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销凸现,撕开骗局一角
6名四川大学生被骗到广西从事传销活动,在被警方解救后引起人们对传销的再度关注。在一些地方,传销这一“经济邪教”屡打不绝,并从低层次人群向高层次人群蔓延,大学生传销网络浮出水面。
6名大学生被骗传销警方出动成功解救
2004年3月2日,一封来自四川泸州医学院的感谢信寄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我院护理系2000级学生万丽受骗于2003年11月11日到广西钦州市,伪造了钦州市人民医院同意接受实习的函件,并以联系工作为名义,先后将我院学生杨刚、张斌、王福明、余进波、宫英、郑思东等学生骗到广西钦州。经初步认定,以上到广西去的学生,均在广西从事传销活动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此事发生后,学院党政领导非常重视,经我院与泸州市公安局商定,组成包括学院学生处、保卫处、相关年级主任及市公安局的解救组,于2004年2月26日前往广西钦州市解救我院的学生。
解救组于2004年2月26日晚抵达广西南宁,2月27日上午8:30赶到广西钦州市公安局,将掌握的情况和学院解救学生的要求进行了汇报。钦州市公安局认定其性质为非法传销活动,并决定于次日凌晨4:00采取措施实施解救工作。在钦州市公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月28日早晨6:30将我院6名学生成功解救。2月29日,6名学生及另一被解救的成都体育学院01级学生尹琴顺利返校。
此案揭开了大学生传销网络面纱的一角。传销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阶段后,在公安、工商等部门多年来持续的高压态势下,采劝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战术,负隅顽抗,不但传销手段和方法有所翻新,传销人员也从过去的农民、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向大学生、国家公务员等文化程度高的社会群体发展。
针对大学生参与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这一新动向,在全国传销重灾区广西,警方最近对大学生参与传销的人数和分布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核实,初步发现参与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的大学生141人。而来自工商部门的消息,2004年上半年,仅桂林市就查获参与传销的大中专毕业生或在校生310多人,占参与传销人员总数的30%。据了解,这些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或是利用假期想打工挣钱,或是毕业分配前找工作而误入岐途。
“好多窝点的人都是7月份刚大学毕业”参与传销的大学生一部份是被骗而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阅历浅、识别能力差的弱点和成长就业愿望强的特点,相关部门前往传销窝点进行清查诱骗他们参与传销活动,进而对他们进行人身和精神双重控制。如派人“陪伴”,严密控制行动,不允许看电视、报纸、隔绝与外界的联系,甚至有时用恐吓来迫使其屈服。少数大学生一旦进入传销链,又会拉其他大学生,致使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而被骗大学生学业荒废、钱财受损,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韩某,云南省中医学院学生。2004年8月初,韩某被同学骗到广西北海市做变相传销,“由于我是医学生,假期里我很想找一份与医学有关的工作,于是她就谎称她在北海市推销药品。我去了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做一种保健品的变相传销,刚去的时候他们就带着我去‘拜访’他们的上级,给我‘洗脑’,由于我不做,他们就不允许我打电话,每到任何地方他们都要派人跟我一起,就连上厕所都有他们的人在外等着。当时我好害怕,就向家里要了3900元,交进去以便降低他们对我的警惕性,从而我才得以逃脱跑出来回到昆明。”
几个月前的经历至今仍他心有余悸:那里的传销窝点很多,且都很隐蔽,大体位置是在北海市区东南面的乐塘新村和乐塘老村一带,平时连他们自己人出来时都只走小路。那些头头们住在市区,不住在窝点。我知道的窝点就有三个,可能还有更多。听他们内部人说大约1万多人,并且好多窝点的人都是7月份刚大学毕业,还有警官学校毕业生,有的还是在校大学生。
大学生传销暴露高校管理弊端
尽管大学生参与传销的真实规模无法掌握,但大学生传销网络的出现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广西自治区教育厅一位负责人坦承,由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传销组织利用和欺骗。除了社会的责任,也暴露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这位负责人在分析大学生参与传销的原因时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的市场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由于对就业形势缺乏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受到非法传销组织所谓“低门槛、高收入、好工作”的诱惑,在急功近利的心理驱动下,被非法传销组织以公司招聘为名诱骗走上了传销道路。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一些学生幻想通过参与传销赚钱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由于在校生规模扩大,学校宿舍和住宿条件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少数学生在校园外面租房单住,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难以到位;实行学分制后,一些学校考勤和管理不严,一些学生身陷传销组织,很长时间不在学校,不能及时地发现和防范大学生参与传销活动;一些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对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缺乏指导和帮助,容易使一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感到无助和困惑,传销组织乘机对校园内的学生进行渗透。
教育界人士认为,防范“经济邪教”控制和侵害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实习学生等重点人群的管理,规范学生在校外教学实习环节的管理和监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要主动与当地公安、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好国家有关资助政策,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