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从汽车加价销售看汽车厂、商的诚信问题

从汽车加价销售看汽车厂、商的诚信问题

眼下,用“火爆”和“井喷”来形容中国汽车业近两年的繁华景象,或许会有人认为这种语言过于苍白和单调,但却很少有人会跳出来反对,毕竟——  -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超过400万辆,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美、日强国;

  -市场需求依然火爆,商家展厅甚至出现凭票、排队等计划经济下特有的场面;

  -市场供给上,各路汽车豪门加大在华投入力度,2004年会有近五十款新车争先下线;

  -家电业、通讯业一哄而上,连五粮液都产生“酒后造车”的冲动,可以说资本在逐利本能的驱使下纷至沓来。

  然而,在纷繁复杂、景象万千的车市百态里,却有一种无视消费者利益却很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和反省,那就是所谓的加价销售。

  一方面,我们承认中国市场的火爆,已经让某些厂家、商家心头狂喜,恍惚间有些捡钱的感觉,不捡白不捡的冲动也就油然而生,于是我们看到了——自从广州本田在2003年初垂直换代本田雅阁轿车,推行大幅度降价开始,加价销售已成星火之势,愈演愈烈,而且成为各路汽车厂商引爆和推动市场的杀手锏。屈指数来,除了始作俑者——雅阁以外,君威、马自达M6、凯越、飞度和本田CRV等热销车型在不同区域都存在1万~4万元、甚至高达8万元的加价销售现象。更有甚者,北京现代伊兰特在上市销售的一个多月前,就含蓄表达了“可能要加价销售”的迫切愿望。

  加价销售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当我们大量价格宣传的造势已经做出,既然已经在媒体上“明码标价”,当然厂家的解释是 “建议零售价”或“零售指导价”,那广大消费者难免疑惑——你的“建议零售价” 或“零售指导价”的用意何在,不就是在利用菲利普·科特勒中营销组合4P中的价格(Price)策略吗,不就是想从价格上向潜在消费者予以暗示和告知吗,毕竟你们的初衷是基于这样一个观念——对于尚不够发达的国内市场而言,几乎没有低价买不来的忠诚。

  另一方面,在我们更需要对于问题背后的更根本原因进行探讨,至于问题,姑且不说其可能存在的厂商内部加钱避税((据传加价1万,不开发票,就偷漏税高达5000余元)坑害党国和人民利益的猫腻;也不谈经销商可能利用紧俏车型加价批给专卖店外面的“车虫”,再通过转手炒卖从中牟取厚利的嫌疑;更可以暂时抛开其明知缺乏产能规模和准确需求预测的盲目定价策略。单单从汽车厂、商作为企业主体而言,我们至少丧失或正在丧失企业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凭此一点,就足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诚信本属道德观念,而且属于那种被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尽管诚信历来被世人推崇之致,但人们的思维显然更习惯于利益的博弈,而对于利益的欲求经常会突破道德的制约,对此,我们通常称之为“利欲熏心”。因此,这倒可以用来理解这些厂家们的解释:市场需求如此之旺,眼前利益如此诱人,价格的随市而动实属正常,商家赚点超常利润也实属合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诚信却绝非仅仅是道德原则,他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即使单纯地从利益的角度分析,诚信的价值也要远远超出眼前利益的获得。当然如果某些企业只是为了短期利益,“不问有没有明天”,只能说明其短寿的必然和没有未来的必然。 

  或许在这种市场需求旺盛之际,在目前消费者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我们会拥有不赚白不赚的窃喜和“成就”,但是当消费者日趋成熟,替代品愈加丰富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可以来吸引消费者、赢得消费者,除了我们的责任感和诚信度。

  或许加价销售在当前的中国无论从法律,还是从企业经营上还不会导致多么可怕的情况,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问题已经严重的时候,却又往往已是来不及的时候,正如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们在感叹青春的可贵可爱时,我们往往已不再年轻无法年轻,当我们在呼吁社会道德和精神家园的维系重建时,才知道昔日的淳朴和崇高,已随风远去难以拥有。

  总而言之,希望我们的汽车厂家进行价格促销或是实施其他营销手段时,在遵循市场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能从消费者利益,从自身经营百年的追求上来考虑。毕竟,自古以来,企业经营无不信奉“诚信”二字,“人无信不立”,企业失去诚信,必将寿终正寝,品牌失去诚信,终将行之不远。

  正如福特汽车经销商的传奇人物约翰·塔斯卡所说——决不,永不敲诈顾客,市场再好,你也要防止敲诈顾客的诱惑,一旦你敲诈了顾客,你就不可能“买”回他,你把他重新“赢”回来的代价,远比你现在的短期利益要高的多。对商家如此,对厂家亦是如此。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