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崇拜的终结
作为一个单体存在于社会之中,许多还没有“长大”的企业已经由回味创业之初种种秘笈转向了模式的崇拜,靠模获得成功的企业以及那些创造模式的人,则成为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比如GE、海尔、万科、韦尔奇、张瑞敏、王石。在医药行业,西安杨森、汇仁制药、扬子江制药、老百姓大药房、海王星辰连锁等都曾经成为不少中小企业效仿的对象,但因为效仿模式而超越师傅的,却是微乎其微。
或许,一些开放时间比较早的行业为医药企业提供太多的参考模式,这会让医药企业对模式产生一种自恋的情结。但笔者认为,模式只是参照,模式永远在变,模式只需最适合的,模式并非唯一。
许多医药企业的成长与中国时代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与企业的领导人息息相关,但人们在归纳它的成功之时,却往往更多地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美化和神化,成功模式令人眩目的光芒让人们弱化了对事物真相的判断能力,当有一天这个神话般的企业轰然陨落之时,它也仅仅为传媒提供一些炒作的素材,三株、巨人的事例人人皆知。
汇仁集团的成长让业界归纳为模式的成功,但就在其主打产品汇仁肾宝和乌鸡白凤丸从最高峰处往下跌落之时,它的掌门人陈年代却在寻找模式的创新,并且用数年的时间为打造新模式的而努力。这一新模式的诞生背景以及所依托的基础与以往的模式有诸多的差异,这一模式将怎样把企业超越阶梯步向理想,也许只有陈年代最为清楚。记住,模式永远在变,即使那些曾经被誉为“经典”的模式,也并未被那些创造了它的企业和人永远采用。姜汝祥在其写的《差距》一书中提到:“业务增长机制可以逐渐淘汰建立在个人基础上的成功模式。”
在世界工商业史上,GE、诺基亚和戴尔的模式常常被人提及,但这些企业的模式并不是伴随着企业而生的模式,而是在比较了种种模式之后才扎根下来的。笔者了解到,河南一家制药企业原为国有企业,在靠着自然增长、多元发展和回归制药主业的模式探索后,目前又在打造建立在品牌和营销基础上的发展模式,而这一模式是否是最为符合企业的实际,还很难说。虽然这家企业规模还不大,但笔者相信它过去种种模式的探索一定会对企业将来的成长带来经验和益处。
赵新先的离职虽然不能说是三九模式的终结,但三九的危机无疑成为了企业警钟,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寻找到了怀疑三九模式的理由。日前有媒体报道,天津一家原本打算参照三九模式大肆扩张的大企业日前就表示摒弃原先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做好几件事就可以了。
愚以为,模式本身无错,但如果把模式当作了所有的依托和希望,对模式的崇拜情结不断,那么,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企业将面临新的危险境地,无论是医药还是其它行业,无不如此。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