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通吃VS医药分家
近来,医药界开始出现医院开药店、药店或药企建医院的医药通吃现象。
同仁医院开办的怡然堂药店就坐落在医院马路的对面,朝阳医院的和寿春药店则开在其东门崇文区东打磨厂街的原同仁堂制药厂马上就要拆除搬迁,几年后那里将新建起同仁堂崇文医院。这类情况在重庆、南京、西安也都开始出现。以上现象,可以用中国的老话“肥水不流外人田”来概括,也可以将其定性为医院、药店和药企为扩大企业规模而进行的资本扩张。
医药走近为哪般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医药分开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为何在这节骨眼上,他们反而越走越近?不但医院开起了药店,连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药店,也不惜血本,拆屋搬迁,“大动干戈”地找家医院投资办起来。难道说他们要变着法的让医药“不分家”?对此,朝阳医院的副院长张健解释说:现在有不少医院都建立了医疗集团,药店应该是集团的一部分。其实,细细想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WTO日益逼近中国的大背景下,医药界这些动作虽然新鲜,但与频频上镜、新闻不断的家电、IT等产业相比起来,似乎又不值得一提。医院开药店,药店建医院是形势所迫,医药界与其他业界一样也正面临着WTO将可能带来的冲击,在国外医药巨头登陆中国之前,做大做强是各个行业的心声,医药界也不例外。
前不久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医药行业“十五”规划就指出:医药行业“十五”期间发展方向是,加快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迈进,总方向是“由大到强”,发展重点是“着重于内涵发展”。由此看来,医药走近不仅是WTO所夹带来的冲击波,更有政府层面上的因素。
除了做大做强抵御来自国际的威胁外,毋庸置疑,各行业集团化的“怪风”也吹到了医药界。医药界各位企业家心里也有一个梦,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未来的几年内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化企业。因为在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中,企业的规模越大,其产品、服务质量也就越可靠。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拼命上新的产业,如果说医药业的医药通吃是要在主观上培育新的“产品”,那么客观上也是要巩固和提高其他产业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医药走近的根本,也可能是利益驱使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医院在中国就如同邮电、保险业一样,也有着较大的垄断性,其中的丰厚利润业界精英是不会不明白的。而药店的毛利率更是高达20%-40%之间,与家电流通最多3%-5%的毛利以及制造业的微利相比,可以称得上是暴利。如此诱人的蛋糕,在业内游弋的企业家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医药分家如何分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医药分家。所谓医药分家其实质是指医药要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也就是说医院和药品要走两条路,改变过去的一条腿走路、吃大锅饭的模式,在财务核算上,在内部管理上都要分别进行。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防止因医药“一体化”带来的混乱,避免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暗箱操作”。
其实,早在去年,我国就开始实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开管理,即非处方药不必凭医生的处方就可以购买。年初,国家又开始实施了对药品的限价政策、药品公开招标采购政策和处方药禁止在大众传媒刊播广告的政策等。这一切,无非都是为走好“医药分家”这步棋在“造势”。
当然,医药分家也有“体制”上的分开。原先医院、药品混杂在一起,形成的是“以药养医”,造成医疗制度落后,与医药业的现状相脱离。现在医药分开,药店办医院,医院办药店,实施独立核算、照章纳税,也就避免了医院对药品销售的垄断,以药品差价收入来补偿医院经费不足的补偿机制和层层“吃回扣”拿好处费的现象,这样势必会促进医疗与药店的双赢。
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将于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到时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将得到进一步的整顿和规范,医药卫生体制的宏观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变化,将彻底改变当前中国医药市场的格局。正如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张鹤镛先生所说的“医药分家,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如此看来,医药分家乃是内部机制的调整,而眼下这股“医药通吃”的热潮,表面上看来是医药走近,究其实质只是“医改”结果的表现之一罢了。
医药通吃利在谁
如果说医药分开解决的是“以药养医”的问题,可如今在药业集团中却提出了“以医促药”的口号。他们把开办医院看成是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很自然,自己开办的医院肯定要用自家的药品,自家经营的药店靠自家的医疗技术优势来保障必然占尽天时地利。不仅是同仁堂,有消息说药业巨头三九集团也有办医院的打算。
对广大消费者来说,医院经营药店,药店开办医院,使消费者减少了在医院和药店间来回奔走的麻烦,便于对症下药。据张副院长说,他们正在摸索经验,实行药品招标后,医院的药房不会像药品超市那样,有些药品不充足,也没有保健食品,开药店正是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如此看来,“通吃”对患者而言带来的绝对是福音。
而对医院和药店来说,上马新的项目对企业自身是一种优势互补,使企业能找到二重落脚点,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在自己的产业链中增加一个品种,得到一个增加利润的机会。它的真正意图在于通过对医院、药店这两者的整合,最大程度地利用自身已有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据同仁堂集团的有关负责人金永年介绍:同仁堂要办的医院是传统与现代结合,方便人们防病治病;另外在同仁堂往国外派医生时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医院选择,不再需要请别的医院内的医生;还可以利用临床搞科研。同仁堂从坐堂医到开医馆,再到办医院,是经验使其敢于医药通吃。
如今的中国,医院不少,药店也不少,彼此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所以甭管是医药分开,还是医药通吃,只要找到了适合的经营模式,就是赢家。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