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道一万,还在观念更新
■艾丰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主席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万物皆有本源。经营企业,虽千头万绪,但仍逃不开这千年的真理。那么企业管理中的“一”是什么?就是观念。观念,看似抽象,实则正是一种高度概括,因而也就更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
我们的观念更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
第一,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几乎都可以从经营者的观念里面找到原因。也许现在企业很好,但是当你发现那个经营者头脑里如果有若干问题,你注意,过几年它肯定应验。为什么?因为企业的生命在于战略。为什么选这个战略,而不选那个战略?这就在于观念!
第二,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因此反映在我们的观念里面,就是有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似是而非”, 大家记住这四个字,很可怕!你如果发现确实错了,你也就会心安理得地改正,而似是而非就不一样了:说它不对?它有点儿对;你说它对?真要较真儿,它又不对了。这就是我们转型期的社会,人们的头脑里面还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
第三,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面临着三个世纪性的新课题,它们都需要用新的观念加以解决。第一个新课题,是应对加入WTO;第二个新课题,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三个新课题,就是加快中国的城镇化。面对这些新的课题,观念不转变,我们怎么完成?
下面我们具体谈谈跟企业有关的三个观念:市场观念、资本观念、学习观念。围绕这三个观念,我讲一些看法。
市场是什么?
1.商场就是战场?
我们搞企业的,第一就要正确认识市场。现在,这里面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比如:有人说商场就是战场,这对还是不对?一部分人说对,一部分人说不对,我说加起来就对了。因为说商场是战场,是告诉你这个地方非常严酷,你要小心,要兢兢业业,要关注市场;说它不对,特别是现在我倾向于说它不对:第一,对手之间相互伤害,这是战场的特点,但是商场可以吗?商场不可以。造对手的谣,派人去放一把火,这不行,语言的伤害和实际的伤害都不可以,不能直接伤害对手。第二,战场一方的成功必须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为前提,商场不一样。比如说:做羊绒衫的,市场不发展,你的东西卖给谁?所以商场并不一定是以一方失败为另一方成功的前提。
那么市场如何竞争?这就要问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是争夺消费者,而不是伤害对手。谁争夺到了消费者,谁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对方怎么搞你也没有用。这好像是老生常谈,其实在竞争中大家时常忽略这一点。怎么争夺消费者?价格战?战略竞争?我认为争夺消费者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可以从根本上把他争取过来。
2.质量就是工艺好?
怎么满足需求?人们认为主要是质量好。什么是质量好?其实不是物理指标,看这个东西原材料好坏毫无意义,质量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我在一次研讨会上说:服装业很不会满足消费者需求,首先包装就有问题。过去衬衣包装,我数不清,大概有十几个大头针,别来别去,一着急还扎到手。一次我开会回来,发现领口上居然还有大头针!后来珍贝羊绒衫立刻改进,搞了安全包装,一打开没有大头针,叠得也很好。我们的企业怎么满足消费者,怎么体贴消费者?大头针扎手我都替你想到了,你怎能不喜欢我这个企业,怎能跟我这个企业没有感情?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包括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有两点大家要注意:第一是遥控板,第二是说明书。说明书是第一服务,遥控板是天天服务,大部分厂家都不注意消费者在这里需要的服务。比如:你的说明书画一个图好不好?人家一看就记住了。我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深入满足消费者需求,才会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
3.肥水不流外人田?
这个问题也是共同利益驱动的问题。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多数企业的潜意识里是这样的思维。你跟我合作,你赚那么多钱,老子不舒服。其实如果能让沾上点儿边的人跟你合作都赚到钱,你的路子会越走越宽,你会赚很多的钱;如果跟你合作的都亏本,那么你的路子会越来越窄。我的合作范围大了,我可以找更合适的伙伴,这样我的利益就可以持续发展,真正的利益是在这里,而不是具体某一个细节,或者是某一个项目。市场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区别,说一千道一万区别就是一个:小农经济只能靠自己的东西发财,我有牛、田就可以发财;市场经济既可以靠自己拥有的资源发财,更可以靠别人的资源发财。这不是把别人的资源拿过来,而是进行合作,没有技术可以引进,没有资金可以引进。什么叫做整合资源?从小上说是整合自己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整合不同所有者的资源,也就是说大家都在利用别人的资源发财。
为什么别人的资源能让你利用呢?这就是共同利益的驱动。因为利益结合起来了,不是你赚我的钱,我赚你的钱,而是大家共同从新的利益当中分到利益。关于企业家有许多的定义,我认为艾丰同志的定义是最好的。他是这样说的:所谓企业家,就是善于利用市场手段整合资源的能手,这是关于企业家最重要的定义。(鼓掌)
怎样整合资源?政府是运用行政手段,企业家要运用市场手段。企业家的伟大、重要就在这里,他能够把分散的、不成气候的资源,通过整合以后形成一种整体的、能够推动生产力大发展的资源。我老举北汽福田的例子。山东寿光市有一个农用车企业做到全国第二名,一年给寿光市提供200万的利润,可是寿光市委书记还要把这个厂送给北京。他是不是有毛病?他的想法是:我要做第一,实在没有那么容易;要做第二,也不一定能够保持下去。他发现北京怀柔有个汽车厂,如果把汽车厂的零件放在农用车上面,性能就比较好。但是山东像北京要汽车厂肯定不可能,那就干脆送过去配套。这就是福田,现在是北京唯一赚钱的汽车厂。那么当地是否吃亏了?因为当地200万利润没有了。但是现在管都不管,税收就拿到3000万,这就是整合资源。
现在说到入世,如果入世后我们不搞整合资源,而是简单的竞争或者对抗,我们肯定没有实力,也没有信心。全球 500强里最小的也比我们大多了,我们怎么跟人家对抗?这么想我们当然悲观,但我们可以换一个整合资源的思维,我们不搞优势对抗,或者是搞优势对抗的同时,我们下力气搞优势对接、优势整合。入世的那天晚上,记者就问张瑞敏:海尔和跨国公司竞争,有什么优势?张瑞敏说:我技术没有优势,资金没有优势,人才没有优势,有什么优势?我在中国有网络优势。记者问:是不是利用渠道好好卖我们的东西,不卖外国的东西,让外国东西进来也卖不动,这就是优势对抗?但是张瑞敏回答:利用我的网络我可以来卖东西,外国也可以利用我的网络来卖东西,但是我有一个条件,就是我在外国也要用他们的渠道卖我们的东西。不久他就和三洋对接了,这就是优势对接。2001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有16家企业发言,大家有了一个警句:如果你有跨国公司可以利用的资源,你就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这个思路多宽!竞争观念应该发展为竞合观念,竞争合作,通过竞争合作达到整合。
4.企业一心做大就好?
我们的企业都要做大做强对不对?对。但是它忽略了大和强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适应力。大并非就等于强,强里面应该包括适应力。我最近老讲老虎和老鼠,老虎非常强,但是老虎不会灭老鼠,而且日渐稀少;老鼠非常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是老鼠遍地。我们企业都希望做老虎,不希望做老鼠。我想企业应该既做老虎,又做老鼠,就是既做强者,又做适者。达尔文的进化论翻译过来就是这样,适者生存。要适应对手,适应市场,这很重要。
资本是什么?
对于资本,要做一个正确的、全面的评价。我们历史形成的资本观念,认为它是对劳动的剥削,它诞生时起,从头到脚就都是血淋淋的。今天,这些东西都对不上号,我想对资本我们应该有另外一种评价。
资本是劳动力得以实现价值的条件。
有劳动力,但没人开工厂,你劳动力出卖给谁?可见劳动力必须及时实现。所以才有刘少奇在解放初期讲的“工人与剥削”的观点,这就是劳动力的特点。此外,资本还是整个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
我们说发展是硬道理。怎么发展?发展等于资本加劳动,当资本和劳动统一时,我们就发展。而我们不缺劳动,缺资本,所以我们要引进外资。光引进外资还不行,要把国有制、民营制都发展起来。民营制对国家是有贡献的,所以国家鼓励民营制。如果是罪恶的,能鼓励吗?历史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现在我们什么观念没有解决?还是对于资本贫富的观念没有解决。第一恨富人,第二恨能人,这些观念存在于很多人的脑子里。但是从发展生产的角度看,富人是掌握有形资产的代表,能人是掌握无形资产的代表,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是我们社会的核心力量。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地主老财有了钱就装在坛子里面埋在地里,这就等于黄土。全中国的老地主把多少银元埋在了地里,也就是把好不容易积累的资本做了黄土。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现在有钱人害怕,不装坛子了,也不埋在地里,换成美元存在外国银行,一有问题就出国。对这样的现象,单纯的批评是无力的,每个人对财富的本能就是要保护它。所以应当有一个环境,只要合法,有钱人应该很光荣,应该得到一定的地位和尊重,让中国人的钱留在中国,外国人的钱也存到中国来。所以有一句话说:《福布斯》毁了中国的富人,对此我们不该做些什么吗?
资本的载体是企业。
你的钱存在银行不算资本,拿出来运作才是资本。企业离不开资本,资本离不开企业,企业才是资本的躯体。我们研究企业的改革、管理、发展,基本依据是什么?就是资本。离开资本研究改革、管理、发展就不对了。对现代企业制度,我的定义是这样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以产权关系各尽其道,各得其所。为什么叫做所有者?因为钱是他出的;为什么叫做经营者?因为需要运作、管理;为什么叫劳动者?因为有活儿他要干。这三者都是根据资本定义的。三者要各就各位,各尽其道,各得其所。我们看过去的国有企业,一目了然,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找不到合格的所有者。于是我们找劳动者,结果发现工人也偷厂里的东西。我们再找经营者,又发现很多厂长是短期经营,国有企业贷款是我的事,但是还款不是我的事。所以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就是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在企业内部造就合格的所有者。
让知识成为主导资本。
知识资本,或者叫做人力资本。知识经济之所以出现和成为一个独立的形态,当然缘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但是更应该用经济学来说明,因为知识经济的第一特征就是知识成为了资本。现在知识正日益成为主导资本,在某些领域它甚至已成为主体资本,即主要靠知识赚钱。像比尔·盖茨,主要靠知识赚钱,而不是靠设备。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句话:让知识成为资本,成为主导资本,成为主体资本。
知识资本要变成现实资本,也必须通过人的劳动。知识本身能成为资本吗?它只是潜在的资本,不是现实的资本。所以现实的知识资本、行动中的知识资本,一定是人力资源,也就是有知识的人,是你经营中投入了他的知识。所以人力资本,我给它的定义是:行动中的、现实的知识资本。
作为人力资本,对象可以很广,我认为目前中国第一个要明确的研究对象,就是经营者自己。因为他投入的是管理知识,而管理知识这样一个知识资本,在企业是起核心灵魂作用的。我们没见过一个厂的厂长非常糟糕,但由于某一个技术员技术非常好,厂子兴旺起来的,不可能,再好的技术也要通过厂长实现。因为经营者不仅处于核心地位,而且是能够使其他人才发挥作用的人才。我说人才,一种是专业人才,一种是能使各种专业人才发挥才能的人才。我不是专业人才,也不是使人才发挥才能的人才,那么我是哪种呢?有人说,你是可以使人变成人才的人才。哈哈,看来有三种人才。
经营者是人力资本人格化的载体。
那么经营者是什么?是人力资本人格化的载体;反过来定义,是以劳动形式实践的知识资本的投入。所以经营者严格意义上不应该划到劳动者的范围。作为阶级的概念,经营者是劳动者阶级,但是企业的劳动者是岗位的概念,经营者投入的不是劳动者的劳动,是资本方式的投入。我们对于经营者的误区就在这里,我们被投入方式所迷惑。多年来国有企业确定经营者工资,再多也是劳动者。如果确定为资本投入者,经营者就应获得利润了。工人是工资,即使企业亏本也得发工资。而经营者应是利润。他根据利润赚钱,他赔了钱就什么都没有。现在不管是什么企业,都应该把经营者的独立人格突出出来。
现代企业一个大趋势已经看得非常清楚,关系企业兴衰命运的不是所有者,而是经营者,这个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强化,而所有者越来越弱化。比如:我是长虹的股民,我拿股票就是所有者,但是我作为股民对长虹起什么作用?真正决定企业命运的,就是经营者。中国目前老重视所有者,这是小农意识,总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管才可靠。我们想像跨国公司是多少人共同拥有,哪个人敢说是自己的?每个人的份额很小。那么经营者CEO为什么负责任?他是占有制,因此单纯想从所有制解决问题不可能。十五届四中全会已经有了干股期权这样的内容,作用就是强化经营者的占有制度,当然我们还要靠实践把它丰满起来。
学习是什么?
现在学习,我们常遇到三个困惑:学不完,知识太多了;学不懂,好多知识特别复杂;学不起,花的钱太多。学不完、学不懂、学不起,那么怎么学?
第一个建议是要注意框架式的学习。欧阳修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引用到这里:细节,不到必要的时候不需要了解。关键是你每次学完以后,框架能不能说清楚?包括企业的老板,好多都说不清自己企业的框架、战略目标是什么样。
第二个建议是以“下围棋”为主,少“下象棋”。下象棋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按部就班,围棋不同,有机会就点一个子儿,学用结合。
第三个建议重视学习的成果,在于转变观念。大家说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其实没说到位,因为知识掌握不完。要想把人类的全部知识都掌握,就像提一个茶壶想把大海装完一样。学习知识最后的成果在哪里?是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调整。如果通过学习,你观念转变了,方式更正确了,你可以变得很强。光有知识是没有用的,有很多的书呆子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一个图书馆。思维方式这个问题现实得很,比如说有差别就出问题,拉开距离就出问题。有个故事,说一个人扛着竹竿过城门,竖着横着都过不去,这时候过来一个老头儿说你把竹竿顺着就过去了。顺着就是一部分先过一部分后过,这就是思维差别。这个说把竹竿顺过来的老人就是邓小平,他说应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有了改革。他如果说要富就一块儿富,现在就改革不起来,这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最难的就是拉开差别,就是让快牛多吃草。我到美国去,问一个看门的工资是多少?回答5万美金;一个CEO呢?500万美金。说把500万美金给你怎么样?看门的吓得说:我干不了他的活儿。所以,“竹竿论”应该好好研究,要不然改革就老进不了城门。
第四个建议是利用外脑。要利用别人的智慧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利用外资是大本事,利用外脑是更大的本事。你利用别人的钱有本事了,利用别人的脑子更有本事了。利用外脑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查字典,我们汉字学不全,但是有字典就全认识了。这就是说你知道社会有什么样的治理结构,解决什么问题,遇到问题就知道找谁解决。
别把人才所有放在第一位。
近年来,大家都在讨论如何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其实这没把话说到位,最重要的不是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主要是会使用人才。不管是不是我的,我都可以使用。我们现在不应把人才所有当成第一位,其实不是我的,我用了更便宜。特别是越高级的人才,使用的时间越少,这样的人不需要引进,需要的时候拿来使用就可以了,非常合算的。人才,要不为所有,而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