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探讨
1995年, “家乐福”在北京打开了它的第一家店;其价格震撼力足以让零售业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冲击。人们说:在其方圆五公里内,甭想再开超市。紧接着“万客隆”,“普尔斯玛特”,“沃尔玛特”相继在中国抢滩。随着超市大战烽火狼烟的冉冉升起,国际商业跨国公司展开了一场席卷大陆市场的赛跑,外资企业的进入虽然给中国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它们所带来的成熟的经营手段却给中国人以更多的启发。典型的如麦德龙,以其简单的服务,边缘的口岸,并不很丰富的商品;这简直就是行商之大忌讳。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这些跨国公司的商店在很多的地方人流如潮,生意兴隆呢;毫无疑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价格;而正是因为那些被认为是行商之大忌的因素才形成了他们在价格上的压倒一切优势。
为了抢得市场得先机,随着市场的分化和购买力的扩散,人们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对连锁店的发展上,中国的企业家们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连锁圈地运动,这种“顾客走到哪里,商店建到哪里”的思想方式使零售企业的扩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真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正是2001年的零售企业销售排名,上海联华、华联、农工商、江苏蔬果、深圳万佳,牢牢占据了在零售业中的前几位排名,并且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时间,不过短短的几年。拥有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分额,成为大多零售业者的梦想,这也是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家希望能够限制与打击外来“侵略者”的武器之一。
不管是对于零售的理解深刻还是肤浅的人。对于市场竞争的体制来说,这一切本来是无可非议的。无论是拥有规模还是占有分额,都是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的竞争精髓之所在;然而人们却在复制规模的同时,也复制了臃肿,在扩大市场占有的同时,也扩大了亏损;当所有的生意人都在埋怨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时,中国经济却被认为正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还远远没有结束。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怪圈,怪得让人莫名其妙。
然而事实上市场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无穷无尽,其饱和的程度就意味着竞争的程度;在商圈分布上没有一个整体的城市规划,对市场掠夺性的开发以及对其拥有资源的挥霍性的使用,使零售业的总体经营成本急剧上升。自1998年后,全国各地百货公司与超市的关门,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尽管人们为之曾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但终究无济于事。无论是低价促销,还是广告宣传,顾客均报以冷漠。对于以大店经营为主的连锁企业,由于竞争的日益惨烈,很多的店铺就成了一个个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心疼,设备、人力物力投入巨大,占有市场的心血白费了;苦苦挣扎,惨淡经营,亏不了多久,老本都要掏空,赔了夫人又折兵。到底该怎么办?
在所有中国的零售业者在争先恐后的去抢夺地盘,争夺江湖地位的同时,随着WTO的加入,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限制被逐步取消,已经开始逐步的蚕食广阔的中国市场。不要忽略了这样的数据:“武林盟主”上海联华在2000年的销售额,仅仅等于沃尔玛利润的1/5!这决不是简单的数据比较的差距,群狼已经来了。
先看一看重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城市,拥有3200万人口的最年轻的直辖市。
1998年,家乐福在重庆棉花街进驻;随后江北金观音店开业;
1999年,南坪麦德龙开业;
2001年12月,普尔斯玛特签下南坪14000平方米的场地;
2002年3月,好又多进驻沙坪坝
2002年5月的“一会一节“,沙坪坝华宇广场签下北京华联的“巨额订单”,以新华联的名义,宣布华联的进驻。
又听闻沃尔玛将进驻杨家坪这个离解放碑约10KM,100万人口的卫星城市。
各大天王齐聚山城,这些国内外零售业的巨无霸,大多都不会选择单体店作为他们在重庆的生存方式,发展才是硬道理。重庆的商业形势,已经到了群雄混战的局面,重新洗牌的时候已经到了,对于重庆的商家来讲,这样不可避免的局面是好事还是坏事?
重庆的本地企业,私营以山城超市为代表,至今开设了近20个1500平方米以上的连锁超市,国营以新世纪为代表,虽然百货以及批发业务是其主体,但是目前近30家连锁超市的规模再加上其发展的速度,土霸王的称号应该当之无愧。
在内地的零售经营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的本土化意识对于外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经营来讲,是一个短期内无法逾越的大山,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外来企业的限制也是非常的明显。家乐福两个店在重庆2000年的销售仅为2.8亿元,麦德龙在南坪的惨淡经营,这些原因至关重要。但是,历史的车轮是挡不住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该来的,再怎么挡都挡不住,不符合潮流的,终将被淘汰。此为题外话。但是,现在的零售业经营者,特别是竞争力较弱的企业,不应该一窝蜂的去拼命的抢占地盘,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竞争和压力,避开锋芒,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道路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便利连锁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目前零售业发展在内地的一个真空。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的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