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趣被卖玄机
2003年的6月,邵亦波在完成其短暂的中国之旅后,为了陪伴身怀六甲的妻子,便匆匆的离开了公司,飞抵美国居所。
此时,邵在体验即将为人父的快乐的同时,心情却无比沉重……
邵亦波的另一个“孩子”——他自己亲手创办起来的易趣公司,剩下的67%股份即将要转让给美国eBay公司。
从1999年8月创立易趣网,到2002年3月出让33%股权,到现在完全放弃易趣股权,邵留给人们太多的疑惑……
对于他的这个“孩子”,邵亦波曾寄予厚望:“回到祖国,我们受的教育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10年后,全球500强应该有100家属于中国,我们占据了有利位置,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家企业的老总。”
就在中国互联网度过寒冬,搜狐、网易、新浪等纷纷走上赢利的康庄大道时,邵亦波为什么还要卖掉“正当红”的中国NO.1电子商务企业网站呢?
梦中商场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如火如荼,一股“.COM热潮”正在席卷中国。
电子商务几乎是一路狂奔冲到中国,网上销售、网上竞拍、网上咨询全面展开,“风险投资+美国经历+电子商务+上市”成了当时最为诱人的经典创业模式。
在一大批“海龟”纷纷回国创业的情况下,从哈佛商学院刚刚读完MBA的邵亦波也按捺不住回国创业。
凭借在波士顿和高盛公司的工作经验及投资和金融方面的才能,邵亦波很快拿到了40万美元风险投资。1999年6月,他带着这40万美元回到上海,创办了易趣,当时中国第一个C2C电子商务拍卖网站。
这时的网络正处在泡沫膨胀最疯狂的时期,任何跟网络沾边的概念都可以套取大量的资金。1999年10月,邵亦波凭借火热的网络热潮,吸引了一笔650万美元风险投资。
在得到了当时互联网行业较大的一笔风险投资后,邵亦波开始了大笔地为易趣网注入资金,因为邵亦波坚信“梦中商场”离他越来越近了。
2000年10月,互联网泡沫膨胀到极限的时候,邵亦波再一次凭借中国第一C2C网站的概念,利用“潜在市场”的“希望”,在美国、法国、韩国的资本市场上得到了2050万美元的融资。
这一年,互联网的冬天来了,不过邵亦波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冬天的寒气。因为2050万美金烧出的热量足以使邵亦波平稳地度过冬季,依靠巨额费用的广告、市场投放,易趣网迅速发展了大量客户。
根据易趣统计显示,易趣网电脑与网络产品2002年的月平均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分布于全国各个省市的买家人数累计超过10万名,占领了国内90%的市场份额。
一位曾经在易趣工作过的员工这样说道:“如果易趣电脑和网络类产品总销售额继续保持半年翻一番的增幅,三五年后,易趣的月销售额可望达到2亿元人民币左右,从而与赛博、百脑汇等线下电脑大卖场平分秋色。‘梦中商场’的理想很快就会实现。”
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易趣网内部一直流传到现在……
浮华背后
按照上文公开的市场资料,到2000年10月,易趣共获得风险投资2740万美元,而其中的1090万美元是作为注册资金划在账上,这部分资金不能撤出或挪作他用。易趣用于业务经营的资金大约为1600万美元左右。
而易趣在工商部门登记的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易趣一年的营业收入153万元,营业税8万元,营业成本为3015万元,管理费用高达2837万元……最终易趣2000年亏损达到6100万元(合750万美元)。
易趣一位老员工透露,易趣的现金压力非常大。“寅吃卯粮”是易趣较常采用的一种手段,从1999年底易趣成立至2000年10月前,易趣获得的风险投资为690万美元。考虑到新公司成立、注册、运营等多项开支,这笔钱能用到2000年10月第三笔风险(2050万美元)投资进入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易趣宣布得到2050万美元的三期融资时,其中的30%可能已经被易趣透支。”一位业界人士称,在急速的烧钱过程中,易趣并没有找到能够实现赢利的电子商务模式,即便是后来运行将近一年的收费交易佣金也没能给易趣带来赢利。
“尽管依靠巨额费用的广告、市场投放,易趣网发展了大量客户,邵亦波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背景为其后来顺利融资创造了机会。但易趣成立3年多来一直在烧钱,而且今后两三年内,易趣仍然无法实现赢利。因为信用制度落后,上网消费人群较少,支付系统不健全,使得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较国外明显缓慢。电子商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品的网上交易,这需要全面解决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问题,虽然反复老调重弹,却仍没有太多实质的改观。国内的金融机制、个人诚信体制在短期内无法建立。”前文那位离开易趣的员工认为。
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90%的最大C2C电子商务网站,其表面上红红火火却一直没有赢利的投资行为,无疑就被外界冠以“‘金融投机者’的名字,并被认为是一味烧钱炒作的举动。
易趣盈利对邵亦波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一贯崇尚接受美国模式的邵亦波发展易趣的本意,根本就不在“赢利”……
“海龟”邵亦波
易趣网CEO邵亦波在公司从不要求员工叫他“邵总”,而是称他为“波(Bo)”,就连在易趣做卫生的阿姨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波,早上好”。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邵亦波都已经是一个几乎完全美国化的“海龟派”典型代表,这一切都源于邵的9年美国之旅。
1991年9月1日,自幼被人称为“大头神童”的上海少年邵亦波,在洛杉矶机场上孤独地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
作为中国以全额奖学金赴哈佛读本科的第一人,邵从高二直接跳级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来到哈佛后,邵亦波专修物理及电子工程专业。
1995年,邵亦波从哈佛毕业,由于成绩优异直接进入哈佛毕业生“最高荣誉会”。
在哈佛的日子里,通过和形形色色、来自世界各国的同学交往,他渐渐发现自己对一生从事理论研究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于是他的兴趣转向了商业和管理。
毕业后他放弃了进入物理研究院的机会,转而进入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两年后,邵得到公司9万美元资助回哈佛商学院深造,获得了炙手可热的MBA文凭。也是在哈佛商学院,他遇到了高中时的校友同时也是今后的创业伙伴——谭海音。
MBA毕业后,摆在邵亦波面前的有两项选择:一是15万美元的年薪和几乎是唾手可得的绿卡;一是负债9万美元,放弃绿卡回国。邵亦波选择了后者,他说他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临回国前,他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到eBay上拍卖。让他难忘的是,一台用500美元买来的电视机,用过两年后,竟还在eBbay上卖了550美元。
“这件事情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从中感觉到个人与个人交易的魅力。它能给人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最起码,给我的生活带来方便。如果我通过别的方式卖,价钱肯定要少30%-40%……”
就这样,邵亦波定下了自己的创业商业模式——C2C。
回国后,就像本科毕业时选择当时最热门的职业——投资咨询一样,邵亦波投奔了1999年最火爆的网络业,成为“海归”的先锋。
在海外呆了将近10年的邵亦波喜欢西餐,英文说得比中文还好,家里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直到现在,他说当时偶尔还读错字,与记者交流时,英文单词也不断往外“蹦”。而在日常生活中,邵亦波与太太的动作十分亲昵,中国人可能觉得别扭,但美国人看着顺眼。邵亦波对西方文化认同并且运用纯熟,这点在后来同eBay领导层的交往中显然“得分不少”。虽然有“假洋鬼子”的嫌疑,但邵亦波还是坚持说,他的思维习惯“大半是中国的方法,小半是美国的方法”。
记者了解到,回国创业后的邵亦波,绝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国外,易趣公司被交给创业伙伴来打理。
融资前后
2002年3月25日,北京国际俱乐部大厅内一行3人:最前面的是易趣董事长邵亦波,身后是刚进入易趣董事会的美国电子商务巨鳄eBay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梅格·惠特曼女士与eBay主管国际业务的高级副总裁马特·班内特先生。
一周前,易趣与美国eBay公司达成合作协议,eBay投资3000万美元现金获得易趣33%的股份。
eBay为什么瞄上易趣呢?
一个共识是:易趣是eBay完完全全的克隆版。邵亦波曾直截了当对记者说“易趣就是拷贝eBay”。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邵亦波创办易趣的灵感正来自于eBay,不管是从网站、盈利模式还是收入结构上,从易趣身上都能找到eBay的影子,就连邵亦波的经营理念也来自美国的eBay。eBay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C2C网站,但是中国大众对它并不熟悉,而eBay注资易趣可以轻而易举就把手臂延伸到中国市场上,对急于进军中国市场的eBay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作为卖方,2050万早已所剩无几的易趣太需要资金的注入了。易趣CEO邵亦波,当时还特别向记者强调,“eBay是注资易趣,而非收购。”
这时候,一直视邵亦波为“上海新贵”的人们再一次重新打量易趣:易趣怎么这么象eBay在中国的一个“干儿子”,它身上充满了美国模式的资本投机色彩。
易趣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这一个严重的缺陷:区域性。在易趣上交易的用户大多为上海地区用户,而来自北京、广州等全国其他地区的用户则是少之又少,这使得易趣更像一个城市级网站。而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邵亦波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认为只要解决了易趣知名度问题后,这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于是想到了投放网络广告。他先后动用重金在新浪、搜狐、百度,甚至Google上投放大量不同形式的广告。
这种用资金换取知名度的做法与网络泡沫时代的烧钱方式如出一辙,大量的资金内耗导致易趣资本周转不灵。
2002年7月初,易趣关闭了其在北京和广州的办事处。登录易趣网主页,已看不见北京和广州办事处的联系方式,留下的只是上海总部的联络方式。
2002年9月1日,邵亦波为了让资金回笼,开始仿效eBay抽取用户交易费,一系列的连续动作让易趣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一批用户,而回笼的资金却少之又少。
易趣的个人信用问题也开始暴露,很多商家在交易后拒不向易趣缴纳交易费,而大量欺诈解决缓慢又导致上海以外地区的用户开始对C2C模式丧失信心,加之中国用户个人网上电子消费和个人持卡(信用卡)率不高……
2003年6月上海电子商务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以来,B2C(企业到客户)全国平均增长率为98%,B2B(企业到企业)是50%,而易趣采用的C2C(用户到用户)只增长了30%。
周而复始,多方压力又一次让邵亦波陷入了资本困境。
易趣也又一次走到了资本套现的“十字路口”。
被卖谜局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这样一个惊人的巧合。
2002年3月,美国eBay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获得易趣33%的股份。
2002年的4月,邵亦波的创业伙伴谭海音、张樟、庞立、蔡明等四人被免去易趣董事职务,谭远赴德国生子,张进入影坛,庞安心做寓公。
时间如此巧合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邵亦波在第一次股权转让时还掌握着绝对的控股权,可是2002年他却连自己的创业伙伴都没有保住,这当中是否暗示着易趣股权再一次转让……
事情果如其然。
2003年6月初,美国eBay公司完成对美国易趣公司的全资收购,涉及金额高达1.5亿美元。由此,eBay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易趣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股东。
有业界人士说,前后总计1.8亿美元的收购,让易趣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了eBay在中国的子公司。
记者就此向易趣公关部求证时,易趣表示,“这仅是我们投资人的行为”。而邵亦波也在一些公开场合澄清此次收购,“易趣这次合作,不会造成在华公司结构的变化,我也不会变。我依然是公司的股东、董事长、CEO。易趣仍然是一个中国企业,是中国人拥有的。”
公开资料的背后却是这样一个事实:到目前为止,易趣并未真正实现损益两平,eBay公告显示,收购易趣后“预计将使第三季度的GAAP和试算每股盈利降低0.02美元,第四季度的GAAP和试算每股盈利降低0.01美元”。
对此邵亦波解释道,“网站盈利像养奶牛,不要指望今天就挤奶,要多喂饲料、多繁殖。”
但是,盈利终究是企业最终目标。
面对盈利压力,曾几何时邵亦波许诺在2004年实现“损益两平”。而在易趣2002设定的三年计划中,计划在三年后做到和中国最大的商业集团同一规模的交易量。
“我希望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里面,我们能够把易趣做成中国最大的‘商业街’,当易趣交易量与像王府井、南京路相当时,易趣就成功了。”邵亦波说。
新入的资本有这样的耐心吗?邵亦波还能完成他的心愿吗?
失去大股东位子的邵亦波面对的挑战将不言自明……
坊间有这样一个推测:邵亦波投机性的将自己手中的“概念股”换成厚厚实实的美元,邵亦波是此次套现的最大受益人。与此同时,邵的太太正要临产,而居家都在美国的邵亦波也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放弃需要留在上海工作的易趣,在美国重新创业,而套现正是其在美国重新创业的资本。邵亦波通过资本套现卖掉了自己辛苦创办4年的易趣。
对此,邵亦波并没有做出解释……
原载:《知识经济》2003年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