这套经营理念推荐至极,称之为超越三百六十行之外的第三百六十一行,也就是在山西一些地方广为流传的“璞真行”。
同年10月份,聂玉声怀揣这套所谓的“虚拟经济理论”在山西各地进行演讲宣传,以扩大自己的队伍。他将目标人群定位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残疾人和老年人,举办各类形式的短期速成培训班。因为这些人有着更为强烈的致富梦想。至案发前,他已经形成了以晋中市为中心,辐射太原、阳泉、长治、运城等十余个县(市)的一、二级网点145个。
在这一过程中,聂玉声又先后注册
成立了山西三江源璞真生态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山西璞真假日俱乐部有限公司、璞真大厦(与山西璞真灵芝酒业有限公司合称“中国璞真事业机构”)。招募工作人员54名,聂玉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0年10月到2003年6月,聂玉声在迅速扩张公司规模的同时也先后出台了6套集资模式:(1)实施绿色财富计划———植树。客户作为投资方,璞真事业机构作为接受委托方负责组织实施“速生丰产林□项目,双方签订有委托合同,每投资1万元,按a级计算,五年后回报2.2万元,25年后回报50万元;(2)抵押销售,定期返本加高息。客户与璞真事业机构签订产品委托销售书,如客户购买1万元的璞真产品,产品由璞真事业机构代销,半年后还给客户本金1万元,第七个月回报1000元,第八个月再回报1000元;(3)建筑炎黄二帝塑像、炎黄帝博物馆和炎黄帝研究会。客户投资1万元,马上返还3000元,一年以后再返还1万元;(4)建立安养中心。在阳泉、榆次、平遥、介休、灵石、武乡等县(市)建立安养中心,当地的孤寡老人与璞真事业机构签订协议,交2万元就可以到安养中心免费生活一年。一年后退出,2万元退还本人。如再住,再交2万元(晋中、阳泉、长治有9个安养中心,有90余名老人入住,安养中心未办任何手续);(5)将他人生产的无牌酒、饮料等商品贴上“璞真”商标,冒充灵芝酒、灵芝饮料等灵芝产品进行销售;(6)以璞真俱乐部有限公司的名义,鼓励集资者交会员费办会员卡(在后来的案件审理过程中称为住房卡),到期返还20%以上的回报。以更高回报引诱入会者发展下线,升级为贵宾卡、至尊卡。
在这一整套集资方案中,返还本金的时间从半年、8个月、1年至15个月不等。支付的高额回报比率一度为175%、75%、50%和20%,这是相当令人吃惊的,截至案发,短短3年时间“璞真□用于返本还息的金额高达3.2亿元,其中10275万元用以返还高额利息回报。不断滚入的资金和由此而带来的高额利率令“璞真□危机四伏。它所吹嘘的“绿色财富计划”至公安机关查封时,完成的全部造林投资额仅为165万元,且无任何经营盈利,这再一次给“璞真”的资金链创造了巨大危机。然而聂玉声对此熟视无睹,依旧以65%的回报承诺招揽资金。
另外一个让“璞真”能够迅速壮大的原因则是与这6套模式相辅实施的“p级网络计划”和对于“优秀者”给予的高额奖励。这是一种与传销模式极为相似的经营方式:即一个营销骨干发展子营销骨干5个,每个投资至少4万元,则给予3000元奖金;集够120万再加5000元奖金,这样每集够120万就可多得2300元;如不要奖金,则奖给价值4万元的汽车一辆,再增发1500元工资,外加西服一套。据山西警方统计,截至案发,“璞真”共奖出轿车134辆,奖励现金1700余万元。这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样,在短短3年时间内,“璞真”用它的“虚拟经济理论”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6.65亿元,集资诈骗达4836万元,造成5万余人次先后直接参与。其中3.2亿余元用于高额返本返息,聂玉声及其成员挥霍及挪作他用2100多万元,6600多万元被用于购买公司、股票等其他的经营性投资或转移境外。案发后,公安机关查封6700多万元,目前尚有1亿余元去向不明。
对于那些用多年的积蓄来笃信“璞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初醒的噩梦。链接张长法的鸡蛋理论今年61岁的张长法是山西太原市人,2000年,他发明了一种推销鸡蛋的“吃蛋卡”,只要交一笔钱买卡,就可以凭卡以比市场上低很多的价钱买到鸡蛋,期满后还可以再返现金。一年之后,张长法拥有40多类共70多种卡,几万名客户,集资金额达1600多万元。
这个以20元起家,用发行“吃蛋卡”的方式发展客户的人,扩张资金的速度同样令人吃惊。按照张长法的想法,以这种发展速度,三四年后,他经营的“长法养殖中心”可成为投资规模3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企业集团”。然而,2003年1月张长法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拘,一年之后,太原市小店区人民法院对其作出了本文开首所叙的判决。
张长法的吃蛋理论是这样的,以购买“吃蛋卡”为前提,如果客户花120元购买“普蛋吃蛋卡”一张,则享受为期5个月,每月由长法养殖中心免费供给鸡蛋5斤的待遇。与此同时,期满后还将退款100元给客户。这相当于5个月内,吃蛋户用20元钱购买了25斤鸡蛋,平均每斤0.8元,远低于市场的零售价;另外如果吃蛋户不吃鸡蛋,则每月可以领取8元钱;加上期满退还的100元,5个月内120元变成了140元,这样按投资收益计算的话,吃蛋户得到的年利率将达40%。
如果购买“300元普蛋投资卡”一张,吃蛋户将享受为期一年,每月免费供给10斤鸡蛋,期满退款200元的待遇。这相当于在一年时间用100元购买120斤鸡蛋,平均每斤0.83元;如果不要鸡蛋,每月则可分红20元,也就是说,年初交300元,年底变成440元,年收益率高达46.67%。
张长法的这种“吃蛋卡”几经推广之后立刻风靡太原市,甚至包括后来对其提起公诉的法院、银行以及政府官员的家庭也是他的客户。
但是2004年7月14日,法庭最终对张长法和他的这套吃蛋理论作出了这样的认定:张长法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以存款以外的方式吸收公众资金,属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且数额巨大,涉及范围近5000人,其行为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在对于张长法一案的采访中,记者反复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张长法是个很守信用的人,从来不拖欠吃蛋户的蛋和款。这也就是张长法“吃蛋卡”能够迅速推广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另一个原因便是高额的利率回报。这种回报也造成了另外一个恶果———长法养殖中心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工资性支出高达几百万元,这无疑是危险的。短评富裕之痛纵观两起案件,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便是“崭新”的经营模式,高额的“利率回报”以及对于信用的“良好”把握。在“璞真”一案中高达175%的回报率让人啧舌也垂涎。如果说这样的利诱只是给予5万名受害者的一个直接动因的话,那么对于回报的意外实现则更加坚定了他们投资的信心。
据了解,聂玉声的妻子是平遥县某村人,而聂的岳父也就成了“璞真集团”的主要成员。在聂玉声妻子所在的村庄中90%的村民都向“璞真”投入了资金,他们的理由是聂的岳父家几代人在村里都是诚实而极有信誉的,他们信得过。与此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这种利益的一再实现。
据山西警方统计,2002年山西省平遥县全年财政总收入为1.52亿元,而这一年,仅平遥一地往“璞真”投入的资金就达到了1.64亿元。如此巨大的民间资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聚拢,这其中透射出的意义值得我们思考。
在张长法一案中,一名退休教师曾经以作为儿子婚娶的4万元积蓄来购买张长法的“吃蛋卡”,目的是获得短期的收益。而让他最终作出这一决定的不仅是这种投资的高利回报,还有他对于这种投资风险长期观察后的自我把握。更多的人购买“吃蛋卡”并不是为了消费每月几斤的低价鸡蛋,他们看中的是这种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收益,因为它是如此直接。
在山西,曾经有一则报道称山西的居民储蓄总额居全国首位。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在全国列倒数地位的内陆省份来说这样的统计令人惊讶。然而这也告诉我们另外一个信息,如此巨大的民间资本,在银行利息已经极其低微,投资者又缺乏必要的投资渠道和金融知识的情况下,面对一种极具信誉感和回报率的经营模式时,它所能产生的抗拒力是多么脆弱。中小投资者投资渠道的短缺与阻塞在我国一再发生的非法集资案件中频频凸现。
今天,在“璞真”一案中,大多数受害者是地方农民和下岗职工,突然间与他们断绝的不仅是对于富裕的畅想,还有那点赖以养生的多年积蓄,他们的未来将会怎样呢?他们又该寻找怎样的富裕之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