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第2届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三)

第2届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三)

第2届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

  主题:渠道变革 终端为王

  时间:2003年12月27日

  地点:广州白天鹅宾馆  

  主持人:第二场论坛马上开始。

  第一场论坛讨论了渠道变革,第二场论坛的主题就是终端为王。

  有请嘉宾:华润万佳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王敬先生。苏宁电器集团副总裁孙卫民先生。中域电讯连锁有限公司营销中心高级总经理张洪刚。广东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俞尧昌先生。奇正企业咨询机构董事长孔繁任先生。

  不管怎样,权力的转移确实发生了,给相关的各个业界的部门提供新的机会。刚才上半场也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整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大的厂商、厂家和大的商家整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可能不一定有机会。首先是找到权力在谁的手里,并且把分散的权力凝聚起来。我刚才还特意的向张先生确认了一下,那时候算不算是中小企业,我想应该在手机的连锁销售里,或者是在这样的一个终端业态里,也有先来者,他们在一二年里把分散的终端权力凝聚起来,有了很多终端,在这样的基础上,他们就有了强有力的跟厂商谈判的权利。他们从原来的厂家、商家或者是渠道的手里要来了利润,我们今天下面的话题是终端为王,对我们的终端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特别有趣,看你们排列的位置也很有意思,华润万佳代表的应该是老一代,百货超市的概念,这样的话在百货超市的手中,孙总,苏宁从百货超市里把家电拿出去,形成了家电的连锁。现在的中域电讯又从家电中把手机拿出去,形成了手机的连锁。尽管三位的年纪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代表了零售业态的老中青三代。我们现在的话题是终端为王,将来是真正的王,我们先从新一代开始谈。你们把我刚才说的概念,中小企业很难有机会,您认为呢?

  张洪刚先生:中小企业是后来者,刚才在聊天时也有聊到这个话题,这个定位没有问题,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在一年前中国的老百姓很少知道中域电讯这样的公司,在一年下来,中域电讯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还是非常高的。就回到刚才主持人提到的问题,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机遇问题。我谈一下我们的感受。

  在一年前,现在说起来,还不到一年,去年12月1日,我接手了全国网络拓展的任务,那时候我们全国加起来的终端是一百余家,今年一年下来,我们的增长是百分之一千的速度,增加了十倍,以这样的速度扩张。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是一种理念的问题,一种理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要知道中域电讯,首先要了解中域电讯前期的定位,首先它是定位在手机行业,中国移动通讯零售行业,而且是在特许经营行业。我开了一千家店,不是中域电讯投资要在什么地方开店,不是这样的,而是特许经营的模式下,在这样的模式下裂变出来的一千家店。我说由一百家店到一千家店,我们用了十一个月的时间,应该说对我们的研究是滞后了一些。我们计划从一千家店到一万家店,应该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是扩散式的,象原子裂变一样的。而且中国移动通讯行业,中域电讯在这个行业做的比较久,刚才主持人也说了,中域电讯是后来者,是中小企业,这个定位没有问题,但是在这个行业,中域电讯是有它的传统的,因为中域电讯做了十几年的手机零售。这个行业跟其他的行业有很大的不同,有网络运营的问题,还存在行业管制的问题。

  中域电讯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是非常多也是非常全面的,我在这里还不能展开谈,中域电讯对中国移动通讯终端行业,包括整个移动通讯行业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中域电讯走到哪里去,为什么要这么做,今后怎么做,为什么要建设一万个终端,这一万个终端干什么的,我们对未来的趋势预测,简单说,我们跟中国移动要有长期的合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建设一万家店出来,在这个行业来说,我们没有运营商的合作是没有前途的,是没有希望的。所以我们想,关键是能否在这个环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核心的竞争优势,并发挥出来,这是关键的。并不在于企业的大小,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狮子也有蚂蚁,是多样的,五彩缤纷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单一的世界是不平衡的,只有多极的世界才能平衡,只有平衡的世界才能繁荣。

  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我之所以选择从中域电讯开始,也是我刚才的一个想法,现在实际上现在最有权力的是消费者,最无法行使权力的也是消费者,因为力量太薄弱了。中域电讯也是有这样的条件,可以通过某种模式在短时间内抓到大量的消费者,这样的话就能够把消费者的权力变为自己的权力,于是就可以跟厂家谈判了,因为我有这么一千家店,可能再过一年我会有一万家的终端,我能够面对许许多多的消费者,因此必须给我一个便宜的价格,因此就可以把原来的渠道,代理商这一块的利润给我。刚才张先生也提到一点很重要,通过手里掌握的这么多消费者的权力,跟通讯运营商又有了谈判的权力,从运营商里又要分一块肉,这就是把消费者的权力凝聚起来。

  请两位应该说前辈,按照刚才说的,是一块一块分下来的。我觉得苏宁把电器这一块,从传统的家电超市里拿出来做起来,再往后越来越快,手机一年时间做了一千家店,张先生说还要做更多,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趋势,孙先生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这种趋势对于象您这样的家电连锁终端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孙卫民:作为商业零售行业来说,是劳动密集型的,本身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取决于竞争优势、成本、规模,有了规模的前提之后,就可以形成自己成本上的优势了。

  在形成规模的问题上,就有了不同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的问题,刚才张总讲到连锁行业里特许,还有一个叫自营。特许实际上是把现有的零售资源、渠道的资源进行一种高度的整合,整合形成规模之后就形成了量变到质变,通过渠道的高度整合之后,就具备了两个大的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进行统一采购,就是说本身就是作为批发商,就不是过去的零售商了,把作为批发商的品牌转嫁给全国各地的零售商,他又作为集中采购的整合资源力量了。

  另外也可以是网络运营商,因为现在网络运营商也存在着竞争,包括联通、移动还有小灵通等等,网络运营商首先有实力,也可以形成采购,这可以弥补中域电讯在采购的过程中现金流不足的问题。作为网络运营商来说,它需要一个服务的网点,需要一个贴近顾客的服务的问题,这个网点本身就可以直接给他的服务铺下去,所以从运作的手段来说,我觉得中域电讯这种模式是整合现有的存量,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和规模,来发展零售。我觉得这个方法和模式是比较超前的。问题是取决于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整合好,每一种零售商有自己的核心东西。

  主持人:快速扩张就是有快速扩张的危机在里面,比如说是不是能够很好的保持品牌和队伍的统一性,的确存在这样的可能,有这样的危机。但是假如说这种模式成功了,象苏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家电连锁机构来说,会形成威胁吗?

  孙卫民:竞争是永远都会有的,只不过这个竞争是在市场分割上你处于怎样的地位,还有上游资源的分割上,品牌的垄断上,慢慢会形成这种旗鼓相当的区分,达到均衡,但是关键来说,模式本身都是对的,自营和特许都是对的,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是选择是取决于价值观,成功与否是取决于核心的要素,比如说形成统一采购的配送和采购等,以及对整个售后服务、价格调控等等,这是企业内部经营的问题了。

  这个东西会不会对业态产生冲击,我觉得并不是说谁淘汰谁,因为竞争最后还会是形成多种形式的,包括现在我们也没有把百货业里的所有家电都剥离掉,还是有做的。

  主持人:我非常有体会,我到一些专门卖电器的,象国美、大钟,还有苏宁等,我去购买电器的时候,和明显比在一般的百货商店里的电器便宜很多,有时候都是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数字。可能百货业就是因为在专业化方面做的不够高,所以才会这样。象苏宁、中域电讯是一口一刀从你们的手里抢肉,你们怎么看?

  王敬:刚才实际上说的就是整个业态的变迁,零售业在90年代大部分是百货公司的形式,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从百货公司的兴衰来看业态的变迁。这里面实际上过去百货公司经营的食品,包括副食品,家电也好,服装也好,珠宝也好,体育用品也好,这么多的东西,整个的过程的演变,可以看到尤其在欧美,现在的百货公司是转型很厉害的,在中国实际上这个问题还没有那么厉害,在欧美的话,现在百货公司基本处于相对比较灭亡的状态,处于转型,比如说专业店或者是采购中心等。其实最早的起源是从食品开始,因为这主要取决很重要的就是规模,增长速度,小的超市比较容易标准化,快速增长,慢慢的超过百货公司的食品部,规模越来越大,实际上就是这样的过程。接下来可能是家电,然后是服装,比如说很多女孩子喜欢穿的一些品牌,这些店都是从百货公司里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趋势很难避免。

  我们认为业态有两个趋势,一个是高度的专业化,另外就是高度专业化的集成,我们叫是SHOPPINGMAIL,我可以让苏宁或者是中域电讯在我的门店来卖,通过专业化的集成来做。华润万佳很有意思,我们制定的策略是多业态,应该说我们本身自己有小的超市,也有未来要发展的中心,还有现代万佳的比较大的十八家店,实际上百货和传统的百货意义不太一样,过去这种业态在深圳创办之后,还是很好,就是传统百货加食品。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转型的问题。我们转型的方向,是一种购物中心的模式,我们可以跟孙总或者是中域电讯形成这样的模式来合作。

  当然,我们认为事实上在零售行业里很重要的竞争是品位至胜的竞争,我们还有生活城的概念,也会陆续的推出,现在在美国大概有30多家,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模式。业态的变迁一定是随着这两个方式来走的,一个是高度专业化,一个是专业化集成,一般是这样的一个结果。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结果,所以我们也在进行部分的转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定义一个服务业,形成一个商业模型,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服务模型,一个是运营模型。刚才说到中域电讯,服务模型来说,关键是你不管做任何一种,都是要顾客要来,你的店开了,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哪里开,要让顾客喜欢来。第二就是运营模型,在满足了顾客喜欢来的服务趋向性很强的基础上,我便的怎么更有效率,我依然对中域电讯的扩张速度很惊讶,因为满足一个服务模型,固化还是不太容易的事。怎么能够在效率和增长上保持一个平衡,我觉得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挑战,因为扩张速度达到一千家,可能也许是手机这种产品的特点,但是也有潜在的风险,当扩张到某一个阶段时,服务模型转变了,因为服务模型是先导,服务模型如果因为特别快的扩张,或者采取其他的扩张模型,转变了服务模型,就会有转变了。

  当然就我来说,我只是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判断,从商业逻辑上。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请张总解释一下。的确是,一千家的扩张速度,已经落后于你们的预期了,为什么你们不担心这种快速的扩张造成管理的跟不上?

  张先生:不是我不担心,现在我们在管理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因为我们是段到段的管理,有一个中心直接管理一个向下的终端。管理到什么程度,我不好对大家描述,举一个例子,中国的ERP厂商没有解决手机经营的问题,因为问题很复杂,并且我们现在的系统,管理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当然我们也在寻求一些办法来解决,这是毫无疑问的,刚才王总说的非常正确。

  在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一点,2004年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核心的问题,包括刚才孙总说的,就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开一千家或者二千家店没有问题,因为你是特许经营,拿出好的资源,因为你的零售占了多少的比例,所以厂家给你一个好的价格,没有问题,因为你有好的价格,别人会来加盟你,没有问题的。所以说现在作为中域电讯来说,想开一千家店或者五千家店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关键是管理的问题,我们现在非常担心的就是管理的问题,也是刚才两位老总谈的问题。



  主持人: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吗?

  张先生:这主要是从技术的方面来进行解决,我们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来解决。在物流方面,我刚才说了ERP系统,现在说一下物流,现在说第三方物流很完善,我看到也有物流公司来参加这个论坛,我们跟中国任何一家大物流公司都有合作,但是都有问题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我们现在也采取了一些办法,采取段到段的模式,可能还需要修正一下,要在中间有一个很好的节点出来,设立一个大区域为单位,在一个大区域里,物流公司相对还是比较完善的,效率还是相对高的。现在的物流问题非常关键,因为手机行业价格变化非常大,有的时候货还在路上,价格就已经改变了。手机并不象大家想的那样,实际上利润也是非常薄的。物流、ERP系统、电子商务都是制约这种模式发展的很关键的问题。

  在零售和终端管理上,我实际上没有什么话语权,作为我个人来说,我对终端方面也没有什么理解,刚才两位老总他们在卖场和零售终端上可能有更多的话语权。

  主持人:象您说的,在管理上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正象是网络在前两年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代表的概念和观念,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确实有一些物质上的支撑,需要过几年才能跟上。但是这个观念是对的,可能在管理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这个趋势、代表的思路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你手里掌握一万个终端时,假如格兰仕的俞先生也生产手机的话,也会对这一万个终端感兴趣,在那样的情况下,在上半场我们也提到过,继要兼顾代理商的利益,同时考虑某些产品针对商家直接对终端实行直供。面对有一万个终端的谈判对手时,要求提出必须直供,这时您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俞尧昌:亏本生意首先是不会做的。也就是说通过一万家的直供,使得流通或者是运营成本是降下来的,通过效率把成本降下来,我都可以做的。这对我们来说,说肯定要做,这不一定,亏本买卖我们肯定不做,前提是不亏本的情况下,比如说通过运营成本,我们经常说的扁平化,通过他们一个网络,迅速能够把这个市场覆盖的话,那作为我们企业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关键是他们的管控,价格管控、服务水平等等。因为他如果做的不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品牌声誉,这个都需要综合考虑。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仅仅看到他们手里拥有的终端数,更重要的是管控能力。

  俞尧昌:下半场谈到终端为王,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能这句话是对的,但是未来未必是,走到美国或者是欧洲,他们都是以产品为王,走到商场之后,产品是琳琅满目的,没有人销售的,你消费者需要什么,都是自己挑选的。我前面上半场也说了,每个厂商派出的促销员,都在误导着消费者,使消费者搞不清楚,再加上我们的竞争过份,终端的分量对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了,因为企业要保量要有利益,等等,过去很简单,我们通过价格策略,要消灭竞争对手。现在有时候,价格就不一定管用了。苏宁的孙总在,他们知道在空调行业价格战略不一定管用,哪一个渠道、哪一个终端推你,哪一个就得益,就变成了实际上不是以产品利益为王,而是为终端为王。未来我的理解,今后的流通渠道实际上对企业是一个公共平台,就需要企业自己去创新,用最好的东西,性价比最好的产品放在这里,如果斗不过人家,最后就会被流通渠道所淘汰。我的理解这样才是正常的模式。

  主持人: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太理想化?

  俞尧昌:不是,现在在美国、欧洲都是这样的。

  家乐福的采购员就是最好的,又是最便宜的。你想象一下,作为商家来说,他采购应该就是采购性价比最好的东西,他也有生存的空间。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苏宁到处去采购假冒伪劣,活的下去吗?肯定活不下去。

  主持人:孙总那里呈现出的问题,商品都没有问题,但是各个厂家的促销员在进行比拼。如果一个促销员没有了,都是顾客自己选,在中国短期内是不是太理想化了?

  俞尧昌:不是,在美国欧洲的超市里都是没有促销员的,没有人来误导你。

  主持人:看来俞总对误导有切肤之痛。孔先生能不能给我们评论一下今天的话题。

  孔繁任:我上午说了,我坐在这里表情有点不太自然,我们在评点经典案例时,其实奥秘都在厂家手里。我下午坐在这里更不自然,我干了这么多年的咨询,基本上都是站在生产厂家的位置上做的,天天都在琢磨,这里是生产厂家,这里是分销渠道,一会儿经销商的谈判地位很高,压了厂家的钱,恨不得就出现在座的各位,大规模的零售终端。然后大规模的零售终端,好不容易盼到了,可以把经销商捏一把了,但是他们更厉害,谈判的地位厂家低,价格各方面要求更高。所以每天是站在生产厂家来琢磨,怎样来对付经销商,怎样对付零售终端,零售终端好不容易进货了,我们就想展示的货架大一点。俞总又说了不要误导消费者,我们天天也是在琢磨怎样让促销员更多的做工作。

  回到今天的话题,刚才主持人一上来,就说终端为王,来回说了两遍,我们这样的连锁商,是不是集中了消费者的利益和集中了消费者的愿望,消费者的权力?我在这里非常想讨论一个问题,终端为王,为谁的王?是为消费者的王,还是为生产厂家的王?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要么交给俞总,因为他代表生产厂家,还有下面有很多生产厂家,据我所知现在有经销商的联合会。我现在想把这个话题,交给现在的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们来讨论。

  俞尧昌:终端为厂家还是为消费者,我的理解应该首先是为消费者。

  主持人:我理解孔先生的意思是为厂家的王还是为消费者的王?

  孔繁任:是当了消费者的王还是当了厂家的王?

  主持人:到底是控制了消费者还是控制了厂家?

  俞尧昌:应该这么说,我的个人理解不矛盾,为什么不矛盾,作为终端来说,我们制造业来说,流通渠道它站的位置,事实上他们现在为了竞争,他们也是挖空心思要把所有的消费者拉到自己的店里来,比如说苏宁和国美要竞争,通过价格那怕是一块钱的空调、一块钱的电饭锅都会做,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

  主持人:从这个意义来说,还是为厂家的王,消费者控制厂家。

  孔繁任:挟消费者控制厂家。

  俞尧昌:跑的量多了,最终跟厂家谈判的筹码就多了,也就是说人家说店大欺就是这样。

  主持人:那么就是店大欺厂。

  俞尧昌:有些大企业,比如说世界第一,我可能对小的可能是厂大欺店,也有可能。但是不管怎样,关键是要消费者来买你的东西,终端是你展示每个企业的产品竞争,所以谁为王?我的理解今后就是产品为王。我还是回到我的主题上。

  今天比如说苏宁,格兰仕和苏宁联合起来,排挤其他的竞争对手,你说对消费者有利吗?实际到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厂家也是受到损害,苏宁同样也受到伤害。我是个人看法。如果是消费者走向理智。所以走进沃尔玛或者是家乐福,在国外是没有人促销的。但是在沃尔玛,同样也是凭着二千或者三千多个网络,对制造企业的压力就是很大了,所以小企业一般都搞不起来,他们到我的企业工厂审查两年多,家乐福也是要两年,有很严格的一套东西,要进行工厂审查,符合他们的标准。作为我们企业来说,也有一个好处,为什么?虽然它可能理解他是王,但是它实际上促进了我的管理水平,我们也欢迎它。比如说我们曾经跟GE公司OEM的时候,GE公司也是经过家乐福两年时间的考察,格兰仕公司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变成了世界工厂,所有全世界的标准就集约到我们的工厂,我们的企业要生产下去,管理水平自然而然就要一步步的提高。所以虽然它为王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不是为寇,但是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在迅速的提升起来。

  主持人:俞先生能够把别人对你施加的为王,说的好一点是控制力,说的不好一点过去的词淫威变成动力。可能俞先生吃了促销员的亏,所以始终对促销员耿耿于怀。

  终端为王,到底为谁的王,我们听一下其他嘉宾的意见。

  王敬:我说这个为王的事很滑稽,商家还是厂家,都没有必要为王,我始终步不太赞成这个话。商家和厂家是共同协作完成对消费者的义务。为什么说是协作呢?现在第一个阶段,还是牵涉到成本、规模、效率,淘汰一些不太有效率的。在品牌管理阶段,事实上来说,我们工厂和零售商一起来选择货架,到底货架资源怎样给工厂,管理的思想是以顾客为导向,必须要承认两个事实,生产商不完全了解顾客,零售商也不完全了解顾客,我们必须站在一起了解顾客,通过一定的管理方面来形成品类的规划,包括定价都在里面。剩下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事。前期肯定要淘汰一些,品类里的工厂如果有三十佳或者是一百五十家等,肯定做不了,肯定有相对少的人来做品类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要把蛋糕做大,就是激发热情的阶段,一个杯子里的游戏,不过是大小而已,激发热情的阶段,把蛋糕做大,他的品牌组合和零售商的品牌定位相关联,我开的店就是这样类型的店,我们希望顾客来到店里。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叫战略性的消费者管理阶段。这四个阶段应该说在欧洲,很成功,都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中国还是在第一个阶段,在做这个东西。我一直在强调供应商和零售商一定要合作,某些打来打去没有什么意义。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通过相赖性的,你的产品在万佳卖,占我万佳销售比例的多少,如果我不卖他的产品,如果他损失1%,我损失5%,肯定不好。所以这就是一个博弈,最后的结果,就变成了相对份额比较高,都会比较大,小的相对比较低的,谈判地位就会比较弱,压力肯定会比较大。

  零售商也是一样,我和格兰仕一起合作,和宝洁公司或者其他公司合作,都有相对依赖性,不管怎样,都要到谈判桌上把事情谈清楚,怎样从顾客的角度把事情完成。

  主持人:虽然王总张嘴很多洋文,但是还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为贵,但是和为贵是一个结果,假如说过去是厂家为王,从来没有渠道为王,或者终端为王的时候,根本你们没有办法坐下跟他们谈,只有你们有了为王的机会,大家才有机会坐下来谈。

  俞尧昌:事实上厂家和商家,从来不是竞争的对手,我们的前提就是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商家,因为他们是和我们站在一个战壕里的,我们的竞争对手是生产跟我们同类型产品的敌人。

  主持人:我看今天很好的达到了和为贵的结果。

  今天的论坛正在进行网上的直播。我们看看网易的商业报道的网友的问题。

  网友:苏宁、华润这样的商家通路费是怎么处理的?象格兰仕这样的厂家,难道就没有意见吗?今年的营销创新在渠道和终端方面,是表现在哪里?能否请各位嘉宾总结一下?

  主持人:好,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孔繁任:我为什么把口子一绕绕过去,终端究竟是为谁的王,今天的主题是渠道变革、终端为王。生产厂家从来不这样说,我们的工夫和决胜都在终端,重视终端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一绕绕到终端为王之后,我们今天的网上观众也好,或者是现场的观众,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干零售业的,刚才王总几位老总讲的很专业,中英文一结合,基本上就可以讲内部业态的衍变了。但是更多人是关心关系,也就是说生产厂家和终端的关系,中间的渠道和终端的关系,所以刚才网上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了。

  孙卫民:终端为王的术语,是最近才出来的概念,早期叫终端拦截。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象长虹的崛起,是通过借助于大的渠道商,迅速的铺全国的二三级的网络,一下子就把销售量以几何数的激增。广东的企业就没有很好的机会,来借助于国有的大的商业企业或者是批发企业,象TCL等企业,就开始在一些省会级的市场、二级市场等建立自己带有直销性质的分支公司,也做一些批发,也做一些零售。TCL的崛起,应该是在九五、九六年之后,在这个期间还有海尔,通过比较廉价的方式培育自己的品牌,在一些百货的商业里建立自己的连营店,也类似于终端一样。

  海尔和TCL这两个企业,一个黑一个白的成功,对整个家电行业有非常典型的示范效应,大家都开始注重终端的建设问题,直接的后果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广泛的零售渠道网络的建设,比如说后期的美的或者其他的企业在二三级的企业,甩开批发商,直接收编零售的渠道。另外就是在城市的市场上,开始把好的渠道派自己的促销员进去掌控终端,这是从九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九十年代末,到目前为止,还有这样的倾向。

  但是现在终端为王的概念,味道变了。实际上思路是一脉相承的,由于很多的商业自己是做了那么多的商业,捧着金饭碗不知道它的价值,被工厂启发和诱导了,认为零售这个东西还是最值钱的。

  主持人:突然明白了工厂求着我,原来不知道。

  孙卫民:工厂对渠道的建设非常重视,实际上提升了零售本身的概念和技术。随着最近这几年走零售连锁化之后,零售的概念转变了,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一个网一个面了。这个时候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了,就是工厂面对的不仅仅是小的零售商了,所以这就是在某种意义上,商业是借鉴了工厂的营销策略和思路,从营销的思想上,工厂是领先于商业的。等到大家讲起终端为王的时候,已经是承认了商业,尤其是连锁的零售商业,已经作为企业和品牌来跟制造业进行对话了。不光是觉醒,而且是崛起了,成为一种新的体系了。所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今天这个概念,我还是同意王总的观点,从零售上,或者是从渠道上和制造上,它本身是一个供应链之间的前后连接的环节,应该说谁也离不开谁,会出现竞争,会出现一些矛盾的地方,这个矛盾主要来自于,我觉得首先是来自于外界的因素,比如说突然有一天卖了别的品牌比较多了,心里就有想法了。或者我在卖格兰仕的时候,我的对手也在卖,心里想怎么突然他的促销又比我多了,价格又比我好了,可能格兰仕又有想法了。我们叫婚外恋或者是第三足插足也好,这是一方面的分歧。

  另外一个分歧,就是所谓的利益怎么分配的问题,从过去来说,供不应求的阶段,肯定对定价各个方面由工厂来决定的,包括对供应商的利润,都是由工厂来定的,这时候我没有风险有钱赚,大家不计较这个东西。一旦整个的供大于求时,首先是消费者强势,我们大家都要听消费者的,听消费者对服务、品质、价格的要求,不管是制造商也好,或者是零售商也好,大家都会有生存利润危机的压力,这个时候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就开始计较应该怎样了,我觉得在零售行业里,至少在决定价格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和思路。有一种是以零售强权的单边主义的观点,我就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要的就是最低的价格,要最好的产品,所以我代表消费者,你工厂应该给我最低的价格最好的产品,拿到我这里之后,也是这样的买法。这种逻辑我本人并不是特别赞成,我们确实是要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但是消费者他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就是丰富化的,我们工厂也好,渠道也好,最终的利益来源是从消费者这里来的,所以说我赞成第二种方法,第二种观点,我们跟工厂应该是做同谋的,一起合计起来算计消费者,从消费者这里赚钱。



  网易:孙总能不能直接回答网友的问题?

  孙卫民:从我们企业的观点来说,作为商业企业的零售来说,我们希望与供应商建立协同的关系。网友问的通路费的问题,在目前的商业企业里,有成本有利润,或者有收入有支出,收入里有营业收入有营业外的收入,有这样的概念。营业收入就是我的进销差价,营业外的收入比较多,比如说促销、广告,或者是有人叫进场费或者叫什么也好,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怎么理解呢?我觉得都应该理解为渠道本身的利润,就是说你拿工资也拿奖金,这都是你的收入。

  所以我们不要把这个东西,现在就是刻意的区分,你买的进销差价是应该的,你得的其他的非营业外的收入就是不应该的,这个理解我认为本身是狭隘的。实际上在真正的很多过去做批发的,尤其是做批发的企业,进销差价很多都是倒挂的,有些零售商也是这样的,怎样生存呢?就是通过返利等,来分担成本。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东西,关键在于这两个同谋之间,本身有没有协调好。我有渠道的支出,但是有没有得到我的利益,得到了我的利益我就觉得是合理的。

  王敬:我们还没有把通路费没有看成是营业外的收入,是直接放在成本里考虑的。其实通道费本身来说,必须把概念搞清楚,因为通道费里很大一部分,刚才孙总也强调是合理的部分,比如说象宝洁公司,事实上是生产商和销售商一起计划这个产品通过增大,比如说顶一个销售目标,在这个店里卖二百万,在二百万以上有一个累计的奖励。另外就是物流的费用,刚才刘总也讲了,降低了你的物流费用,当然我要收我的费用了。但是我认为新品进场还有端架的费用,可能是比较麻烦的,其他的费用大头都是比较合理的,在中国新品进店和货架,这里面有资源的问题,但是门店和货架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想摆出来,因为卖的好啊,中国每年产生很多新品,都进来我们门店摆不下去,所以有一个限制性的标准,有的资源能够进入,有的资源不能进入。我刚才强调了品牌管理,生产商和销售商通过资源管理,我完全可以放弃进行的费用,但是是不是堆头就可以产生顾客喜欢的东西,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如说格兰仕是顾客喜欢的,我就放在那里,不收费用没有问题。在长期的一段时间里还没有走过第一阶段的时候,这个收费还是有的,我在美国做零售商时,是不收费用的。但是我们现在还在第一个阶段,这个产品摆在这里,资源就是这么多,该收还得收,就是这样。

  主持人:王总说和为贵,但是还是磨着刀说和为贵。

  俞尧昌:首先是回答网友的话,我们跟商家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来看,有一些对商家也是又爱又恨,肯定有摩擦,没有摩擦是不现实的。这种摩擦我的理解,认为都是理性的,尤其是今天两位老总谈到的观点,过去家电的价格卖的贵,摩擦大就能够消化,现在没有利润,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竞争加剧之后,这个空间越来越小了,他们要超出发展也有一个积累的问题,所以矛盾就来了,肯定就会变相各种名头收取各种费用。我的理解是正常的。

  刚才王总说美国不收,但是美国的零售价是加一倍的,但是在中国肯定是做不到这个水平的,也就是说他是包括从我们厂家交货到东西出来,中间它是讲一倍左右的,一个一般的咖啡屋,一杯水的价格,中国的零售价跟他们的零售价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是以美元计算的,这样就差了很多了,显然空间就不一样了,当然就不收堆头费了。所以我的理解是各种手段,以达到一种平衡。什么叫合理什么叫不合理,实际上谁都说不清楚,只有在竞争的过程中,他无形之中会达到一种基本的平衡点。如果这个平衡点一旦有发生失衡,我们的摩擦又开始了,达到了一定的平衡,我们的摩擦又基本没有了。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主持人:非常不容易,一方交了钱,还要表示理解。

  孔繁任:事实上对生产厂家来说,终端还是两个平台,一个是销售平台,销售平台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就是终端对生产厂家来说是一个沟通的平台,要通过零售终端跟消费者沟通,货不上架机会都没有,货上了架,大品牌在上,小品牌在下,一到超市看就可以看到高露洁占三分之一,其他的牙膏合起来三分之二,这样就很厉害了。所以进到商家里,就要比堆头、货架的大小、位置等。所以很容易理解生产厂家要拼命的派导购出去,象酒店也是一个终端,不进导购根本卖不动。另外就是广告的拉动,对终端来说作为销售的平台比较好,作为沟通的平台就非常的困难,就有了一个谁为王的问题。

  主持人:现在回答一下网友第二个问题。

  孔繁任:我觉得渠道创新是三国演义越演越烈。生产厂家在吃够苦头的时候,又开始动脑子了。刚才我觉得苏宁的老总说了一句大实话,不是共同与消费者为敌,但是我们共同要对付的是消费者,这个问题没有错。

  另外就是讲到欧美终端的模式,有一个问题,俞总刚才说的,我们刚刚跟美国合作完成了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问题,美国的消费者远远没有中国的消费者那么对品牌在意。所以既是销售平台又是沟通平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量的医药企业来收购零售终端,他们想越过现在大型的连锁零售平台,来自建零售平台。刚才王总说了很好的东西,专业化的细分出来了,够专业之后我们再专业化,所谓久分必和久和必分。所以还有一阵循环之后,还会出现新的格局。

  听众: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今天上午我们评选出的十大营销事件,我们很关注的是市场操作的层面,没有关注到商业模式本身创新的层面。回归本位,生产商把产品生产的又便宜又好,零售商把产品卖的又快又省,我希望诸位老总在未来的时间里,回归到本位上进行商业模式的真正创新。

  主持人:谢谢,您对他们提出了一个希望。

  听众:关于渠道的变革,将来的三年五年,IT可能也是象中域电讯一样独立出来,在这三五年里,你们是抓还是放,如何决定渠道里的IT产品?洪利多现在已经进入了中国,你们是怎样看待的?是加大力度还是放弃?

  孙卫民:作为刚才王总所说的,商业我们都研究品类,品类延伸和品类经营,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顺势,有时候我这个专业性强,我们肯定要把这个品类延伸,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延伸品类,做大品牌。但是如果品牌不能整合,采购供应不能跟上,这说明就要有专业化的形式来做了。

  刚才您说到IT和外设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在从二千年开始,我们每年都要到国外看,跟我们业态比较相似的,日本、美国、韩国在干什么,他们做的比我们早四到六年的时间,经营的模式包括经营的品类等。所以说我们能够看到国外所做的东西,肯定都是我们现在都要做的,包括这些年我们从空调家电到现在提出三极电器等等的概念,都是在做准备。

  主持人:苏宁将来有可能做专业化的板块吗?

  孙卫民:商业上的发展,首先是专,在专的过程中进行高度的集成。我认为在这里面,不是在于我们要不要这样做,关键在于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消费者他对于我们企业的定位。比如说品类延伸,我从空调延伸到家电,大家觉得很容易理解,包括我的上游所有的供应厂商都是在这样做的,包括传统的厂商之间也在做相互的渗透,比如说联想原来做电脑的,现在也是在手机等等,他们的这种延伸大家并没有觉得很扩张。我觉得这种延伸肯定也是要做的,对于苏宁本身的品牌,我们觉得也是顺势的。我现在还不能够界定这件事,如果做百货,我觉得肯定就不太好,人家可能觉得这个跳跃有点太大,消费者的认同上会有问题。

  王敬:我的回答比较简单,如果苏宁比我卖的好,我就让苏宁卖。我比较放松这个问题。

  听众:我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我想替广大的中小厂商问一个问题,还是围绕终端。刚才王总已经说了,厂商和零售商之间要合为贵,而孙总没有必要把通路费用单独对待,象一个人领工资和奖金一样。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中,中国还存在大量的中小厂商,中小厂商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生存?象今年六月份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上海的炒货协会向家乐福叫板,我的东西在你的商场里卖的越来好,但是我的利润越来越薄,怎么办?

  主持人:大家都在同情弱者。

  王敬:优化就是达尔文的原则了,就是这样的道理,零售商业有中小型的,小型的零售商或者是小型的生产商,只有更快才能活下来。象我们这样的零售商,可能会比较慢。从长远来说,现在大的和将来十年来看大的,可能不一定,零售商里可能也会有淘汰,因为大家不是来开慈善会的,大家都和平共处,你握手我握手最后走了。

  主持人:其他到最后,王总根本不是和为贵的。

  王敬:商业规则是残酷的,最后结果是这样的,零售商最后有十几家,我刚才说了,可以更快的寻找不同的定位和差异化,批发商和零售商是一样的,大家站在小的零售商和生产商的角度看问题,实际上小的批发商也是这样的。如果我今天是小的零售商,坐在这里可能也是比较可怜的。只有优化了才能更好的服务,才能生存下来还能壮大,如果不快就死了,淘汰的过程就是使供应链更有效率,对顾客更好,这是任何人都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

  主持人:谢谢。

  孙卫民:首先我认同王总讲的,市场竞争肯定是双向的,对制造商也好,对零售商也好,大家都要优胜劣汰,都要形成规模,当然小规模也有细分、专业和个性化的东西,有自己的出路。刚才讲的,好象有对零售商的指责,大家用的字眼,是不是从上游里收取费用,对这个问题,我想有标准的问题。首先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大家都要有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社会要有公平。另外就是人力资本,我们人本身的工作强度、工作投入所得到的回报,也应该有一个公平。其他的商业我不太清楚,百货或者超市是怎样的概念,至少到目前为止,在家电领域里,这种悬殊还是非常大的,包括资金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悬殊还是非常大的。举一个例子,前两天,我家里人看了中央电视台的对话,里面有工厂企业,里面说了一句话,“我们企业里年收入一百万的人有一百个”,家里人问我你们企业里有几个。我说我们公司到目前为止,一个也没有,当然我们企业创始人除外,他作为投资者除外,真正拿工资的人来说,到目前为止是一个也没有,我们有三万多人,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企业的人数了。我想这就说明了里面差异的问题,谁是弱者?是很明显的。

  俞尧昌:我首先表示抗议。

  为什么?他说的这家企业我看过,这家企业不等于所有的家电行业。

  主持人:俞总的意思是不要误认为是我们。

  俞尧昌:如果你了解这家企业是怎么一回事,真正的了解它,你们就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一样。谢谢大家。

  主持人:关于这家企业是不是有一百个以上的百万富翁,我们下次讨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就到这里。上半场我们也提到了中小企业,下半场也有人提到中小企业,从社会公众来说是同情弱者的,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讲,一方面就是市场竞争,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但是这个市场总会留下一些空间,给灵活效率高的中小企业留下机会,包括场上的几位代表的企业,其实我们可能想想,几年之前,十几年之前他们也是小企业,甚至可能还没有,想想十几年在他们所在的领域的大企业,可能已经没有了。我想这就是变化,这就是效率带来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需要太多的为中小企业担心,而且今天的话题从中域电讯开始,一年之前我们都不知道有这样一家企业,但是一年之后,就有了新的模式,有了新的机会,他们自己抓住了新的机遇,迅速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我想市场的变化,社会的前进既在我们的意料之中也不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发生。非常感谢嘉宾,也非常感谢今天的听众。谢谢大家。

  “南中国实战营销论坛”是集举办近百场论坛大会深厚经验的广州“益策学习机构”倾力打造的知名品牌。已成功举办20多期,正以每月一期的速度成熟发展。其年度论坛——中国实战营销高峰论坛,已成功举办2届,是国内营销界品牌突出、影响卓著的盛会。本论坛信奉“来自营销市场最前沿的声音是最权威的声音”。每期针对营销界大热话题,邀请营销界风云人物,聚首南中国营销职场精英,旨在分享实战经验,研讨变革对策,把握营销走势,促进企业成功。联系电话:020-87518572,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网址:www.MKT163.com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