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垃圾”不是问题,出路才是关键!

“垃圾”不是问题,出路才是关键!

  河北王董事长“中国市场80%是洋垃圾”一石激出,引得葡萄酒业内一片哗然。做假酒的急,做真酒的更急。中国酒协11月5日声明,《葡萄酒业惊曝“洋垃圾”内情》一文“纯属失实报道,任何报刊和网站不得转载”。禁令一发,看者更是蜂拥而至。正是“无风不起浪”。如果我们的葡萄酒行业没有问题,恐怕“洋垃圾” 一文亦找不着看客。可是,问题真的像王董事长说的那样吗?

  不少中外报界和酒业的朋友,做酒的、卖酒的、买酒的、喝酒的、评酒的,都邀我写点东西,讲讲看法。因为我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开始喝葡萄酒,在牛津大学读研究生时是牛津品酒协会的秘书,过去十几年在北美、欧洲、日本和亚洲各国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与国内外的众多葡萄酒商保持着密切的工作及私人往来。作为一个顾客、一个朋友、一个同事,我到过国内外众多的葡萄酒庄、酒厂参观过,交流过。马凯作为一个高层策略及并购咨询公司,不造酒,也不卖酒,希望我们独立的意见能给这场争论一个客观的说法。

两小儿辩日--对于争论的评论

  王董事长认为,中国市场上的葡萄酒80%是进口“洋垃圾”,或者是用进口的劣质原汁勾兑而成,而国内有关政府部门缺乏监管力度,导致葡萄酒业的“染缸”现状。许多业内人士则认为,王董事长列举的数字严重失实,列举的例子以偏盖全,误导舆论,实际上国产的一些高档葡萄酒,质量很好。双方你来我往,大动干戈。但细究下来,双方都道出了部分的事实却又不尽然。

  进口葡萄酒多半是“洋垃圾”吗?

  中国人收入低,进口的酒自然便宜的多,但低价并不意味着就是垃圾,便宜的酒并不就是坏掉的酒或是坏掉的葡萄酿的酒。二锅头的价格只有茅台的十分之一,但有人叫它作垃圾吗?我只听说过二锅头是穷人的茅台。不过,便宜的酒和酒精兑水造出来的假酒是两码事。

  还有,如果卖到中国的是坏掉的垃圾葡萄汁,我们大可以到国外去起诉这个出口商,要求加倍偿还损失,而那个国家的酒也会在国际市场上声名扫地。出口垃圾葡萄酒,在国外发达国家是法律不允许的。所以,我认为,进口葡萄酒,多半是廉价酒,但不是喝了害人的“洋垃圾”,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洋垃圾” 可以买。

  国产葡萄酒用的是原汁吗?

  就马凯多年的葡萄酒市场调研所得的数据看,国产葡萄酒大部分是用国产的葡萄榨汁酿制而成的,而非用进口葡萄酒汁勾兑的。王董事长的说法与事实相去甚远。不过,我要指出,国产葡萄酿制出来的酒最好的也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上5美元左右的酒,即欧美市场上最低档的葡萄酒。而30元以下的酒实在不好喝。不过,不好喝的酒不等于是坏掉的酒。

  “勾兑”有什么不好?

  长久以来酒厂和消费者谈“勾兑”色变,“勾兑”是用来攻击别家的酒的杀手戬,“勾兑” 与做假等同起来了。如果是“三精一素”,即糖精、味精、香精和色素的混合,那是做假。但“勾兑”(BLENDING) 本身是酿酒工艺的一部份。法国的葡萄酒,几乎都是用不同的葡萄按一定比例和程序勾兑酿造出来的。“勾兑”是为了达到口味上的复杂和调和,使酒品尝起来口感细腻而回味无穷。而美国的葡萄酒则很少采用勾兑工艺,因而美国葡萄酒一般口味纯正而厚重,但不如老世界的酒柔和细腻。采不采取勾兑的工艺,这取决于酒文化的差异和酿酒者的偏好,而不是说勾兑本身就是不好,这点需要澄清。

  酒法很重要吗?

  争论双方针锋相对,但在酒法的尽快出台方面言词一致,都希望尽快加强酒业的立法,促使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根据我们在投资和咨询业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我国酒业的规范化,主要应该靠业内人士的自律。造假,半汁酒号称全汁酒,廉价进口汁装瓶后贴上国产商标出售,这些违法行为现有的工商法律就可以处治,没有酒法也可以管。

  酒法不是万能的。在法国,过于细致的酒法反而束缚了法国葡萄酒业的发展,使之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新世界酒节节败退。全世界没几个人看得懂法国酒的标签,法国的酒商也因酒法束缚而无法施展创新。而在没有繁复酒法的美国,在行规、协会及通用商业法规的引导下,葡萄酒业发展非常成功。马凯的观点是,酒法固然值得探讨,但商家的自律才是长远之计。



病急乱投医--我国葡萄酒业的现状

  王董事长引发的这场辩论是个好事,它促使我们透过铺天的广告静下心来分析我国的葡萄酒业,寻找正确的方向。不用说,与新老世界酒相比,今日的中国葡萄酒业还仅仅处在起跑线上。

  国酒口味如何?

  我品尝过许多世界各地的葡萄酒,从中低档到高档。恕我直言,国产葡萄酒的口味太差,无法与绝大多数国外葡萄酒相提并论。具体说,我们的葡萄酒一缺酒香,二没重量,三无身材,四没余味,更不用谈平衡、缭绕、浑厚或是温柔等更高的境界了。可以这么说,国产最好的葡萄酒,在欧美零售市场上卖不过5美元一瓶。我一直在欧美市场上找我们的葡萄酒,从没看到过。事实上,国内货架上最好的红酒,也不过50元左右;而国外货架上的酒,从5美元到几百美元的都有。如果我们的酒真的好喝,早就出口了。

  葡萄酒生产“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口味不佳主要是由于葡萄的质量导致的。世界上出产优质葡萄酒的产地,比如美国的北加州、法国的波多,都有百年以上的种植酿造经验,其土壤、日照、纬度、气候等条件能满足很苛刻的要求。目前我国还种不出能与北加州、波多等地相媲美的葡萄,所以短期内国产葡萄酿不出12美元以上的酒。虽然一些业内的领头企业正在努力培育自己的葡萄园,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个市场现实,寻找对策,而不只是表决心,喊口号。

  品牌有用吗?

  引发争论的《中国经营报》上引王董事长说,现在很多厂商花大力气搞品牌宣传,这是事实。然而,这种宣传方式对于葡萄酒行业适合吗?从我们多年在美国和欧洲的策略工作经验看,大规模伞形营销只适于极低端的葡萄酒生产商,所谓用“拉”的策略;而中高档的葡萄酒主要是通过品酒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所谓用“推”的策略。因为,酒不是牙膏洗发水,每个酒商都会有不同品味,不同价位的葡萄酒,甚至不同年份产出的酒口味亦相去甚远。伞形的营销方式,弄不好会适得其反,砸了自家牌子。消费者可没耐性去研究你那30秒广告说的是哪个价位的酒,他只会记得商家的名字。因此,国内酒商们在搞市场策划时,要有全局的、长远的观念,否则,几年后当国内主流消费群体在铺天而来的洋葡萄酒的教育下成熟时,从广告联想到个人饮便宜酒的经验,认定某个国产品牌就是代表了低档酒,那时候要扭转乾坤就难了。

  我们要建酒庄么?

  最近,酒庄的概念很流行,不少人认为酒庄是中国葡萄酒与洋酒抢夺中国市场“必然要迈出的关键一步”,真的吗?走进嵩山少林寺看到的是文化,可今天学武术好象没有人再去盖一座寺庙了。法国有传统的酒庄文化,最著名的几家我都去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是,法国的酒庄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公元1世纪,古罗马征服高卢时,法国就有葡萄酒了。中世纪,葡萄酒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把种葡萄和酿葡萄酒作为工作,因此当时许多地主都把种植葡萄酒作为自己的义务。现在很多法国的酒庄都是过去这些地主农庄的延续,而不是硬生生凭空创立起来的。在缺乏地主领地历史的美国和澳洲,葡萄是在地里种的,酒是在酒窖里酿的,人是在房子里办公的,没人去刻意追求盖酒庄。我的不少国外酒业朋友谈及我们的酒庄时,问我“到底中国的酒庄是什么东西?”,我没法回答。所以,大家还是把盖酒庄的精力和资源花在酿酒上的好,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对促进我们的葡萄酒业起不了积极的作用。

  葡萄酒业具体问题何在?

  讲了这么多,简单地说,我看到的葡萄酒业的现状是:口味差,厂商规模小,单位成本高,销售渠道混乱;酒业尚未起飞,就受到国内假酒和国外洋酒的夹击。小厂求生存,大厂求发展,病急乱投医,又是酒庄、又是广告,葡萄酒用卖牙膏的方式卖。做假酒的急,不知还能做多少天;做真酒的也急,不知两年后还有多少市场。众口齐声都说要酒法。试问,如果酒不好喝,有酒法又有什么用?我看到的是一个成长中混乱的市场,和在这混乱中摸索的人们。



策略、并购、整合--出路在何方?

  混乱是走向发展和规范化的第一步。任何国家,任何行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远至美国的汽车行业,近到澳洲的葡萄酒业。发展的道路是长期的,我们可以期望中国的葡萄酒十年之后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但是短期之内,国外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还不大可能出现中国葡萄酒的身影。攘外必先安内。我们的酒商必须先稳住国内市场,再考虑出口。在国内市场上,要通过现有法律法规及业内游戏规则,制止造假的行为,否则与进口酒抗争无从谈起。从马凯咨询多年的经验看,我认为,国内厂商必须建立长期的、全面的发展策略,而这种策略必须建立在自身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即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分析,加之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量身度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其次,业内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我们有近600家生产厂商,但年产过万吨的企业仅有张裕、长城、王朝和龙威4家。绝大多数国内厂家的年销售额不足0.1亿美元。规模小意味着成本高,利润低,无力开发市场;而市场上的失败又导致无法扩大规模,使经营陷入恶性循环的旋涡之中。中国的葡萄酒业必须通过收购和兼并来扩大规模,达到生产、市场和渠道的整合,以应对虎视眈眈于巨大中国市场的国外葡萄酒商。

  最后,我想指出,在国外厂商积极进入中国市场谋求合资并购的同时,我们本土的厂商是否考虑过走出国门,跨国收购国外的葡萄酒商,真正搭起跨国的桥梁?这一点,马凯咨询已经做了不少可行性分析和铺垫工作。我们认为对业内的领军企业,跨国并购是更上一层楼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相关新闻:

  

  

  

  作者档案:

  李震(James Z. LI),知名葡萄酒业专家及品酒师,生活和工作于美国Napa和Sonoma,二○○○年移居上海。具有多年策略咨询、收购兼并及跨国公司管理经验。曾任职于麦肯锡,美林证券,并出任奥地利伊林集团中国区总裁。毕业于哈佛大学,并拥有牛津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双硕士。现任马凯咨询(www.ejmckay.com)主任,专门从事公司策略及收购兼并业务,尤以酒业见长。业余时间任职中国牛津大学校友会会长,芝加哥大学中国区招生面试负责人,并正在积极筹建上海哈佛俱乐部,以促进中外交流与合作。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