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会议中介的骗局
“中介”这个原本中性的词近来似乎总是与“骗子”有点关系:留学中介、保险中介、房地产中介……不少“黑”中介的骗局都被一一揭穿,然而会展中介却独自不声不响地成长起来,是会展中介真的做得无懈可击还是另有奥秘?一位会展中介公司的经营者透露了会展公司的“生财之道”。
高额利润滋生会展动力
浩如烟海的新闻发布会、贸易洽谈会养活了一大批会展中介公司,越来越多的小公司打着“文化咨询”的牌子进入到这个市场中来,会展行业吸引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润额。有些会展中介公司的老板甚至把这个行当称为一个“空手套白狼”的行业。
据经营着一家会展中介公司的李先生介绍,一般来说,从事贸易洽谈会组织工作的中介公司的标准工作流程是这样的:先想出一个洽谈会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再联系主办方,然后邀请各大外资公司代表参加,之后再初步联系酒店和会场,给全国各中小企业发邀请函,最后确定参加人数,与酒店确定房间。
对于外资公司,这种洽谈会是免费参加的,但对于中方的中小企业,则根据会议规格的不同,每人收取3000元到5000元不等。一场会下来,即使是最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会有50人左右申请参加,会费算起来至少也有15万到25万元,而参会人员的住宿饮食及会场的租赁费用等加起来最多也不会超过10万元,因此利润还是十分可观的。
但在没有会可办的日子里,会议中介公司就处于无收入的消耗期,为了保证收入,会议中介公司都在追求高密度的会展。“催生”出来的仓促会展越来越多,其中的“水分”也越来越大。
主办方买来“金字招牌”
李先生说,一场贸易洽谈会能否赚钱取决于最终交会费的中小企业数量,而这些企业是否参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办方名头的大小。他说,他的公司曾经做赔过一场会,就是因为主办方没找好,“来头”太小。一般来说,主办方都是各种大大小小的行业协会,他们自身的行业威信和信誉是一场贸易洽谈会能否成功的关键。
但实际上,这些被广大参会企业所关注的“主办方”,其实并不是贸易洽谈会的组织者,而是中介公司花钱“借”来的“招牌”。这些“主办方”对于洽谈会本身并没有任何组织行为,而只是把自己的“牌子”临时“借”给中介公司使用,顶多是派个代表参加一下开幕式。相应地,“牌子”越响的“主办方”越容易招揽来有名气的外商,也就更容易吸引参会的中方企业。一般来说,“买”一个主办名字的价钱从1万到5万元不等,如果是熟人几千元钱也能搞定。
贸易洽谈会虚虚实实
不少中小企业都是看中了中介公司所承诺参会的大型国际跨国公司而来参加贸易洽谈会的,然而,李先生透露,很多中介公司都曾经冒名顶替找人假扮过外企代表。
他说,有些不规矩的中介公司利用大跨国公司的名单来招揽参会的中方企业,但这些大公司实际上并不会参会,甚至有些根本没有联系过。洽谈会开幕后,中介公司再找个理由向参会企业搪塞一下,或者干脆找人冒充外企代表。更多的情况下,中介公司由于在会议开幕前一两天才收到一些外企不能参加的消息,因此迫不得已只好找人顶替“救场”。
李先生坦言,他自己也曾经冒充过外企代表和国内中小企业谈过“生意”,由于做过多年贸易,“侃”起来又很八面玲珑,因此几乎没有露出丝毫破绽,还吸引了一大堆小企业聚拢围在周围争相和自己“谈生意”,最后甚至签下了一大堆意向性协议,但是回去都草草扔掉了。
他说,其实他们也请过真正的大型外企代表,但是实际上这类外企很难在这种洽谈会上有什么收益。因为一般来说,参会的中方企业都是一些农业和化工方面的中小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业务往来,因此请这些公司来也主要是为了充场面,有时一个外企代表在洽谈会场坐上一天都没人理。
迎合了中小企业心态
这些虚虚实实的贸易洽谈会之所以都能够支撑下去而很少引起什么争议,也是因为它们迎合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心态。
李先生说,北京的企业可能很难想象,一张在钓鱼台开贸易洽谈会的照片对于一些外地的小企业是多么诱人,很多小企业的代表甚至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身份而来参加一些在钓鱼台等“体面”场所召开的洽谈会。所以,很多中介公司就投其所好,把会议召开地点设置在这些听起来十分响亮的地方,并且相应提高吃住待遇,以这些会议之外的诱惑来吸引中小企业参会。
企业不当回事,代表也乐得拿企业的钱来北京吃喝玩乐,“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所以也没什么人认真追究洽谈会的成功率和真实性。”李先生说。(注:文中人物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