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频陷传销泥潭?
最近,各地爆出不少关于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事件,人数众多且影响恶劣。6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此批示:"要严厉打击非法传销活动。学校要采取措施防止学生受骗参与传销活动。"6月2日,副总理吴仪、国务委员陈至立也作出批示,要求切实落实温总理批示精神。同日,公安部部长周永康批示:"要一起商研一个综合治理办法,包括思想宣传教育、集中专项行动、典型案例分析、受骗上当人员的现身说法等,适当时间召开一次会,专题作出部署。"
为什么大学生也陷入传销泥潭呢?各方人士有着自己的看法。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杨渝: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他们社会接触面不广,往往急功近利,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很容易被那些宣称能暴富的传销组织"洗脑",上当受骗。同时,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较为贫困,一旦被骗,无法索回交出的钱,但又想挽回损失,于是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从传销组织角度看,其使用的"洗脑"方法切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编造的谎言迎合了社会阅历浅、叛逆心理强的大学生们的完美幻想。从社会环境看,人们对传销的认识不够深入,对直销和传销的区别知之甚少,尚缺乏全民抵制非法传销的社会氛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生处处长林善园:一是利益驱动。很多人都想借传销发财,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传销链强大的控制力。大学生一旦进入传销链条,身份证、现金、通讯工具等等都被收上去,公司天天进行"洗脑",让他们不由得不信那些天花乱坠的说法。一旦信了,他会反过来再作其他大学同学的工作。三是心理因素。很多陷入传销组织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爱说话,朋友少,容易相信别人。在学校,他们没有成就感,而在传销组织中,他们找到了这种幻觉。四是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有所缺失,只用有无短期效益来衡量一件事情是否有益。五是学校管理层面的问题。大学纷纷在后勤、教学领域启动改革,一系列的问题也伴随而生。比如,学校实行学分制,大家各选各的课,一个宿舍、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各有各的课堂。有的同学身陷传销组织,很长时间见不到人影,周围的人也不觉得奇怪,学校管理部门也难以发现。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郑晓边教授:首先,参加传销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其家庭的贫困让他们对传销的一夜暴富神话产生浓厚兴趣,急于让自身和父母脱贫。其次,许多大学生被传销组织提出的平等、互爱等虚拟的东西所迷惑。人都有一种被社会承认、被他人关爱的需求。在学校里,部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被忽视了,他们缺乏亲情、友情的互动。在传销活动中,大家组成"家庭",一起睡地铺,一起捡菜叶,一起分享感受,从而对传销集体产生心理依赖。其三,群体暗示和从众效应。你讲得再荒唐,几个人在一起谈就不觉得荒唐;大家一起失败,痛苦变成了大家的;如果大家都被欺骗,反而不觉得被欺骗。在群体暗示中,文化水平高的人更容易受到暗示,这是由于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为强烈的缘故。 对传销如果只是单纯的打击驱散,肯定是事倍功半。最好能够打击传销者的理念,找到几个醒悟过来的人,让他们再回到传销团队中扩散影响,把他们那种骗完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后,既赚不到钱又失去亲情的惨况告诉其他参与者,达到攻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