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全面创建“信用镇”
信贷新模式南粤“惊蛰”的一声春雷,唤醒了蛰伏一冬的万物,精明的农民正为一春之计劳碌开了。日前,在高州市根子镇高科村邓裕坤猪场,老邓如数家珍似的指点着一栏栏的生猪对笔者介绍说:“我现在养有140多头,全是瘦肉型。那几栏四五十头猪苗是前些天陆续从外地买回的……好在有本‘信用证’,一取(贷)就2万元,要不,我哪来钱购回这批猪苗?”据了解,目前,在高州市,像邓裕坤这样持着“信用证”到农信社各网点随时取(贷)款购买春耕春种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农民达74542户,信授贷款额度共达4.6亿元。这种贷款模式,在全国属首创,是高州农信社敢为人先的金融改革和创新的一大举措,也为“三农服务”创出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子。
一“证”在手随用随贷
农民怎能凭着一本“信用证”便通行无阻地随时到农信社取到贷款?对“信用镇”这个新名词,也许不少人还感到陌生呢。
所谓“信用镇”,简单地说,它是一种由农信社、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共建“四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农信社提供支农贷款,当地政府监督指导,农民自愿参加。其运作方式,先由农信社、镇、村组成“信用”评估组,评估农民资信,评定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初分“差、一般、较好、优秀”四级,实践一年后增加“特优级”,授信额每年度从三千元至二万元不等,再根据评估授信,农信社给农户核发《小额信用贷款证》,一户一档,农户便可持证按需像拿活期存折一样随时直接到农信社贷款。根据农户“信用”度每两年重新评估审核一次授信额度。此法免抵押,手续简便快捷,深受农户喜爱。
“信用镇”这种信贷模式,是高州农村信用合作社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加大支农力度,在全国开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先河。2000年初,在得到上级银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高州市委大力支持,高州农信社选择了江泽民总书记刚视察过的荔乡——根子镇作试点。他们在没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并经过一年的反复摸索获得了成功,并于次年在高州全市各镇推广。
“信用镇”的建立,为千千万万的农户注入了活水源头,给农业生产增添了活力。根子镇柏桥村农民何建和是尝到“信用镇”“头啖汤”甜头的人。他承包了20亩山地种植荔枝,前几年由于缺少资金,投入不足,荔枝收成不理想,2000年,他凭着“信用证”解决了资金周转问题,荔枝收入达12万元,比上年增收超过三分一。同是根子镇水坝村的养殖户罗华甫,说起“信用证”,他更是感激不已。前几天,在养殖场,他高兴地告诉笔者:“三年前,我承包了村里的20多亩小水库养鱼,拿着‘信用证’的3000元贷款,去年,评上了‘特优户’,得到20000元的信用额,我利用这些钱从养鱼发展到养鸭,从少养到多养,到现在,不但发展有700多只将要出栏的胡鸭、1000多只小鸭、有价值万多元的小鱼,银行里还存有2万多元呢!□
“信用”贷款实现“三赢”
“信用镇”在高州全面铺开已两年了,总的效果如何?高州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黄容光总结为“三赢”。
黄容光同志介绍说,这个“三赢”是指农信社、农民和高州的农村经济三方。农信社通过“信用镇”的实施,真真正正把服务“三农”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信赖;通过“信用”贷款,规范了内部管理,防范了信贷风险,提高了贷款质量:“信用”贷款是联系农民的一条最好金融纽带,在贷的同时也吸引来存款,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农民而言,通过公开的,由镇、村两级监督而领取的《小额信用贷款证》,按额定的最高贷款量可随时多次反复使用,完全解决了家庭式农业生产急用的资金,缓解了农民一直没法解决的贷款难的问题,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从一个地方、镇一级政府看,“信用镇”解决了企业生产资金,促进了生产协调发展,为“三农”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说其“三赢”,还可从一组数字加以佐证。去年,虽是自然灾害不少,高州全市农业总产值仍高达59.4亿元,增长3.2%,农民人均纯收入4370元,增长5%;农信社存款余额23.1亿元,贷款余额23.7亿元,分别增长7%和3.5%。
农民期待信贷新突破
“信用镇”的建立,其好处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毕竟为小额贷款,对一般农户,一年三几千元,只能解决一部分短期生产所需,然而对如木本水果等周期性长的生产项目,或对已发展到有一定生产规模的种养专业户,这点贷款所发挥的作用就不够了,用农户他们的话说,“信用证,只解渴,不顶肚(吃不饱)”。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养猪户邓裕坤,他现有的140头猪市价值8万多元,其他生产资料值5万多元,在去年和今春养猪利润高的情况下,急需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缩短生产周期,但由于“信用证”的最高贷款额是2万元,加之农村的房产、生产资料等又不能用作贷款低押物,因而,缺少生产资金,只好白白地坐失发展良机。
鉴此,许多农民希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信用镇”制度。希望根据农户不同的信用度,适度增大信贷款,对不同的生产项目核定信贷额度和还贷期,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培育和发展种养专业户、农产品加工大户等。愿当地政府、农信社等通力协作,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信用镇”的创建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来源:茂名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