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的本体性误读
中国的营销一直都在争论,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的概念性的语词工具或者是元概念都是错误的话,那么这种争论只能是用错误的方式重唱同一首歌。
哲学从来都是世界观念,营销哲学就是营销的世界观,中国的企业界对营销的认识有严重的本质性错误,所以,导致出现的结果是:应该是对本体本身的争论变成了对本体错误认识的争论,这样造成的局面是走错了胡同或是只站在了胡同边上。
原始的市场是什么?是产品、顾客、吆喝声组成的交易场所。那么现在的市场是不是出现了本质性的变化?没有,市场的基础要素换了新的形态继续存在。比如说吆喝的叫卖声从直接的面谈变成了间接的媒介沟通,但多样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市场的基础模型。
对企业组织来讲生活图景仍然是提供产品然后卖出去。组织永远在玩的一个游戏是找到好产品、快速销售掉,赚到足够的钱,继续持续这种以新的产品为新开端的游戏,这是一个再清楚不过了组织生活模式,如果有人非要把这个游戏的原理复杂化,我们可以干脆地相信,他或者他们怀有复杂的企图,神化自己或者是组织。
营销是什么?就是组织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拼命地把生存的基本要素搞好:好的产品、好的吆喝声、好的输送成本、好的质量等等等等。
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的营销却被单一化,成了站在产品旁边单一的吆喝声。想想看能是这样吗?中国的学者与企业实际把营销等于了吆喝,认为营销的创新实际上就演变为吆喝声音的创新,这是非常狭隘的。营销是市场中组织(或者是个人)的生活方式,它实际上是创造需求并且满足的需求的过程。因此,营销的创新实际上是满足需求过程的综合创新。
就像中国的文学界在期待文学大师出现一样,大的生活图景的变化才会产生大师,存在决定意识,作品是后化的东西,不是大师没有出现,而是事情本身还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没有翻江倒海的实践,大师永远也不会出现。
对中国的营销人来说要做的贡献是躬身这种过程变化的实践,观察并思考这种过程的变化,而不是把目光集中在推广手段的变革上。
目前的市场的外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吆喝的工具时刻在变,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的模型根本没有一点变化,其实,正在改变的是从业者的思维在没有本质认识前提下的变化,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营销现状。
比如,时下大家推崇的整合营销传播很多企业把它奉为新的思潮,这其实就像当初美国的印象派诗传入中国一样,中国的印象派的诗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我们怎么就是不知道呢?我们愿意知道外面的就是新潮的,这只能证明了我们的无知,而不是洋鬼子有多么先进。
把产品放在一边,加紧研究消费者的需求与欲望,不要卖你所能制造的东西,要卖消费者想要购买的东西。暂时忘忘记定价策略,快去了解满足消费者需要所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忘记通路策略,应该思考如何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忘记促销。应该采用新的手段:沟通。我们看到舒尔茨先生没有改变营销的基本元素,它只是修正了我们认识这些元素的新的方式而已。
营销的核心也并没有像老舒所说的从交易走向关系,营销的核心是沟通,当然沟通包括与消费者在所有环节上的接触,但是,交易永远是营销的目标,永远不会改变,我们怎么也在听信舒老营销从交易走向了关系了呢,真是瞎话。
更可笑的是菲利普•科特勒呼吁中国成为营销车间也引起了全国的风潮,其实这完全是个含混的倡议,因此给我们带来了错误的理解。中国企业真正要做的是成为营销高手,市场营销车间是个空间概念,谁是其中有竞争力的高手,跨国企业早已经是了,我们开放的市场自从我们开放之日起就已经成为营销车间了,只是车间内的主角很多是洋鬼子,我不知道我们在痴呆着等待什么营销车间,简直是浑了头了。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