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药草与产业链上的四个企业
中国是青蒿素的主要产地,占全球总产量的90%,按理说在这场商业竞争中占据了重要先机,可是,围绕着青蒿素的产业链条,从原料草的种植到有效成分提取,再到最终成为药物制剂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但不同环节的核心技术却被不同企业掌握,而中国企业在整个链条中的地位始终只是低端的原料供应商。
围绕一个横空出世的商业机会,在中国西南部,一幕错综复杂的商业故事急不可耐的上演了。故事的主角包括来自瑞士的诺华公司,中国本土企业华立集团,以及华立集团旗下的华立控股(000607)和昆明制药(600422)。故事中,外资巨头的眼光盯在了更大程度掌握原料来源上,而中国本土企业也始终没有放弃试图向产业链上游上溯的努力。
复杂关系
在中国这个目前世界上主要的青蒿原料产地,华立系是青蒿产业大爆发中的最大受益者——华立系旗下的华立控股是国内主要的青蒿种植企业,而华立系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昆明制药则是青蒿的有效提取物——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
瑞士诺华公司是表面上青蒿素生意的最大赢家,因为2005年,作为世界最大的青蒿制剂生产商之一,瑞士诺华公司就从WHO获得了6000万人份的Coartem(蒿甲醚+苯勿醇)大单,这占据当时WHO订单的90% 。但回过头来它又不得不和华立系发生关系,因为昆明制药是诺华蒿甲醚的主要供应商,且已经通过诺华的供应商资格认证。
馅饼还在不断长大,但不管是瑞士诺华、华立集团、昆明制药还是华立控股,把它吃好都非易事,他们都在不断变阵以求得在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的地形。诺华的意图非常明显,如果它能够摆脱原料被少数供应商控制的事实将能更大程度的掌控产业链条和攫取商业利益,而同时,诺华本身还面对赛诺非等其它医药巨头的竞争以及WHO采购方式改变的风险。而对于华立本身,在这场试图摆脱低端原料提供商角色,向产业链条上游迈进的奋斗中,将两个远离其总部的,分别属于重庆和昆明地区的上市公司有效整合也绝非易事。
7月5日,华立系开始迈出旗下医药产业整合第一步。华立系旗下的两家医药上市公司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发布公告称,二者的共同实际控制人华立集团将其持有的昆明制药29.34%的股权、武汉健民4.01%股权,与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76.77%的股权进行置换,资产置换涉及金额约为4.14亿元。市场对此次华立系整合的目的和效果存在质疑,因为没有生产制剂的能力,昆明制药的蒿甲醚的利润率仍牢牢控制在国外巨头公司手中。实际从2005年4月中旬以来,虽然手握巨额订单,但是,昆明制药的二级市场股价一路下跌,从7.46元(复权价格)一路跌至7月12日的最低价3.46元。
诺华引种风波
在诸多外界担心的问题中,诺华将在非洲与东非国家引种1000多公顷青蒿的消息被认为是最大的冲击。
不过,诺华公司中国区总裁李振福和诺华医药集团董事长、昆明制药董事长、华立控股董事长汪诚却告诉记者,华立方面与诺华有一个协议,现在诺华在海外引种加工是因为昆明制药的产能无法满足诺华的订单。一旦能够满足了,诺华会停止在海外的加工。李振福说:“等到昆药能够满足订单时,诺华还会把非洲种植的青蒿给昆药供货。”
华立对诺华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尴尬感觉。
汪诚说:“诺华和我们一起推动了青蒿产业的发展,诺华也给了我们大订单,但是我也知道,现在给诺华供货越多,以后诺华青蒿方面的能力也越强。但是现在没办法。我当面和诺华说过,以后会是竞争对手。我们已经向世卫组织提出作复方制剂直供商的申请,我们不会仅仅做原料供应商。” 他感慨道:“现在很多人以诺华的订单来看待昆药,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中国企业现在处于产业很低端的部分,也很被动。对于诺华,青蒿相关产品只占它销售额的不到1%,可是对于国内企业就大了。一旦几年以后没有诺华订单了,国内企业怎么办?现在我们趁着行业景气,努力增强实力也在做青蒿其它医学用途的开发。”
至此,有关诺华会直接加工青蒿原料药环节的担忧倒是完全可以消除。成都证券的黄庭说:“诺华如果自己参与整个产业链,会占据它很多资源、精力和时间。但是最终产品是成本价销售,利润空间很小。所以它更乐意让自己的产能生产高利润的产品。而且,WHO的资格认证非常严格,如果诺华更改供应商,它要重新审批很长时间,诺华不会在这个上面耽误这么多精力。”
整合之难
现在,华立集团迫切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整合旗下两个在青蒿产业链上位于上下游关系的公司——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在华立集团将手中昆明制药股权与华立控股持有的华立仪表股权进行置换后,华立控股与昆明制药的关系从兄弟关系变成母子关系。
上下游产业的整合看起来是天作之合。但是,根据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两家公司的历史纪录,能否做到实质性的产业整合仍然不明朗。
汪诚说:“昆明制药8月份的扩产计划顺利进行中。” 兴业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晞说:“在昆药的订单、产能都已经明朗化的情况下,惟一的问题就是原料的供应能否有保障。
从原料供应上,昆明制药在华立控股看来似乎并没有优先权。据记者了解,此前在2004年青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兄弟公司身份的华立控股给昆明制药供货仍然只占其总产量的一小部分。汪诚说:“这很正常。首先是个周期问题。青蒿是年初种植,8月收割,去年WHO是5月公布计划,错过了生产周期,生产计划都已经排定。而且,在此次青蒿产业大发展之前,华立控股的青蒿都得自己找出路,昆明制药消化的很少。华立控股肯定不会为了给昆药供货而取消其他客户的订单,这是商业信用。”
在华立控股给昆明制药的供货价格上,也是不会比市场价格便宜一分钱的。汪诚说:“两家都是上市公司,如果不以市场公允价格定价,那么就是在侵害华立控股的利益。”
事实上,业内也一直都认为,华立控股和昆明制药应该加强整合。但问题是,谁整合谁?利益如何分配?
在整合问题上,有一种传闻,当初华立入主昆明制药时,曾承诺要把华立控股的全部青蒿资产注入昆明制药。汪诚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在重庆的青蒿项目,涉及到当地的利益。尤其是青蒿现在成为很好的经济增长点以后,当地政府会答应我们把它注入位于云南的昆药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说:“这就是国情。同样,华立控股也不太可能能把昆药的蒿甲醚业务拿到华立控股去,因为云南当地政府也不会答应。”汪诚也说:“重庆不可能直接作蒿甲醚产品,两个都是华立的公司,为什么让他们的资源互相消耗?华立控股不需要和昆药抢单。”
围绕青蒿的竞争仍是如火如荼,而华立医药副总裁姜一飞对记者说:“在青蒿素类抗疟药成药制剂方面的竞争才是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真正要面临的竞争。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要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而不是盯着眼前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