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M方法之二:OEM不是来料加工
在杨广群的印象中,媒体一直以来都对OEM不看好,因为过去以广东为代表的地区主要是靠三来一补、来料加工发展起来的,因此大家对OEM也就停留在简单的来料加工的印象上。而理论界同样不看好OEM,觉得这是一种帮别人做嫁衣的无能表现,实际上是对制造业的一种伤害。
对OEM的这些误读,让杨广群颇感无奈,以至他几乎逢人就想解释,OEM是贴牌加工不是来料加工,它的最终发展趋势是以技术为核心,而技术是生产制造者自己拥有的,不是品牌商的。
在采访中,许多专家的看法印证了杨广群的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教授以格兰仕的成功为例说明,通过OEM,中国家电业的经营规模得到了迅速的扩大。中国家电出口,2000年比1999年递增了38%,在国内生产总量上超过了松下、东芝、西门子这些号称有几十年家电生产历史的老牌家电企业。OEM正在走进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OEM已经成就或正在成就着企业的梦想,它不是使企业的利润减少了,而是成为企业实现大规模生产、向更深更高更精的领域渗透的跳板。
钟教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要成为一个家电OEM厂商,“壁垒”比成为一个品牌机厂商还高。中国被作为世界家电的OEM生产基地,正说明了我国家电业的进步和成绩。通过OEM,不仅不会阻碍技术的进步,而且帮助我们熟悉、了解进而掌握核心技术,推动民族产业的发展。应该说,这些都是OEM的功劳。通过OEM,我们的企业掌握了先进的自动化的制造工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具备走向世界的初步基础。
其实,在全球的制造业领域里,OEM和自创品牌,不存在哪一端更好,也不存在哪一方在获利能力上的绝对差距,当加工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后,同样可以选择厂家,而不是等着品牌商来选择它。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认为,OEM其实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一,有利于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闲置资源。由于前期大量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资源闲置现象。实施OEM,企业可以将现有的生产线和劳动力资源充分运转起来,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
其二,有利于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核心技术和管理效率低下已成为我国企业向前发展的瓶颈,而技术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实施OEM,发展“干中学”模式,是我国企业迅速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其三,有利于消除竞争对手。为降低成本和开拓市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基地已成为普遍趋势。国外企业选择我国企业,正是看中了我国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如果不顺应这一潮流,国外企业就会将其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企业,它们就会成为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
其实,OEM已不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其中的技术含量已大大增加,如嵌入、捆绑、DIY、预装、集成等,都模糊地被人们称为OEM,尽管这种叫法不太确切。任何一个有长远发展目标的企业都必须突破自身的局限,OEM厂商也在寻求自身的突破,产生进化。除去涉足品牌经营的OEM厂商不算,很多OEM厂商的角色已经不单单是加工商,甚至超越了提供技术方案,这未尝不是OEM厂商的发展方向。
台湾是OEM最成功的地区之一。20年前,为降低成本,日美等国的商人把大量的加工业务转移到台湾。初期的OEM实际上与来料加工、组装产品没有多大区别,但到1987年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台币升值压力之后,出口的阻力大了,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没有了,许多加工企业意识到要加强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许多OEM厂家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形成自有的设计研究发展能力,最后变成ODM。今天,台湾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很多企业已经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发展为技术含量更高的ODM 。
专家认为,从OEM到ODM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化分工,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其实可以从OEM中学到很多东西。从最初的加工合作到OEM,到ODM,再到全球化生产的合作,企业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获得发展,取得进步。
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夯实企业的坚实基础——这才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方向。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590467510,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