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渐失 中国企业陷入数码困局
新兴市场属于具有非凡创意并且态度执著的企业,国内企业是否仅仅是出于跟风进入数码消费市场?它们对于这个未来巨大的市场的基本判断是什么?它们有多大的想像力从而能够成功抓住市场机遇?
不可放弃的市场
来自数码产品市场的成长数字令人惊叹。
根据IDC的数据,全球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以72%的速度增长,预计200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万台。据国家统计局6月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消费市场数码相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92.8%。预计到2008年,国内数码相机市场的规模将突破1000万台的大关。由MP3和数码相机构成的数码消费,2004年将达到近100亿的市场规模。
在数码消费风潮迭起的同时,传统PC产业却在下滑。2003年,全球PC出货量上升7.3%,但在这一数字背后,个人电脑的平均价格下降了25%,笔记本电脑的价格下降了30%。
在这样的情况下,近两年,PC厂商向消费电子领域转型成为一种相当时尚的做法,而这样的做法迅速扩大到了整个IT领域内。包括戴尔、爱普生、联想、方正、清华紫光、TCL、中晶科技等传统IT厂商以及朝华科技、华旗、明基、爱国者、朗科等新兴IT厂商都开始涉足数码消费产品。有关统计表明,国内进入数码相机领域的企业达到35家,生产MP3的企业更是有四五百家之多。
受数码风潮影响的不仅仅是PC厂商。2003年9月26日,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将利用数码技术的力量将公司业务扩展到一系列商业领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公司业务范围。此外,柯尼卡与美能达甫一合并便将自己的市场目标指向数码复印机和数码相机两个领域。2002年,国内传统相机制造商凤凰、海鸥也正式推出数码相机。
低端市场的占有者
如今的中国数码产业格局,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彩电市场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手机市场的翻版,在技术和品质上都远逊色于日本等国际产品的情况下,国外品牌垄断了国内高消费群体的主流意识,匆匆进入的中国企业只能占据最低端市场。
数据显示,数码相机市场被索尼、富士、尼康、奥林巴斯、佳能、三星、施乐、柯达等外资品牌把持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尤以日系厂商最具垄断地位,剩下留给国内联想、方正等国内厂商不超过10%的份额,而且是低端、低价位的市场。
从数码相机新品发布的数量、频率看,国内企业和日系厂商有巨大的差距,仅佳能在今年2月就发布了7款之多,索尼也在2月发布了5款。今年日系厂商在数码相机新品上的力度,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也超过国内厂商的产品总和。联想今年推出的V300/V400,还是针对于主流市场已抛弃的300万像素市场。
与数码相机对技术要求非常之高不同的是,MP3似乎更利于国内企业制造优势的发挥,事实也体现了这一点。2004年上半年中国MP3市场销量达到141万台,同比增长277.6%。国产MP3占据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MP3市场,国际上流行的苹果、索尼、三星在国内市场份额不大。国内销售的MP3存储介质主要是闪存,MP3的技术门槛不高。这同欧美市场主要以硬盘为存储介质、支持各公司独有格式音乐文件,从外观到内部结构自主设计完全不同。国内MP3的差异主要是外观,这就为国内MP3供应商提供了机会。只要做好与消费者沟通、把握渠道,产品的生产销售都不成问题。市场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国产品牌MP3占有很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市场上也容纳了近400个MP3品牌。
但是,即使这么高的市场份额,仍然不能改变国内企业只是低端市场占有者的局面。
可能的优势正在失去
制造优势正在被国外品牌大规模运用,这曾是国内企业实现超越的最大的优势之一。
富士是最早在国内设立数码相机生产厂的,以苏州生产基地为主,富士苏州整机组装工厂的年产能已达到100万台;2001年6月,日本佳能在苏州投资1亿美元设立了3家公司,以将苏州工厂建成其在亚洲的核心生产基地;2002年4月,奥林巴斯株式会社宣布将原设在香港的亚太区总部正式迁到深圳,奥林巴斯光学工业已将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中国。而与此同时,国内一些知名企业的数码相机、MP3生产采用了OEM的形式,制造成本无法成为后续优势。
价格战是国内企业惯用的战术。在数码相机领域有一定表现的联想、方正是依靠千元左右的数码相机进入市场,此后降价策略一直为两家屡试不爽。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技术能力不足,国内企业做的都是非主流产品。而且,面对以日系企业为代表的快速的产品更新,国内厂商惯用的价格战失去了焦点。以索尼为例,2003年初索尼旗舰产品F717的价格超过8000元,在推出F828后迅速降到6000元以下,目前随着F828的调价F717的价格已经降到5000元以内。
在MP3市场,由于绝大部分产能在中国企业手中,因此,韩日品牌的MP3基本上是在功能与外形上的不断创新与国内产品形成价格隔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数码音乐播放器方面,自从苹果iPOD问世,MP3世界就开始起了颠覆性改变,人们购买MP3的欲望已经从外观转向了实质,以GB为单位的硬盘式MP3开始逐步占领了现有的市场。iPOD的来临,将可能进入淘汰MP3的进程。
最后的优势寄托可能仅仅存在于国内企业与本土消费者沟通的便利以及积累的本土渠道优势,这一点是否必然具备优势或者还能维持多久仍然是个问题。
技术与态度
竞争的规则开始改变,但产业的规律仍然有效。在PC盛行的年代,摩尔定律决定了利润分配格局,每18个月技术发展速度翻番将市场领导地位交给几个少数企业。今天的数码消费产品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摩尔定律,似乎更快,数码相机的像素、MP3的存储量每半年就会有一次翻新。技术仍然决定了数码消费产品的未来,而技术是国内企业最沉重的缺失。
数码相机的竞争焦点在分辨率、镜头变焦范围和光圈大小、反应时间、成像质量等,需要CCD、镜头和图象处理芯片都具有很高的技术储备。目前,数码相机的一些主要专利已基本上被索尼、奥林巴斯、富士等为代表的日系厂商和以施乐、柯达为代表的美国厂商分别拥有。而即便技术层次较低的MP3,其核心部件闪存都来自于三星、东芝等日韩厂商。
在摩尔定律下,跟随者永远无法获得市场的主导。目前,中国几乎所有的PC企业及一大批IT企业都宣布进入数码消费产品领域,而真正具有洞察力、远见的却很难见到。
苹果是一个相反的例子,自从乔布斯回到苹果后,苹果开发了iMAC、 iBOOK等一系列的成功产品。而苹果于2001年底推出的iPOD更是开创了全新的领域,颠覆了日韩系企业在数码随身听上的领导地位。在今年第二财季,苹果创下1.09亿美元的纯收益,相比去年增长了33%,iPOD的贡献甚大。
另一个问题来自于态度的摇摆。国内数码消费产品领域目前表现最好的联想,也没有选择将数码消费品作为第二主业。在PC时代联想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依靠适应中国的营销建立了王者地位,但是联想这3年的两次调整,使它失去了进军数码消费的最佳时机。3年前联想在主业稳定时进军IT服务,3年后IT服务未果,在数码消费水涨船高时联想又退守PC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