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海尔下一步发展战略
“整合资源,最大化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用和价值;革故创新,纵向深度挖掘产品效能;携资本优势,进行资本扩张与输出。”这应是海尔经十数载创新、奋斗,发展成一个规模化生产,多元化经营、具国际品牌的大企业集团,下一步应重点把握和发展的方向。
海尔进军物流产业,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可看作是利用“生产范围经济”理论,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发挥资源的效用和价值最大化,顺应现代工业和国际化发展需要,最具潜力、最有附加价值的战略发展方向。
一、对海尔进军物流产业,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进行SWOT分析
1.海尔进军物流业面临的机会分析:
(1)物流业——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产业被视为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流领域更被人看作经济增长的“黑暗大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配送制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先进科学的社会化流通体制和一种最为合理高效的现代化物流方式。其基本含义就是流通主体单位按照生产企业的要求和生产进程,在流通据点对生产企业所需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进行配置、加工、备齐,并按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定点、定时、定量送交生产企业。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压缩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实现生产企业少库存甚至"零库存",以降低社会生产的总成本。据悉,在不少发达国家物流业都已发展为大规模的产业。如日本,在近20 年内,物流业每增长2.6%,经济总量就增加1%。在美国,物流产业的规模已达到9000亿美元,几乎是高技术产业的两倍。经过多年的物流业的发展,在日、美两国已成就了不少行业巨子。美国的联邦快递,1995年营业额达到125亿美元;日本的佐川急便,1995年营业额达到57亿美元。
又据相关报告统计分析,商品成本中约有80~90%是流通成本,而流通成本中又有80%为物流成本,即物流占商品成本的64%以上。商品从生产到最终用户处所需时间中的95%要用于物流环节。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和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2)第三方物流——一块诱人的蛋糕
据权威部门预测,中国目前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5%~35%,按每年工农业产品销售总额为1万亿计算,全年物流业的市场空间为近1000亿。这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
再据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独立于商品供给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空间非常大。根据这项对全国2000家企业的调查,我国企业对物流市场的需求正逐年上升。预计今年生产企业的原料和成品物流量会有10%-20%的增长,商业企业也有12%的增长。从现状来看,第三方物流在我国虽已有所发展,但仍然比较弱小。例如,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的执行主体主要是供货方,占71%,第三方只占21%;成品销售物流中,43%的执行主体是企业自身,21%是第三方,其余为两者结合。商业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中,74%为供货方,13%为企业自己,第三方只占13%。显然,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交由第三方执行物流的比例都不高。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是物流市场的绝对主导,日本这一比例达到80%,美国为57%。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巨大发展空间可见一斑。
有资料显示,我国工商企业自有运输工具的空驶率高达40%,这便是“小而全”式的自我服务所带来的弊端。因此,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受到青睐完全在情理之中——有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都表示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这些企业在选择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但问题是现有的物流设施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例如,物流供给企业敞车与厢式车的比重是100:17,厢式车太少,无法满足工商企业对运输过程的安全需要。只有不到40%的物流供给企业拥有信息系统,表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目前,第三方物流在我国正处于发轫阶段,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为主,而世界上流行的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物流服务只有极少数企业可以提供。国外有些物流企业甚至将质量检控、装配、产品分拣、包装等也包揽下来,第三方物流的增值潜力因此被深度挖掘。可见,第三方物流成长空间广阔,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分散粗放式的物流格局亟待重组变革
分散的多元化物流格局,导致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流通的集约化经营优势难以发挥,规模经营、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据统计,1998年底,列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18.2万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库存6094亿元,占其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9.6%;加上应收账款,两项资金占用为产品销售收入的29.1%。同年这18.2万家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仅为1.41次。另一方面,从运输成本看,我国运输成本占国民经济总成本的30%,而发达国家仅为10%。
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现实的情况是:
1)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物流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窄、物流配送范围小,单兵作战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
2)"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合理的配送,既应包括送货,也应包括分拣、配货、配载、配装等功能,是"配"与"送"的有机结合体。目前的物流配送,因其大都脱胎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物流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而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3)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流通加工能力太弱,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相结合的配送实践则更少。流通加工是实现合理配送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重要手段,以合理配置物流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物流配送则难以实现。目前,无锡市物资部门尽管也具备了一些加工能力,如木材的粗加工、玻璃的开片套裁、工业动力配煤等。但总的说来,加工范围还很小,加工能力还不能满足合理配送的要求,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结合起来的加工型配送实践也必然很少。
4)物流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率(指物流配送量与消耗总量的比率)较低。因此,既无法优化配送路线,节省配送费用,也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5)尚未实现社会库存的集中调度。没有调动社会库存、实现分散库存向集中库存的转化。优化库存结构,变分散库存为流通部门集中库存,实现整个社会库存总量的降低,是物流配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配送的主要目的。目前的物流配送已使配送用户的库存有所降低,还出现了工业企业帐面零库存。但是生产企业仍普遍拥有较高的库存,且无法调动;原料供应企业也没有实现最合理库存,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库存仍居高不下。
从现阶段我国物流配送发展现状来看,进军物流产业,通过INTERNET、EDI技术,重组企业业务流程(BRP),实现供应链优化管理(SCM),并将产供销有机融通链接,建立现代化、电子化、高效率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具有极强的市场紧迫性和必要性,市场需求潜量巨大。
(4)发展物流配送业的客观条件业已成熟
1)经过近几年来国家的宏观调控,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得到部分调整和正在继续调整,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严重失衡的状况基本得到扭转。目前除少部分物资品种仍偏紧外,大部分物资品种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这就使实施配送制具备了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2)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中,生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其资源组织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这就使生产企业迫切要求物流配送工作由社会流通机构代替,自己则专注于生产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以增强企业活力。
3)随着企业从速度型、外延型向效益型、内涵型的转变,企业再不能采取过去那种尽力扩大库存以保证供应的方式;相反,企业迫切要求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尽量少占用资金、少支付利息,并尽量把储备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以用于生产经营。企业追求"第三利润源"的愿望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强烈。
4)从物资供应商来看,过去在旧体制作用下,不论是"代供代销"、"两级库存",还是"配套承包"等方式,之所以不能广泛为社会接受,其重要原因,就是物资供应商很难以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对用户的服务精神去从事这项工作,而往往带有指令性、官商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恩赐性。从目前和长远来看,物流企业也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吸引用户,赢得市场。这就必然采取为用户接受和欢迎的方式去服务。而物流配送,无疑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里的一种最佳方式。
很显然,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发生的变化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为海尔推行与发展物流配送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海尔应该不失时机地建立起一套完备齐全、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将其专用自有的物流系统向外延伸扩展,成为一种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从而推进我国物流产业向社会化、现代化转变。
(5)物流业已然成为上市新宠
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和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物流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的作用突现,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出现了进军物流业的热潮。目前,物流业上市公司主要来自交通运输业(如:外运发展、中储股份、深圳机场、上港集箱)、商贸业(如:华联超市、友谊集团)、制造行业(如:青岛啤酒、青岛海尔、燕京啤酒)。
从上市公司对物流项目的巨额投资以及项目服务范围来看,上市公司进军物流业并非一时概念炒作,而是认识到第三方物流服务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预计今后两年,部分物流项目可陆续产生经济效益。与交通运输业不同,商贸行业和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物流活动主要是为其他经营活动服务。从2000年年报披露的内容看,上市公司通过重组企业物流活动,起到了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的作用。
可以预计,未来十到二十年,将是我国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将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投资于物流领域,上市公司物流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会不断增加,物流也将日益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利润增长点。由此判定,海尔进入物流产业,将对其资本运作和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为其在资本市场赢得更大的收益。
2.海尔进军物流业,可能遭遇的不利因素。
(1)企业对物流配送的认识不足,导致市场推行的困难
现阶段,有不少部门或企业对物流配送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开展或接受物流配送犹豫不决。如有的企业认为开展物流配送得不偿失,不仅要大幅度增加工作环节和工作量,而且本身的经济效益可能还会相对下降。另外,目前许多原料供应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经营困难,本来就为正常的经营资金不足而发愁,如果再搞配送,周转资金问题就更突出。生产企业对物流配送也不无担忧,其中最担心的莫过于配送资源能否得到保证,物流配送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2)争夺格兰高地,中国物流配送市场进行时
随着入世日程的临近,物流业的“海外兵团”已加快了争夺中国市场的步伐。2000年11月,进军中国多年的丹麦最大的企业集团马士基把触角伸向四川,在成都设立分公司——上海铁洋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日本邮船公司也趁着入世的良机,宣布将在上海成立“日邮集运服务公司”,这将是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由日方全额出资的货物流通公司,以求在中国物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面对“外国兵团”发起抢滩中国物流市场的攻势,国内物流业也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深圳市现已确定把物流业作为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之外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决定投资 1600亿元规划16 万平方公里土地,开发以综合物流中心基地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开发区,从而在21世纪通过开发物流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天津市也将分阶段实施发展现代物流的总体目标,从构建发展现代物流的良好环境、全行业现代物流管理的导入、形成由点到面的现代物流网络布局三个层面着手,使天津物流业与国际全面接轨。
与此同时,民间物流风起云涌:科利华投资两亿元开通“中运网”;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投资200万元开通“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东方红叶集团开通时空网抢占网上购物配送市场;专业物流企业如华运通有限公司开始争夺网业物流市场。云南关通物流企业创立了“中国物流直通车”。
小结:从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以及市场需求总体状况来看,发展第三方物流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虽然巨大诱人的蛋糕,引得投资者地垂青和追捧,这对海尔进入这一市场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但毕竟第三方现代物流产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产业,市场发展空间广阔,成长潜力巨大,客观条件已成熟,海尔此时介入,成功概率极高。
3.从海尔自身优势,分析海尔发展物流产业,成功的可能性
(1)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系统,为海尔进军物流业提供技术保障
海尔已建立了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物流系统。海尔的国际物流中心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领先技术运用,革了传统意义上仓库的命。海尔国际物流中心高22米,拥有18056个标准托盘位,其中原材料9768个,成品8288个,包括原材料和产成品两个自动化物流系统。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导引技术开发的激光导引无人运输车系统、巷道堆垛机、机器人、穿梭车等,全部实现现代物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海尔物流管理的“一流三网同步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物流的特征:“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三网”同步运动,为订单信息流的增值提供支持。
由于物流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支持,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目前通过海尔的BBP采购平台,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受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实现JIT采购;货物入库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信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4小时送料到工位,实现JIT配送;生产部门按照B2B、B2C订单的需求完成订单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目前海尔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4小时配送到位,全国4天以内到位。
在企业外部,海尔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架起了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目前,海尔100%的采购订单由网上下达,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三天;网上支付已达到总支付额的20%。在企业内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各种先进物流设备不但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还直接提升了物流过程的精细化水平,达到质量零缺陷的目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搭建了海尔集团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能将电子商务平台上获得的信息迅速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以信息代替库存,达到零营运资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海尔无愧为“中国物流管理觉醒第一人”。海尔已有了现代化、高效能的国际物流中心;已建立了网络化的物流组织架构;已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了供应链管理(SCM)运行的支持系统和平台;海尔通过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MIS)和企业资源计划(ERP),实现了合理安排生产和配料;通过VMI和物流技术提高了供应链上物流的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实现了准时(JIT)生产、准时配送、准时分拨,使价值链真正增值。再就是海尔已有了业务流程重组(BRP)和再造的实战经验以及物流管理经验。由此分析,海尔由自用的,一对多的,非开放的物流系统,发展成多对多,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全开放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相较于新加入者(或潜在竞争者),无论从投资成本、运营环境、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上,都将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优势。
(2)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营销体系和优质完善的服务
海尔的品牌享誉全球,海尔的产品覆盖全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海尔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营销体系,海尔的售后服务网点也遍布在各个城区、乡镇。据悉,海尔已有30个电话服务中心,一万多个营销网点,售后服务网点延伸至全国6千多个乡镇。这么庞大的营销体系为海尔建立“第三方全国物流配送中心”又带来了新的价值,使海尔的物流配送服务能覆盖更广大的地域和范围,能触及到各个城区、乡镇的神经末梢,并扩大了物流配送的规模。
物流业不仅要比拼效率、速度,服务也是一个至为关键的取胜之道。海尔差异化战略主要体现在其优质的服务上,海尔优质完善的服务体系早已深入人心,其优质美好的服务形象又为其在物流业的胜出,提供有利的支持和保障。
(3)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
据悉,海尔已获得中国银行30亿美元的全球授信额度,这使海尔如虎添翼,为其在海外融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获得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也为其扩大现有物流规模,改造或升级现有物流系统,以建立更具现代化、智能化,覆盖全球乃至世界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这是其它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
海尔素以良好的品牌形象享誉全球,优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创新的技术,使其成为企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为其成为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商提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的置信度。
总结:
综上分析,海尔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是对其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升华,更是其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的极大发挥。
海尔进军物流业的外部产业环境极为有利,机会大于威胁;海尔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又为其进军物流业,并取得良好的战绩,奠定了坚石的赢利基础和可靠的技术、人才保障。海尔第三方物流的实施将使其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并先竞争对手一步,获得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制胜权。
二、海尔建立“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基本构想:
1)采用INTERNET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呼叫中心(Call Center)构建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全开放、立体交叉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中心,实现电子化供应链优化管理(即对协作开发、采购供应、生产管理、订单处理、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在内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其中包括信息投递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业务流程的再造,价值链激励机制的运作等。)。
2)通过信息流、物流的多向快速传递,链接产、供、销三方,实现高效率客户反应(EOR)。将供应配送和销售配送有机结合,既保证生产厂的原材料的配送供应,又负责生产厂的产成品销售。
3)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计算机网络监控管理,调度社会库存。一方面,按照用户对物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时间等要求配送到用户手中;另一方面,将生产企业的储备库存并入物资企业库存,变社会分散库存为流通集中库存。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物资企业的库存结构和库存总量,使其达到既能满足物流配送的需要,又使库存总量最小的目的。实现准时(JIT)管理和零库存管理,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4)发展流通加工型配送服务,通过流通加工环节进行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实现优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将流通加工和物流配送相互结合,实行成品、半成品配送,进一步方便配送用户,降低配送费用,促进物流配送和流通加工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作者留言:本文为就读于北大MBA案例学习时的一项案例研究课题报告.仅供参考。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对此文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中商科联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应用规划部经理;作者的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