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生涯圈定国内企业”--东盛科技副总裁陶朝晖访谈
在深圳投资热潮刚刚显现的时候就投身那一片热土;在“回流现象”出现前夕抽身而出,进入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又在中国员工从外企流出潮流之前转入一家当时并不起眼的民营企业——在大学毕业后不长的职业生涯里陶朝晖就已经三次赶先潮流。有趣的是,服务前面三个企业的时间加起来也才是6年,而最后一个公司一干就已经6年,在陶朝晖的潜意识里,这一生的职业生涯已经圈定了国内企业。
一个精彩案例
2000年11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一纸文书通告天下:国内感冒药第一品牌康泰克以及感冒灵胶囊等因含有PPA(苯丙醇胺)而被停用和销售。
这就是所谓的“PPA事件”。对东盛来说,这是一个“重磅”的新闻,因为东盛制药刚把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揽入中,而盖天力生产的“白加黑”牌感冒药也曾经辉煌一时。时任东盛主管营销和市场的副总经理的陶朝晖在一阵激动过后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不利的现实:东盛过去不生产感冒药,收购盖天力也才只有短短的九天时间,当时的盖天力已负债累累,白加黑当年销售仅2000万元,而此时国内一些不含PPA的感冒药品生产厂家都已经开始在中央台大做广告,大家都在标称“不含PPA”,甚至出现相互攻击的现象,一时间老百姓对选择安全的感冒药产生了困惑,有些甚至惧怕药品的毒副作用而拒绝所有的感冒药。照此以往,不仅会让感冒药市场会严重“缩水”,甚至会威胁到中国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
“PPA事件”过后的第四天,在陶朝晖等人的主持下,一份重新启动白加黑上市的计划出台。两三天后,也就是11月21日,由东盛提议、中华医学会出面主持的“感冒用药问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参会的10多位呼吸内科专家指出应正确认识药品的不良反应问题,不应把药品的不良反应同“是药三分毒”的模糊认识相混淆,不必因禁用PPA而谈“药”色变;不含PPA的“白加黑”感冒片、百服宁、泰诺等仍然可以服用……
有关座谈会的新闻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多家电视台、50多家报纸和数不胜数的网站与群众见面后,白加黑的美誉度迅速得到了提升。东盛由此也开始了“黑白旋风”行动:控股80%的盖天力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保证货源;各省的营销中心、办事处与各省的一、二级经销商甚至药店直接联系,保障白加黑在医院和药店有充足存货,同时投放平面、网络、电视以及POP售点广告,倾力将白加黑打造成全国第一感冒药。
东盛的这一次得意之作让白加黑在2001年的销售额飚升到3.2亿元,是上一年的16倍。
三次赶先潮流
陶朝晖的管理才华在学校时就已得到显现,大学时他做到了校学生会主席和校长助理。在华西医科大学读了6年临床医学,1991年毕业时也才23岁,按常理他应该去做医生,然而做医院领导或到大学里当老师,这样毫无悬念的未来设计让他产生不了丝毫的激情。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刚刚开放的市场,“人生规划”这一词汇开始流行,“中国不缺乏一流的医学家,但缺乏一流的企业家”,不堪寂静的陶朝晖和所有南下打工仔一样,选择了中国市场经济最先启蒙的深圳。但由于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找工作并不顺利,每一天他都感到非常的漫长。两个星期后,他被一家民营企业深圳大佛药业有限公司录用。本来这家公司只招销售人员,但陶朝晖的管理才干让老总把他留在了身边,担任总经理助理。在这家刚刚起步的小公司里,陶朝晖从“扣率”这样简简单单的东西学起,随后又做起了策划和市场……到了1994年,当时的医药销售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内医药企业医药代表的身影,虽然大佛公司的规模已经扩大了许多,但销售人员还是七八人,市场推广没有从商业向医院迈进。陶朝晖给老总提出了不少建议,但大多并没被采纳。
陶朝晖在1995年开始出现的“回流”潮前夕离开深圳到了北京,在现在已经浮出了水面的瑞士永裕任地区经理,永裕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医药商业代理机构,主要代理医药跨国企业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推广。陶朝晖带领他的代表把负责区域的销售额从每月15万元提升到150万元。后来由于在管理和策划方面的兴趣,陶朝晖又转行做了市场策划(Marketing),成为诺华制药市场部负责心血管产品的产品经理。在外企工作的三年时间里,由于拥有良好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基础,陶朝晖的工作十分顺利。自我提升的方式由以往的自学变成了接受系统、规范的培训,销售管理、产品策划、上市推广、市场协调等能力都有了一个飞跃。陶朝晖感觉自己就像舞着一根“指挥棒”,让手下的200多名员工行动一致,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这让他体会到了作为管理者的快乐。
在为世界各跨国医药企业做代理过程中,陶朝晖发现有些外国药品药效其实并来比国产药品好,但跨国企业在产品包装、市场策划、学术推广等方面下了功夫,最后其价格就是国产药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作为一名中国人,陶朝晖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衡。当时在诺华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陶朝晖的工作可说是一帆风顺,而且仍有上升空间,但这时的他却选择了离开,于1997年12月进入了一家当时并不起眼的民营企业——东盛制药,在中国员工从外企回流潮来临前又赶先了一次,并成为了“空降”到东盛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
圈定国内企业
说起追随东盛的理由,陶朝晖丝毫不瞒当时多次回绝东盛一位高管朋友的邀请。在他印象里,国内企业在体制上病症不轻,企业领导的见识也往往非常有限,如果是民营企业弊端可能就更多了。陶朝晖有意无意地把国内企业的诸多弊端加到了东盛的身上,直到1997年10月一个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
陶朝晖作为诺华(中国)心血管系统产品经理参加了这次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的会议。在当时,这样的会议被称为跨国制药企业的“大富豪游戏”,参与者需要拥有强大的公司实力、领先的产品和专业的市场推广体系与队伍,不会出现国内药厂的身影。但在这次学术会上,陶朝晖却看到了一个国内企业的参与者,仔细一看,这不就是朋友曾经多次邀请加入的东盛制药吗?虽然东盛的展台土里土气,资料也十分粗糙,但这也足以让陶朝晖刮目相看了。
会后,东盛制药掌门人郭家学与陶朝晖见了面。作为一名靠模爬滚打起家的私营企业老总,郭家学因为企业的发展而遇到了市场推广、产品策划等方面的瓶颈,迫切希望陶朝晖这样的人才加盟。通过三个多小时的交流,陶朝晖了解到郭家学仅比自己大两岁,两人在许多问题上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
一个多月后,陶朝晖成为了东盛历史上的第一任市场总监。后来又历任陕西东盛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北京东盛美联医药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和东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短短几年间,东盛便开展了收购、控股、上市、再收购等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运作,实现了由大变强的开端。
陶朝晖和郭家学虽然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的关系,但往往是郭家学的价值观也正是陶朝晖的价值观,从来没有过什么是非的争论,偶尔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大家都能在“求大同,舍小异”的前提下取得最终的一致。在陶朝晖眼里,郭家学是一位志存高远、有坚强毅力、开放豁达、乐于接受不同意见的企业家,他至今还没有动过离开东盛的念头。从这一点上看,陶朝晖似乎不太情愿被认为是职业经理人,因为在许多人眼里,“职业经理人”是那些经常游走于各个企业之间、视“跳槽”为家常便饭的人。陶朝晖认为,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操守应该是把自己的荣辱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另外,陶朝晖表示,由于根深蒂固某种“责任感”的原因,他今生的职业铁定圈在国内企业身上——虽然目前中国医药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他相信只要加大研发力度、挖掘中药宝库、苦练营销内功、增强市场把控能力,同时注重合作、一致对外等,国内企业依然有机会在全球医药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与跨国企业“一拼高下”的。
原载《医药经济报》
作者韦绍锋 医药经济报记者、产业观察者,欢迎任何形式的沟通与交流。020-86571888-8861,[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