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保健品市场:在骂声中成长?

保健品市场:在骂声中成长?

“巨能钙”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我们却在纳闷,保健品是怎么了,为何市场如此动荡不安?难怪有人戏言“保健品市场是在骂声中长大的。”我们不禁要质疑了,保健品市场是如何监管的?有人分析了原因,有人给出了解决之道。

  多头管理,谁都管不好

  保健品行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标准不健全、相关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消费者对保健品行业信任度不足等缺陷。香港金日集团大区推广经理苏奕智说:“正视保健品市场的种种弊端,企业和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保健品横跨食品和药品的两个领域,和食品、药品相关的协会和政府部门都能对它实行管理。苏奕智说:“多头管理的效果只能是谁都管不好。”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就企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检测程序上,上海当地的检疫部门、卫生部门、质量检测部门等都能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然后对产品出具相关的合格证明,“企业手里有时候能出来不下5份的不同部门的检测合格证书,但是哪个才是真正的权威?”苏奕智说。这种类型的证书的效果其实就是在给产品的宣传过程中增加可信度的筹码,所以消费者往往能看到一个产品依然有相关部门的“合格”认证的现象。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很被动,谁来检测都不能怠慢,但是真正出了质量问题的时候,检测部门就互相推卸责任了。“最可恨的是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也能通过不正当渠道找到担保的部门,给烂货扣个帽子堂而皇之的登上保健品市场,以次充好,搅乱市场规范,出了问题后消费者对保健品市场骂声一片,正当企业反而被受连带批评。”

  保健品监管涉及的部门,初步统计有19个部委,其中主要的有8个部门。从监管环节看,主要集中在审批,对研发、生产和流通都缺乏有效监管。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包括生产标准、检测标准,造成了审批后没人管,生产过程没人管,流通过程缺乏管理。生产企业重营销轻实力,广告宣传往往言过其实,“概念炒作”现象比比皆是,使保健品在消费者心中出现信誉危机,以至给保健品产业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

  业内人士呼吁,多头管理其实并不是谁都来管眼睛多,而是谁都想尽可能的发挥手中的权,其结果不仅给一些腐败的种子有了滋生的土壤,还让保健品市场蒙冤。

  对于保健品监管上存在的混乱现象,中国保健协会秘书长周邦勇直言:“我国保健品市场管理体制不顺。”他认为,问题在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说标准有三个方面,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这个方面保健品行业是很薄弱的,因此造成了在监管上政出多门。

  企业首先要自律

  说到企业方面的原因,苏奕智说:“保健品鱼目混珠,产品应接不暇,市场鱼龙混杂。整个行业整体呈现企业主体实力较弱,产品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严重的局面,企业经营陷于同质化恶性竞争。”我国保健品生产技术尚未形成大规模的通过专利形成竞争力和垄断的能力。全国保健食品企业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即科研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55%。苏奕智认为,一个有着长远品牌发展策略的企业,应该从自身规范产品质量,不需要等政府部门来检验产品不合格,或者应付抽验做一些地下活动,如果企业能按照GMP认证中的规范一一执行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怕哪个部门来检查了。“不能等人家给自己提意见,指出不足和缺陷,而要发挥自身主动性,严格要求自己,这样比别人督促效果会更好得我。”苏奕智说,“一些只取得食品的企业也将产品摆放在药柜台,和有蓝帽子的保健食品一起销售,鱼目混珠,不知情的消费者自然被骗。”原来食品的审批流程比保健食品简单的多,一般县一级的单位就有资格审批。一个保健食品的批文审批下来可能长达半年或者一年以上,但是食品的批文却非常容易获得,将取得食品批文的产品做成口服液或者冲剂甚至胶囊冒充保健食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企业是钻了法律的空子打了擦边球,在钢丝上行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之良策。但是市场的混乱给了这些企业可乘之机,如果企业自身懂得自律之道的话一定不会这么做。

  原载:《21世纪药店报》

  苏奕智,修行于国内2家最具代表性的保健品企业已8年(并在继续),致力于在深度上探索保健品的营销创新,实践推广的产品有金日心源素、金日洋参、养生堂龟鳖丸、朵而胶囊。欢迎共同探讨保健品的营销创新。电话:13331836101,E-mail:[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