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业的上市与发展——国内软件业5巨头谈软件业的发展
对于中国的软件业来讲,刚刚过去的龙年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一年。这一年,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软件产业的投融资、税收、出口以及采购等方面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使得中国的软件业如沐春风,促进了软件业的极大发展。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政策出台一周年,由中国软件协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发起并组织的将于6月28日举行首届全国软件日活动。作为IT业界的重要媒体《电脑商情报》,组织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记者围绕中国软件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深度报道,以此作为对政策出台一周年的纪念和对首届全国软件日的庆祝。
尽管纳斯达克的股市一蹶不振,但是中国的股市仍然是牛市冲天。用友软件的上市成功更震动了中国的软件业,使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充满了对中国软件业美好未来的憧憬。前不久在e-salon新经济论坛上,本报记者就中国软件业的发展问题对国内软件业的5位巨头进行了专题采访。
上市是个加速器
记者:今年2月以来,金蝶和用友两家管理软件公司先后在香港创业板与内地主板成功上市,国内许多企业家认为软件企业要想做大,上市是必有之路,请你们谈一下软件企业的上市之路?
黄骁俭(金蝶软件副总裁):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本因素,上市是获取资本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目前还没有比上市更好的通道来解决长期融资的问题。上市的目的,并不在于一次融了多少资金,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融资的通道。从企业的长期经营角度而言,尤其是软件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本,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滚动式地发展,过程太缓慢,难以跟得上技术与市场的变化。金蝶从93年创建,到今年2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其中有过好几次融资的过程,但基本上是依靠企业自己的积累来发展。我们看到与金蝶几乎是同一时期创建的美国Siebel公司,如今是我们几十倍、上百倍的规模,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在于融资渠道是否畅通。通过研究Siebel公司的发展过程,我们看到Siebel在上市前后的发展速度相差很大,上市前很多人都不知道Siebel的存在,但它上市后,再加上互联网带来的许多商机,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从Siebel的例子可以看出,软件企业如果完全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确实有一定难度,所以上市对软件企业融资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何恩培(实达铭泰总裁):我认为金蝶和用友的成功上市非常好,它标志着国家对于软件业的支持。对于软件企业上市,我非常认同。软件企业发展需要两个轮子,资本这个轮子非常重要。其他行业相比较,软件企业有它的特殊性,如前期的投资非常大,高投入就需要高回报。金蝶和用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企业素质。实达铭泰的两个股东都是国内的上市公司,实达铭泰上市是有基础。但是我们一直注重企业内部素质的培养,实达铭泰在做了3年消费类软件的基础上,今年通过并购的方式又进入了企业管理软件市场。在进入企业管理软件市场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并购企业的方式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中国软件企业对上市的要求为什么这样急迫呢?我认为主要在于资金环境和融资渠道确实太少。中国的软件业的资本环境是从95年才开始有的,而且非常地不成熟,上市是中国软件企业实现高速发展的加速器。
章晓春(冠群联想总经理):我想说两句话:一句是软件行业形势大好;一句是喜忧参半。形势大好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软件企业的CEO和总经理们以往更多地关注的是商品市场,对资本市场认识不足。金蝶和用友两家公司的成功上市代表着我们软件企业管理层的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可以在两个市场作战,并取得成果。同时也代表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可以向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还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提升,因为软件业不是驾在半空中的,它和传统经济、科技应用水平、文化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等都是相关的。喜忧参半指的是融资成功了,解决了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资金,给企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会。但是这些钱进入企业后,要求企业向股民做出回报,这对于企业来讲是很大的压力。要求企业的管理必须规范,迅速做大市场,迅速提升产品的技术与性能。在没有上市之前,这些压力或重一些或轻一些,企业的管理层是可以回避掉的,但是上市之后,就有不可回避的责任了。
潭智(8848电子商务公司总裁):金蝶和用友的上市,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消息,代表国内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软件业的认可。在上市的过程中,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审查,审查的过程就保证这个企业一定能达到标准。通过上市吸引了大量资金,资金就可以帮助中国软件企业更好地发展下去,同时其他企业就可以将已经上市的企业作为目标和榜样,来激励自己的发展。
李儒雄(连邦软件总裁):上市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硬道理,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心剂。99年到2001年,中国软件,尤其是消费类软件,盗版问题十分严重,最终导致了整体销售十分不利,整个行业效益不理想。金蝶和用友的上市让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资本投资者都看到了希望,所以上市对软件行业来讲,具有引导性的作用。企业上市了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非常同意何总(实大铭泰何恩培)的观点,企业要练好内功,因为上市之后,不再是一两个投资人盯着你,而是很多很多的投资人都在盯着你。由于的市场状况不好,或在某些方面出现失误,在年底核算时,面对一两个投资人你可能可以解释清楚,但是面对众多投资人时,你是解释不清楚的。股民是用“脚”来投票的,你的企业表现不好,你的股票马上就会下跌,这样很多股民、业内人士甚至业外人士马上就开始怀疑你公司的经营情况,马上开始怀疑你公司的信誉度。从目前来讲,中国的软件企业中已经有一批企业具有上市的实力。金蝶在香港上市,用友在内地上市,这对于国内的软件企业来讲是一种鞭策和鼓舞,他们可以通过向金蝶和用友的学习加快上市的步伐,这样就能将中国软件企业的质量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上市和不上市,我本人认为是有本质差别的,比如说从资金量来讲,用友的净资产在上市前只有8000万,上市后融资8.8个亿,净资产增加了10多倍,有了钱就可以招来更好的人才,极大地提高企业品质。另外上市后,比如像金蝶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发行期权,用来激励管理层和核心员工,结果就会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我个人认为,无论在国内上市,还是在国外上市都有它好的一面。在内地上市,可以拿到多一些的资金,因为国内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很高;在国外上市或在中国香港特区上市,也有很多有利的一面,比如金蝶,他们既可以发行期权激励员工,而且上市半年后还可以再次进行融资。
用国际模式规范自己
记者:国内的软件企业是选择中国香港的创业板上市好呢?还是选择内地的主板或者其他市场上市好呢?
黄骁俭: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因素,有法律上的,有……从金蝶公司来讲,从99年就开始做上市的准备工作。一开始我们就选择了香港创业板,当时创业板还没开。由于其间发生一些变化,在政策没有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就一直在耐心的等待,去年下半年才拿到了上市的通行证,进入到上市的实质阶段。2001年2月15日在香港创业板正式挂牌。我们也曾经考虑过是否买个壳在国内上市,并进行了论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选择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我们主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
(1)香港的股市是按照国际模式建立的,所以在整个资本运做方面比较规范。股市的规范反过来要求对我们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这次上市,光是招股说明书就有两三寸厚,这体现出股市对你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体会,按照国际的规范做了,哪怕最后上不了市也很值得。上市过程做的工作比请专业咨询顾问做的还要实打实,股市的要求就是实打实的,你的整个团队如何改造,产品发展的如何规划,以及整个企业的运作都必须符合上市的要求。这个过程是企业内部管理净化的过程与提高的过程,这是金蝶考虑上市地点的很好重要的原因。
(2)因为软件企业最重要的是人,不通过上市我们一样可以拿到很多的钱,有很多风险投资愿意给我们钱,我们拿过IDG两笔投资共计2000多万,还有很多…… 所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不一定靠上市,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融资,但问题的关键是,软件企业实际上是没有什么资产的,我们除了人以外,就是一些电脑,企业的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留住这些人,怎么才能够把这些人在企业中积累的知识继续留下来,这是最重要的问题。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国外以及中国香港创业板有比较好的股权机制。香港联交所豁免了金蝶30%股本期权,我们的股本是4亿股,30%就是1亿2万股,你可以在10年中将这些期权分配给你的员工,这1亿2千万股期权如果按照上周金蝶的每股4元的股价计算的话,就是4亿8千万元,这4亿8千万元是给员工的,在10年中这对员工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也是我们认为能够保持一个团队长久稳定的重要因素。
(3)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不管公司未来是立足国内,还是立足国际,最终是要走向全球化的,所以企业应该尽早地和国际接轨,那么怎么和国际接轨呢?我们觉得从进入资本市场第一步开始国际化是很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国际化的通道。中国香港在国际金融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一个企业国际化的通道。这次我们在香港上市路演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广告所达不到的效果。2月15日上市之后,我们已经谈成了两个国际性项目。如果我们是在内地上市的话,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的。
正是从这样三个角度考虑,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虽然从现在的结果看可能比在国内上市融资少了很多,但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我们觉得一次能融多少资,并不是全部的目的。
李儒雄:连邦软件的筹备上市从去年4月份就开始了,因为连邦公司建立时间比较长,建立过许多子公司,所以在法律关系上比较复杂,所以准备上市时间要长一些。现在可以说,已经是万事具备,还有一些技术问题要处理。关于选择上市地点的问题,我们是这样想考虑的:
第一,首先是能不能上市。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法律问题,你是符合在A板,还是在符合香港的主板和创业板,或者是内地的创业板。从连邦自身来讲,我们已经被一家上市公司所控股了,按照内地创业板上市的说法,有10类公司不适合在将来的内地创业板上市,所以连邦已经将上市的目光瞄香港的创业板。
第二方,是看在哪个市场拿钱多。在这个方面,金蝶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比较通行的想法是看哪个市场拿到的钱多,在这个市场上可以拿到更多的钱,为什么不选这个市场呢?A板也好,内地未来的创业板也好,肯定比香港或其他市场拿的钱多,这是由于中国的股市是一个封闭式的股市,中国的平均市盈率要比外边高很多,所以在内地肯定比在其他地方拿的钱多,所以我认为大部分企业都愿意在内地上市。
第三,也不能绝对以拿到钱的多少看待上市地点选择的问题,金蝶有自己的考虑,例如员工的期权问题,上市后继续从市场中融资的问题,还有国际化的问题的等等。如果你的公司想走国际化的道路的话,那么选择香港或者是纳斯达克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其他方面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你的市场就在国内,那么在国内上市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更多的买了你股票的股民,可能会优先买你的产品。此外,在国内上市的话,由于股民对国内企业了解更多一些,可能股价会高。像张朝阳讲的,如果搜狐在国内上市的话,那它的股票价格会更高,在纳斯达克上市,国内股民想买都买不到。
何恩培:关于上市的问题,我是非常认同金蝶黄总的观点,对软件公司而言国际化很重要。在当前中国软件业刚刚起步、盗版猖獗的情况下,吸引和留住软件企业的人才非常重要。企业的员工看到自己的期权每天在往上翻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而言,我想在香港上市会有很多优势的。此外历史的原因也有很多决定因素,一个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国外机构的介入;是独资公司还是国有控股的公司……这都会影响它对上市地点的选择。在互联网企业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公司融到了几个亿的资金,像网易目前还有7千多万美金相,但它依然要面对裁员,甚至转型和被收购的可能性。第一次融多少资金很重要,但不是至关重要的,最重要的还在于企业有没有能力来承受这样一笔资金。从这一点来讲,8个亿和8千万的资金(用友融资8亿,金蝶8千万),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软件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一个软件企业要运用好8个亿的资金是相当不容易的,就是运用8千万也不容易。看通过上市从哪个市场拿到的钱多?我想应该从一各比较长的时间去看,像金蝶如果不断有新的项目去做,半年之后,它可以不断地从市场上去获取进一步的资本,如果它相对成熟,也可以拿到10亿的资金,只要它的项目需要、项目成熟。在香港不需要有繁琐的审批手续,而内地的审批条件可能很多,包括对企业第一次获取大量资金后,第二次向股市融资。即使通过审批,还可能要排队,那么从这个角度考虑,香港要成熟得多,灵活得多。作为实达铭泰未来选择上市的地方时,可能也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先练好内功,然后选择一个适合的环境上市。
走中国特色的路才是方向
记者:探讨中国的软件业的发展之路时大家可能会联想到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在90年代初期,印度与中国的软件业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经过10年的发展,印度已经远远地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制约中国软件业发展的瓶颈究竟在哪里?
谭智:说印度的软件业走在中国的前面不一定正确。印度只是一个软件的加工业,它是在给别人做加工,它并没有生产出自己的软件。这与美国的软件走在世界的前面是不可比的,印度只是大量地来料加工,它并没有生产出什么。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大软件中,没有听说那个是印度的。
章晓春:我非常赞同谭总的观点,印度没有自己的软件品牌,它的软件业走的是一个来料加工、劳务出口这种性质的道路,在座的各位谁也没有用过印度的软件。可是大家都知北大方正的排版软件在全世界都有名,金蝶的K3软件在国外也能看到,也可以看到用友的软件,还能看到很多其他的品牌。我们所走的发展软件的路子是一个长远的道路,方向是正确的。而印度只是通过软件进行资本积累。这个过程,我们可能要经历,但这不是一个方向。
谭智:在1981年我去美国时,看到的是大量商品上面印着“made in HongKong”或者是“made in taiwan”,当时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就是一个商品加工业基地。现在去美国看到很多商品上面已经印着“made in china”了,这些加工基地已经转移到了内地,这是一个过程。软件也是一样,印度是一个加工基地,但中国不是这种加工基地,将来也不会将自己变成一个单纯的软件加工基地。
至于软件发展的最大的挑战,我认为不是人的问题,我们中国有非常出色的软件工程师和软件设计师,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市场。有很多人说,我们要打到国际上去,中国市场就很大,很多外国人都想打进中国,中国的市场足够养活几千个漂亮的软件公司。那么为什么做不起来,国人要摆正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软件的价值。很多人对软件价值看得不正确,买个桌子认为它有实际价值,买个电脑认为它有实际价值。如果买个软件是与电脑硬件同样的价格,他就认为自己吃亏了,软件不应该这么贵。软件开发周期过程比较长,开发过程中投入的力量比较大。高投入就需要高回报。所以软件的销售价格比较贵。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软件并不很贵,如果按国际价格计算,用友、金蝶的软件价格可能要再贵上几十倍才能够同步。
二是盗版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软件企业无法得到自己应得的收入,做进一步的产品开发就会受到制约。
何恩培:我们中国培养、发展自己的软件业不一定要走印度了路,印度的很多经验我们可以去吸取,只是这样一个概念而已,吸取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企业吸取它的管理经验,把软件开发做成一种像加工业一样,可以程序化、条理化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政府应该吸取政策对于软件行业的引导。
念好民族化这本经
黄骁俭:国外资本投资金蝶是因为了看到中国是一个广阔的软件市场。既然外国人都这样关注我们的市场的话,那我们首先就要将自己这个市场做大,中国这个市场不是讲,几百家软件公司,我觉得养个几千家都大的很。为什么Oracle、SAP、IBM呀、惠普都跑到中国来投资,都想在中国赚点钱。其实很简单,他们看的是中国未来多少年的市场,也包括像微软,事实上微软在中国没赚到什么钱,但反过来,它为什么还在中国市场投资,它实际上看到的是潜在的东西。
从我们软件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一定要盯住本国市场。你盯住本国市场,如果你是单纯模拟国外产品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够和国外公司去对抗呢?反过来,某一天,它们一进来,就会把你打败。像我们金蝶去年是1亿6千多万收入,好像很了不起,用友是2亿多,好像也很厉害,但是SAP在国外签一个订单都比我们一年的收入多。这样的话,他们用一小部分钱投入到中国市场的话,这个市场就会被他砸扁。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财务软件为什么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除了政府有很多保护措施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产品符合中国人的应用习惯。软件本来就是开放的,不存在中国的会计制度只能用中国的软件的说法,国外的会计软件拿过来也能用中国的会计制度,我们的软件也卖到国外去,它也符合国外的会计制度。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而在于应用习惯。中国人的应用习惯和美国人是绝对不一样。从软件的界面就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软件首先就是一张凭证,一个借贷的记录,这是和我们的应用习惯很相象的。但是美国人不一样,他不需要过多的格式,一进去正的就是借,负的就是贷。那么美国开发出来的软件,是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的使用习惯的。我搞软件搞了十多年了,我觉得以前我们是在模拟,现在我感觉如果要真的去对抗国外产品的话,光是靠模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体现出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软件是个知识性的东西,它很容易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像其他的家电产品,要体现民族特色很难。在未来发展中,我们会把它作为一个方向来发展的,这样三五年之后,就是国外的公司再大举进入的话,我们也不怕,因为我们也经有了自己的核心能力。
章晓春:我们要看到中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机会并不是太多。软件是被人们应用才是有价值的。从应用软件的角度来看,软件分为几个层面,最底层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往上就是开发工具,再往上是应用软件。现在的状况是我们所用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都被国外的软件公司垄断。全世界各国都在梦想明天的操作系统都用自己的,不用别人的了。中国也组织过这样的开发,想翻这个身,但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不光是开发上的投入。比如说,用友的上市募得的资金,比起微软一年用于开发的投入要差得很远。作为企业来说20%的投入不算大,软件产品要投向市场的话还会有市场推广的费用,这个费用要比开发费用还要大。我们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使用习惯要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老祖宗沿袭到今天使用高新技术时仍然使用的习惯,我们软件要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抓住这个机会中国软件大发展才有可能。
比如说,我们的金蝶也好,用友也好,他们今天能上市就代表了我们这种认识是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他们不是在做这个软件,他们在做操作系统或者是其他一些什么事情风险要大得多,而且周期要长得多,他们抓住了应用,又结合了国外一些技术平台的东西,或者是工具,甚至还有一些好的算法。那可能就是他们占有市场的机会就是有这种希望。我想还是练内功的问题,所以中国软件的发展机遇应该在外部环境和练内功两方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