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惰性
一是观念认识不足。国际化是企业与产业的必须的出路,如果我们这个行业内没有强大的跨国公司出现,跨国公司会给中国的家电产业做出可怕的产业链的位置安排:蹲在家里加工吧,等有更低的成本环境出现的时候,它们会告诉你停止加工吧。国际化是生死线,对中国的家电企业来说已经没有要不要的争论,只有怎样国际化的做法的实践问题了。
巨大的市场容量在纵容我们的企业蹲窝。对日本或者说韩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是根本不可能造就跨国公司的,所以,这些企业出生之后就有远大的跨国理想,这也是唯一的生存出路,所以,他们的生存观就是国际化。而中国巨大的国际市场在给了我们企业巨大的成长动力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惰性,认为中国市场足以养活自己,其实,这种观念是严重错误的,未来的公司只有两类,有国际品牌的公司与没有国际品牌的公司,后者完全是为前者制造辉煌的苦力,中国的家电企业应该从战略上规划清楚自己在全球市场的发展路径,因为,中国的市场容量正在被外国跨国公司所蚕食。
第三是微观制度面的原因。中国家电企业与跨国企业的真正差距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企业微观制度规定性上,跨国企业完全是现代意义上企业,中国大多数企业正在奔向真正经济意义上的企业的路上,也就是说我们的产权必须优化,组织的治理必须回到科学的道路上。国际化的过程是个强大的资本消耗的过程,中国家电市场整合进化的时间不能太长,因为,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让我们的企业没有资本的积累,国际化只能停留在理想的书架上。国内外的竞争形势已经告诉我们企业微观的产权明晰迫在眉睫,因为微观的公司制度障碍已经形成群体性的发展阻力。
第四是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不够细化。塑造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完全靠企业单边运做是不可能的,我们即使有强有力的某些产业的引导政策也是不行的,我们必须有重点的对重点企业实行新的因材施教的政策,让优势企业真正变大之后再把他们送出国。任何后进国家企业国际化的机会成本都会比先前已经国际化的企业高,这意味着政府的需要提供更大的支持。
如果我们要成为鲸鱼的话,我们只在一条小河中是不可能的,成就鲸鱼的空间必须是大洋,同样对中国的家电企业来讲也是一样,要成为跨国公司必须要拥有全球市场,在中国本土市场再强大,也仍然是条强大的虫子,而距离龙的距离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资源和竞争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企业必须尽快实行国际化战略,所有的综合因素都不足以成为企业拒绝国际化的借口,正确的国际化战略必须是克服所有的不利因素。德鲁克认为企业的目标必须源自:我们的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将会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企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企业拿着国际化的目标在吓唬自己,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国际化目标的时候,国际化是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的称不上故事的故事,因此说,海尔国际化的伟大之处是有目标,还有落实,而不是空洞的故事。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