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有竞争力?
要回答企业如何才能有竞争力,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什么是企业竞争力?知名工业经济学家、试图开拓竞争力经济学领域的金碚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更为简单的说法是,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那些短期和长期都有效益和有效率的企业。
对于更关注商业层面、管理层面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往往不是如何定义竞争力,而是如何拥有竞争力,因为对于某个具体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分歧。在相对来说比较宏观的层面,中国如何才能有竞争力主要有四种观点或趋势。
“做大做强”或“做强做大”是近几年来最容易激起响应与争论的观点。规模效应的优势和面对强大跨国公司的压力使得“做大做强”的诱惑难以抵抗。更重要的是,如果企业不能达到一定规模,小公司又如何能有国际竞争力?
在3月22日长江管理前沿问题论坛上,郎咸平教授说中国企业不应做大做强,他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分析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的收购扩张,它们共同的现象是营业额迅速放大,但利润基本没有增长,结果就是成本失控。他看好金志国接手青岛啤酒后推行管理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的措施。看来,并不是不能做大做强,而是如何通过提升管理水平健康地做大做强。
打通产业链的做法同样颇具吸引力,它的特点是通过产业链上高效整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刘永行在铝、电和饲料相关产业的投资为例,刘永行的东方希望原主业是饲料,他在此之外构建第二主业电解铝产业链:控制上游氧化铝,生产电解铝,约占电解铝总成本30%-40%的电力由自备电厂提供,火电厂的蒸气可用到生产饲料的上游原料赖氨酸。在两个规模庞大、资金需求大的行业中,刘永行完善产业链,实现低成本竞争。做大做强、产业链竞争的共同点是,通过各种管理手段提高运作效率。
第三种趋势是,通过标准领域的动作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最近广为讨论的中国无线局域通信标准WAPI被认为是这方面的最极端例子,即将于6月1日施行的强制国家安全标准将只授权给国内的企业,外国企业需要从获授权的中国企业处获得许可。之前,我国VCD企业还曾尝试建立SVCD工业标准,但因为产业整体升级换代到DVD而未见成效。由大唐电信建立的TD-CDMA标准至今仍处在不确定之中。《纽约时报》引述这样的观点,美国等国长期利用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力量推行技术标准,凭借庞大的人口和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国试图成为标准制定者。
长期看,中国成为标准制定者是必然的趋势,但具体到WAPI这个个案,问题就是:现在是否是推行类似标准的恰当时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成为标准制定者?是凭借技术、市场实力融入现有标准制定体系,还是在中国国境内强制推行某种标准?
第四种观点是,中国企业应该自主开发,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最受欢迎的说法,放到长远视野里,几乎没有多少有说服力的反驳论点。但具体到某一产业,譬如手机制造,是从头开始研制自主技术,还是借助国外技术直接生产抢占市场,这是一种权衡的艺术。而影响更为深远的抉择是,在抢占市场的之前、同时、之后是不是还在做自主研发,还是彻底放弃自主研发?
中国企业竞争力另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庞大的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将使得这一市场越来越大,超出我们所能想像。大约十年前某跨国日化公司这样推销中国概念:中国有10亿人,每人消费10美元日化产品,就是100亿美元的市场。这个概念曾备受嘲笑。但现在,价格在千元至几千元的手机在中国就有近3亿台。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形象地描绘中国企业的战略困境,头顶是知识产权“天花板”,脚下是掌控全球销售网络的沃尔玛等“地板”,中间还要遭到反倾销“隔板”的攻击。他认为,中国企业可倚仗的力量之一就是庞大的本土市场。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可能并不太成功,但现在,情况正发生变化,拥有经验、市场和资金的中国公司可以收购国外技术公司,可以平等合并,依靠市场获得竞争力。
在庞大市场以及它带来的新商业机会中,可能产生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庞大的本土市场,没有可参照的基准。日本沿着产业链上升,最终是同时兼顾日本市场和全球市场(主要是欧美);台湾地区因为本土市场小,从一开始就是融合到全球产业链之中,在细分市场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商业机会可能带来两种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新市场建立者和入侵者。新市场建立者可能具有真正的优势。3月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灵通网(Linktone)就是新市场建立者,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带来增值服务提供商这个新市场。包括灵通网、TOM等多家在内增值服务商拥有真正的竞争优势,规模更大、技术更强大、资金更雄厚的跨国公司与它们相比并不占优势。
入侵者可能依靠价格优势,可能靠以新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每个现有行业的新进入者必然都是带来新的东西,中国地产行业的入侵者天津顺驰,它所带来的是高度授权的经营模式和高效的现金流管理。但中国的市场至今尚没有这样的例子:戴尔可能是入侵者最为戏剧性的案例,它彻底打破PC业的竞争模式,让所有竞争者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