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舍身辞职驱危机的“菲亚特集团CEO”--保罗·坎塔雷拉

舍身辞职驱危机的“菲亚特集团CEO”--保罗·坎塔雷拉

  在意大利工商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公认的价值判断——“对菲亚特好,对意大利都好”。这是因为“菲亚特集团”是意大利私营工业集团的“大哥大”,业务触角遍及汽车、保险、农业、建筑设备、出版、能源、航空器发动机等五花八门行业,是意大利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现已演化为令意大利人自豪不已的“意大利象征”。

  换句话说,“对菲亚特不好,对意大利肯定不好”。这不,“菲亚特集团”CEO——保罗·坎塔雷拉,面对2001年度净亏损445亿欧元的惨状业绩,不得不于2002年6月10日主动宣布辞职,以求舍身取义挽“菲亚特集团”于将倾。用他公开对媒体宣称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决定辞去CEO之职,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仅凭我在菲亚特25年的奋斗历程,以及与名誉董事长——乔瓦尼·阿涅利亲密无间的私人关系,我不辞职也没有人敢把我赶下台。不过,为了菲亚特的未来和意大利经济的稳定,牺牲我一人又有何妨。最起码我的辞职会发出这样一个鲜明信号,菲亚特集团再振雄风大刀阔斧改革终于开始了。

  成也六载败也六载   十二载兴衰怎一个愁字了得

  保罗·坎塔雷拉,作为一个为“菲亚特集团”献出一切的企业怪才,在这个意大利最大的私人工业集团一干就是25个年头,从未产生过另择高枝的“出走”念头,甚至确立了“生为菲亚特人,死为菲亚特鬼”的终生不渝信念。他在1990年~1996年出任“菲亚特集团”支柱产业——“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CEO期间,使出浑身解数强力出击,不仅促使“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成功转型,而且占领了更广阔的海外汽车市场,从而底气始祖地使“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走出了经营管理的低谷,呈现出与其他汽车制造大公司一比高下的勃勃竞争态势,可以毫不夸大其辞地断言——这6个年头,是保罗·坎塔雷拉光彩照人的最得意的时候;但令人惋惜的是,他在1996年~2002年担当“菲亚特集团”CEO期间,却昏招叠出失误连连,把撑起意大利半壁江山的“企业巨子”折腾得市场份额下降、销售业绩滑坡、财政赤字巨增、员工人心惶惶,由此可以看出——这6个年头,是保罗·坎塔雷拉盛极而衰的职场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一句俗语所阐述的一个道理——人一阔,脸就变;脸一变,生祸端。

  “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不仅是“菲亚特集团”的核心业务,而且是享誉世界车坛的著名汽车制造公司,其利润曾占集团总利润的50%,可以说是“菲亚特集团”的摇钱树。不过,“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在保罗·坎塔雷拉出任“菲亚特集团”CEO之后的6年间,“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景况却成了“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在欧洲汽车市场的份额,由20%骤降为7·8%;2001年虽创下了销量250万辆汽车的历史最高记录,但却由于成本过大几乎无利润可赚;2002年5月,汽车销量猛然下降了17%;而寄予厚望的“STILO”高级轿车,却遭到了德国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高尔夫”高级轿车正面阻击,难以完成重振菲亚特雄风的重任;车坛专家预测,“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2002年亏损将高达10亿欧元……一言以蔽之,在“菲亚特集团”总债务330亿欧元、净负债66亿欧元的财政危机中,“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用意大利媒体的讽刺话语来说,就是——“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是“菲亚特集团”陷入困境的“最大功臣”。

  “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举步维艰的地步,皆缘于保罗·坎塔雷拉那“两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决策失误。

  第一昏招——16载不技改吃亏连连:“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对技术更新莫不关心,一次技术更新竟需要漫长的16年时间,大大超过了环球车坛平均11载技改一次的时间跨度;技术更新过慢所带来的是长达200天的汽车库存时间,大大超过了环球车坛50~65天的汽车库存期限;汽车库存时间的加长,直接导致获利率的下降,“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销售获利率仅为可怜的0·2%,大大低于环球车坛的5%以上的销售获利率。由此带来了百般尴尬的景况:“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销售量虽排名世界车坛第7位,但在纯利润上却排在世界车坛倒数第一;2002年,在“世界10大汽车制造商”中,“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负债率是其他汽车制造商的4倍以上,高达60亿欧元;糟糕的业务状况导致“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股价狂跌50%,逼迫评级机构准备将其债券评级调低到“垃圾股”。

  第二昏招:——两项改革难实施前途渺茫:为将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早日救出水火免受煎熬,保罗·坎塔雷拉被迫甩出了应急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关闭18家工厂、出售两家工厂、裁员6000人的“缩短战线”手段,凭借将公司分为4个独立经营单位的体制改革,来获得减少债务、提高效益的战略性调整。可是,由于“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积重难反,致使保罗·坎塔雷拉的应急改革措施收效甚微,2002年一季度继续亏损4·29亿欧元,最后不得不走上“砸锅卖铁”的不归路:先卖掉了“马雷利汽车零配件制造公司”和“托罗房地产公司”,后出售了“机器人制造公司”和“冶金机械公司”,现在又不得不出售“法拉利汽车制造公司”的39%股份……



  总裁辞职总理呼吁   菲亚特重生走罢艰险又出发

  2002年5月29日,英国的《金融时报》在头版位置上刊载了预测性报道——“菲亚特集团”由于债务缠身,将最终放弃汽车业务,把“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转售给“美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菲亚特高层将会发生剧烈震荡,包括保罗·坎塔雷拉在内的高级官员位置难保。面对内忧外困,明智的保罗·坎塔雷拉自知:再硬撑下去是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还不如急流勇退辞去CEO以息事宁人。于是,他在2002年6月8日的“菲亚特集团”高层管理会议上,主动向董事长——乔瓦尼·阿涅利递上了辞呈,并发表了令人感动的肺腑直言——“衷心感谢董事会的热情挽留,不过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抉择,就让我一人承担所有的痛苦吧!在这个复杂的时期,我认为集团特别是菲亚特汽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必须尽快离开CEO职位,以便集团管理者和股东们为集团的未来选择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2002年6月10日,保罗·坎塔雷拉正式辞职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还是令人欣喜的:“菲亚特集团”的股票,在盘后交易上升了3%,呈现出牛市态势;警告准备降低“菲亚特集团”信用等级的“标准普尔”,公开宣布将“菲亚特集团”的短期债务水平维持在“3A”级别……

  面对“菲亚特集团”已将“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1/5股份卖给“美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的应急举动,意大利全国上下无不感到十分震惊,谁也难以相信——历经百载风风雨雨的“菲亚特集团”会把“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拱手让于外人;倘若“菲亚特集团”倒闭破产,那将是意大利民族工业的奇耻大辱。为了顺应民心,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发动了“挽救菲亚特运动”,不仅呼吁“意大利人多一点民族精神,都去购买菲亚特轿车”,而且,亲自带头填写了购买菲亚特轿车的定单。在总理的呼吁下,意大利银行业也顺应时势,向“菲亚特集团”伸出了援助之手,作为“菲亚特集团”的最大3家债权银行,以“菲亚特集团”必须彻底改组并在2002年底将净负债从66亿欧元减少为27亿欧元为条件,同意延长“菲亚特集团”的还款期限,并另外追加30亿欧元的贷款。目睹全社会援助“菲亚特集团”的热闹场面,米兰博科尼大学的经济学家弗朗斯科却冷眼观潮猛泼冷水——“菲亚特集团”的主要症结出在无序的经营和混乱的管理上,这已超出了政府所能干预的范围。再者,“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的业务早已全球化,即使政府想行政干预恐怕也鞭长莫及。可见,政府的各项帮助举措是难以提高菲亚特汽车的销售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说一千,道一万,别再干为企业包打天下的傻事了。

  在“菲亚特是全意大利的”救亡热潮激励下,“菲亚特集团”决策层深受感动,立即开始了有的放矢的“自救运动”。就这样,在“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卡车部取得成功的“依维柯汽车制造公司”CEO——贾恩柯罗·博斯卡迪,心气十足地走上了“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CEO的岗位。他一走马上任,就甩出了以“控制成本,推动销售”为目的的救亡图存杀手锏——2002年~2004年,总共裁减海外员工6000名,以求减员增效;关闭全球8家汽车制造厂,其中国内厂家2个,以求缩短战线;从债券和股市市场筹资,发行10亿欧元的股东优先选购股票,推出22亿欧元的美国通用汽车制造公司可交换债券,以求吸纳更多的民间闲散资金;把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厂子低价抛售,以求换取宝贵的发展资金……不过,这一切对于病入膏肓的“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来说,也许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要不,贾恩柯罗·博斯卡迪也不会忧心忡忡——“前景并不太乐观,为了使经营管理状况有所改善,我们需要来一次伤筋动骨的大变革,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努力的。”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351-4282209,13007031556,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