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胸襟
要求企业“襟怀坦白”,比要求个人如此更困难。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应该严密地保守其商业秘密,譬如,产品技术,组织结构,财务数据,乃至企业文化,以确保其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面临的两个深刻变化,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一些所谓的秘密而“开阔胸襟”,而且不如此不足以保持其持久的竞争活力 。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在资讯时代被最大程度的降低和知识化社会带来的平均判断力的普遍提高。
在我们的时代,技术有秘密可言吗?将一台电冰箱拉进实验室,我们就可以了解它所有部件的性能;将一罐可乐注入试管进行试验,我们就能够精确的知道它所有的化学成分和这些成分的剂量。技术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对技术搞“严防死守”也不会守来成功。英特尔的领先,与其说是靠其在技术上的独占性,不如说是残酷的梯级降价战略和先行优势;西门子,作为社会建筑师的角色的确立,与其说是靠着在技术发明上的领先性,毋宁说是它从一开始就确立的远大目标,和与这个目标相匹配的全球化系统。在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对技术的合法垄断,最终只能依靠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不可能有其他任何保密措施。
战略规划应该是企业的最高机密了吧?但事实上,同处于一个博弈格局中,什么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决策和行动,什么是禁区,什么是底线,每一个参与者都十分清楚。至于竞争对手的经销商销售政策,市场份额等策略层次的秘密,以及竞争对手的组织结构,如果同在业内而不能了如指掌的话,则简直丧失了作为竞争者的资格。那么,至少财务数据属于保密的范畴了吧?但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公布企业财务状况是保证其公开透明的基本要求。据说,在韦尔奇时代的GE,是没有不可以公开的数据。诚然,如果企业仅仅依靠秘密维系其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又能持续多久?
我们所以认为企业不要过分的强调“商业秘密” ,而应该更多些信息公开与透明,是因为商业秘密包括财务和管理上的秘密经常是企业保持其封闭现状的一个借口,这个借口频繁出现,以至让许多人不自觉地接受了它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会使得企业的长期存在变得不合理。秘而不宣的企业文化只能伤害企业自身。
第一,由于缺乏第三方监督而可能滋生权力腐败。任何不受监督的权力都可能导致腐败。在安然、WorldCom等一系列的公司丑闻被曝光后,人们发出这样的惊叹:CEO与CFO联手,将足以埋葬任何公司!这还是在有着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更何况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传统的长官意志浓厚,一言堂风气盛行的土壤里呢?在中国,大力发展独立地不受内部其他力量干扰的、完善的自我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包括咨询机构,对于企业而言,是监督和纠偏的第三只眼。
第二,由于缺乏自省而无法正视自身的缺陷和错误。中国企业目前最缺乏的正是这种胸襟,是这种胸襟下的自我反省的理性。企业需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看到自己可以整合的资源;需要看到市场,看到消费需求;同时也应该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并有应有的豁达和自信改正缺点,避免错误。秘而不宣的企业文化在于企业在掩盖一部分事实的同时也掩盖了自身的缺陷。
当我们谈到信息公开时,谈到正视企业内部的问题时,实际上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掩盖错误,逃避失败的厄运。譬如安然。我们必须清楚,安然作假是在它的核心竞争力和实力不足以支撑它的实际运营模式下,不甘心失败铤而走险去作假,安然并不是因为作假才成为500强的。第二种相反的情况则是,掩盖问题,试图侥幸成功。在这个层面上,作假,或者保守“商业秘密”,成为了一种存在的手段,成为了“竞争力”的一部分,它希盼通过作假成为500强。
第三,由于封闭而对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不利。一个总是保守秘密的企业,在给外界营造一种神秘感的同时也在企业内部制造了一股封闭固化的氛围。表面上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热火朝天的开展着,而事实上,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的心理上,都始终弥漫着唯唯诺诺,划地为狱的狭隘自保。人,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在封闭的企业文化的禁锢下被扼杀。质言之,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是建立学习性组织和企业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基础。
最后作为必要的补充,我们认为信息透明化并不在本质上构成竞争对手对企业的威胁,其理由如次:
1.组织的再造的成本和时间让模仿成为不可能。我们常常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不可模仿的,就是因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从研发、生产,到组织架构、人、企业文化,它的累积是需要一种在科斯意义上的交易成本的,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成本会越来越高,进而形成诺斯所说的“路径依赖”。对于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而言,改进和跟进的成本同样很高。如果说在生产制造为中心的工业经济时代,改变生产线,模仿技术还相对容易的话,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结构、人力资本、组织文化则几乎是不可替代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信息透明,竞争对手也无从学起。而且,越是无密可守,越是说明企业不可模仿的无形的东西多,竞争对手的威胁也越小。
2.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符合其作为社会组织的长期的合理性。“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竞争决不是单项的竞争,而是综合的较量,它取决于对企业资源最薄弱的环节如何进行协调和优化。劣势的解剖,是来自于对自我的否定,而非竞争对手的挑战;病灶的公开,是长期存在的需要,而非短期的权宜之计。“闭关锁国”,其目的是保持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结果却是封闭自守,故步不前,落后于对手。“襟怀坦白”,似乎将自己暴露无余,却能赢得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25-4701918-894,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