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乐华”多品牌架构真的愚蠢吗?
本人对罗先生的文章有几大的感触:
第一是平铺直叙,一套套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的理论罗列堆砌,让人不禁感觉到一阵阵的无病呻吟与多愁善感,可以说定性判断、个人武断几乎构成其许多文章的核心观点。
第二,缺乏对企业和行业实际状况的了解,导致其许多文章给人一种外行看热闹的感觉,没有调查乱在发言,而且话还很多。只是一些理论间的思辨与推理,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只解事物之皮毛(其抨击格兰仕不懂营销一文正是这种毛病)。
第三,静态看问题,并没有从一个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走向与战略部署来分析,让人感觉其许多观点是断章取义、坐井观天,太具其个人观点,不实际、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身。(下面本人就关于其对TCL多品牌一文详细解说)
最后一点,就是其作为一个职业咨询师写文章的道德观问题。作为一个咨询行业的职业人,其发表的观点首先要对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读者以及研究界负责,所以文章必要前提是观点正确、符合实际。再就是,其价值贡献问题,其文章必须对实践和理论界作价值积累,让人有所思、有所感,并引发从理念到行为的改变。相反,如果写作只是为了一个哗众取宠、提高眼球聚焦率或者是保持自己作品高产量的话,这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了。因为作为一个职业咨询师。你的观点不仅是个人的“感触”问题,你还要去影响一个企业、一群人、你的读者等等,所以你必须对自己的文章负责、对自己大众传播化的思想负责。
下面本人就对其关于“TCL+乐华”多品牌发展一文进行一一剖析。
质问1:
罗清启先生观点:目前一些企业把并购过来的品牌作为自己要发展的品牌是不合适的,甚至还可能是有害的。
企业运作品牌尤如用人,很多时候,企业品牌策略最终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哪个品牌本身,而在于其相应的品牌策略。正确的多品牌策略,能够给原有品牌锦上添花,品牌策略没有说单一品牌就一定比多品牌策略好,企业采用单一品牌还是多品牌,取决市场的特点,取决于企业运作品牌策略的能力,它是企业对自身、竞争环境和消费者形态三者交互思考的结果。因此,一刀切的方式认为企业把购并过来的品牌作为自己要发展的品牌是不合适的,甚至是有害的观点是立不住脚的,因为它没有分析中国的市场特点,不了解企业运作品牌的能力。
就目前市场特点分析,我认为TCL收购乐华,从战略选择上是正确的。中国彩电消费市场,从一开始的高端消费者少,低端消费多的金字塔结构开始慢慢向高低端消费者少、中端消费者多的纺锤体转变,而且转变的趋势是纺锤体重心不断向上移。中国经济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群体出现明显的分众特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在消费场所、社会价值认同等方面都将出现明显的区隔,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国内家电企业普遍运用的大众营销方式不再适用,过去家电品牌的目标消费者从乞丐到皇帝的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品牌,在拥有一部分的消费者的同时,必将失去另一部分消费者,作为高端消费群体,不愿意购买一个中低端消费者认同的品牌,品牌目标市场的分众化时代已经来临,至少是种趋势。对TCL而言,目前面临很大的营销困境就是无法解决品牌重心的下沉与整个彩电市场结构升级的矛盾,国内彩电市场的发展趋势要求像TCL这样的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在竞争序列中处于中高端的位置。但现实情况却与此背道而驰,大量的中低端具有较高忠诚度的品牌偏好者,使得TCL在大部分消费者心目中沦落成为继长虹后的中低端彩电产品,部分对TCL具有较高忠实度的高端消费者,会因为TCL品牌形象的下沉而选择放弃TCL,而且这种趋势在不断加剧,这就是品牌使用者形象给TCL品牌带来的影响。要今天的销量,还是要明天的市场,乐华的加盟可以为TCL解决这一矛盾,乐华可以成为TCL的一个过渡性战斗品牌,通过TCL的渠道优势及品牌背书保证,将TCL低端市场份额接过来,待低端市场日益萎缩后,乐华即完成历史使命,可以从TCL企业中消失,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未来发展性的问题;而TCL品牌可集中精力打造中高端彩电市场,提升品牌形象,为明天的市场打好基础。当然,上述并不代表TCL的真实品牌策略,也许TCL早有更为高明的品牌运作策略,在这里我只是想表明一个观点,在特定空间时点上,家电企业也可实行多品牌策略,我们要用一个发展眼光去看待一个企业战略的形成与实施,切不能断章取义地分析问题。
质问2:
罗清启先生观点:品牌是与企业的竞争战略协调一致的。通俗地说战略是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在行业中要确定自己独特的方向,才能保证这个企业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TCL+乐华的品牌构架难道偏离了TCL的战略目标吗?答案是显然没有。首先,战略概念大于品牌概念,品牌需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协调一致,但企业战略目标却不需要与品牌协调一致,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TCL收购乐华的完成可以认为是战略层面的举动,是一次资本运作,资本运作是没有品牌的界限的,就同海尔收购美国人寿,通用收购汤姆逊医疗设备事业部一样,战略的意义在于创造利润,为企业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品牌是为战略服务的,它不会受品牌的束缚,也就是说,因为战略的需要导致品牌表面的冲突,是完全可以通过品牌化策略进行修正与调整的。在这里,罗清启先生实际上已经颠倒了企业战略与企业品牌的位置。其次,乐华也是家电知名品牌,中国市场多元化特征相当明显,还没有哪个品牌能覆盖所有的目标市场,多一个品牌,就多一种覆盖目标市场的武器,TCL收购乐华是家电企业间的并购,并没有脱离TCL李东生苦心规划的3C战略范围,而且TCL和乐华两大电视品牌完全可能从产品、渠道、市场推广、品牌名称等方面进行目标消费群体的区隔,在品牌运作策略上完全可以采用多品牌策略进行品牌化调整,明确TCL、乐华不同的品牌定位, 减少二者关联度来细分市场、区隔品牌,二者对于TCL这个企业来讲,完全是产权层面与资本角度的关系。以竞合的形式造大TCL在彩电行业的蛋糕,共同成为实现TCL战略目标的战略业务单位。
(从TCL的发展过程与经营走向来看,很清楚TCL的战略方向是“电子”+“通讯”+“信息”,3C产业发展是TCL的企业目标。从现实的结果来看,TCL彩电2002年国内销售额稳居第一,并不断向彩电的大屏幕化(背投)、信息化(HID)、数字化发展(等离子),提高在电视领域的技术升级与未来发展。通讯领域,从TCL 在手机苦心经营和战略投资以及国内销售数量和赢利状况也说明了TCL在通讯产业的战略定位。再就是TCL 的信息化发展,其从引进空降兵吴士宏开始,就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的长足经营。
所以,从TCL的行为轨迹和发展过程来看,其企业产业战略定位是很明确的。罗先生在文中质问TCL有没有战略的疑问应该可以解答了。一个企业的战略形成与战略实现,应该用时间与过程去看待,而不能在某个阶段、从某个方面抓住一个点去评说。站着说话的确不会嫌腰痛,因为只有切身其中才会深深地感受到战略过程的艰苦。)
质问3:
罗清启先生观点3:这些品牌之所以掉队背后有多种原因,这些失败的原因都折射到品牌中去了,所以,我们要发展的这些品牌都是些问题品牌,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保留它们的成本也是很高,并且需求重新定位,也就是为这些品牌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乐华的失败原因不能简单归咎品牌层面的原因,导火索是企业渠道模式突发性的改革,而深层面的原因是乐华在产品研发、人才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不足。相反,TCL在相对于乐华上述问题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TCL完全可以通过人才的输入、资本的注入以及管理模式的导入盘活与拯救乐华。当然这是需要成本的投入,但相比较TCL在战略层面的规划目标与品牌结构方面的发展方向而言,这种成本是值得投入的。可以说,乐华这种战略业务之所以在TCL产生,首先是这项业务单元存在战术价值,并且符合了TCL在品牌结构方面的长远规划。
另外,关于品牌的负面影响折射到品牌所带来的后续性破坏。一个品牌负面影响是否会被折射,不是看行业人事与知情媒体的了解,而是消费者对负面信息的感知与认可。就乐华来讲,TCL明显将其定位于农村型市场,属于一个低端品牌,这部分消费者由于信息的封闭性,负面影响对这一群体的传播面有多广、有多大,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感觉来分析与评判。另外,即使乐华负面影响有所折射,毕竟一个品牌价值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乐华这一品牌仍具有一定的品牌价值),完全可以对品牌联想方面的重塑策略来调整品牌形象,改变消费者和公众的旧有认知和联想。这是一个企业的品牌策略调整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性来讲,是可行的。
此外,罗清启先生在文中引出科龙系作为佐证,犯了经验主义、“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本人认为科龙的多品牌战略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科龙品牌过多,且企业缺乏运作多品牌的能力,或者说企业没有符合多品牌发展的组织构架的保障。三星的奥克斯空调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很好的给我们上了一课。
TCL+乐华多品牌构架意味着新一轮家电企业结构调整的开始,第一轮家电企业结构重组重心在生产资源,而以TCL对乐华重组侧重在市场资源,是整个家电产业螺旋式上升的表现,它是对根据中国彩电消费市场做出的一种适时的调整,一向以速度致胜的TCL,购并乐华只不过是它新一轮战略调整的一步棋。因此,TCL+乐华多品牌构架是非常明智的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决非一时冲动的“愚蠢”举动。
柳海鹰:广告学、管理学学士,曾任香港才子集团品牌总监,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企划总监,市场总监等职,青岛大学兼职教授,在国内期刊、专著上发表有近20万字的学术文章。何先进,擅长于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研究,先后服务于海信、海尔、统一等公司,曾担任行销科长、市场经理、运营总监等职。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