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仕是最不懂营销的家电企业!
格兰仕在其进入的每一个领域都攫取了大量的话语权,但营销以及家电业制造业人士请不要认为 格兰仕是最会营销的企业,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纯粹是一种误读,实际上时间会验证这种方式是错误的,并且是严重错误的,我们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内会看到这类企业的两种结果,转型成功或者死亡。
这其中高路华、乐华彩电已经开始证明这种模式的危险性。
格兰仕模式很简单。犀利的超低价格+围绕价格的杀手类的话题。
格兰仕的模式是在微波路产品上形成的,这种模式很简单,扩大产能后尽最大可能地降低价格,并用这超低的价格去扩展市场,这种营运模式无形当中清除了行业中大量的中小微波路企业,当然主要是本土的微波炉企业。
这种模式如果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环境中是非常有利的,他们可以靠一种近乎垄断的方式保持着自己靠巨大的销售量得来的利润。
但是,格兰仕成长的市场空间是中国近乎全面开放的市场,这个市场的生态结构是跨国企业在上端,中国企业在下端。
在清除掉了本土微波炉企业的同时也把自己放在整个“市场货架”的最下端,上端的企业如松下、LG等企业,虽然格兰仕的发展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丝毫没有给这些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市场经过格兰仕净化之后他们仍然稳居上端,市场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这是一种市场空间的划分,也是一种品牌空间的划分,而且这种划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格兰仕自己造成的,这样的市场结构对格兰仕来说是极端不利的,因为产能对任何一个跨国企业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未来的格兰仕要靠什么支持自己的利润是未知数,要向高端转型的压力首先不是来自于外在的市场,而是自己的营运惯性,来自市场对品牌认知的转变的困难。
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的家电企业有一种误解,认为品牌的附加值来自大范围的炒作,其实,这种东西只是一种泡沫,品牌的附加值背后是一系列的支持元素,如技术、服务等等,没有这些东西的长期支持,品牌的附加值是附加不上的。
所以,目前中国国内的营销专家基本上都是1/4的专家,仅仅属于传播层面的专家,恰好这个层面是个最容易起泡沫的层面。
我们不要对科特勒、舒而茨等专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营销操作有任何的改善,他们的理论用到中国的企业身上,也没有根本好转的效果。
请大家注意,美国的营销专家给中国企业的诊断都是战略层面的,是企业生存方向的改变,有了这样的转变,他们的东西才会有效果。像科特勒对海尔的批评,就是非常正确的,当然中国的企业大都处在对真正战略的寻找期。
我们想象一下微软的品牌,传播层面的东西大概不太需要什么专家了,你认为微软的品牌是来自传播层面的因素吗?我们对微软的钦佩最主要的来自于它的产品。
再回过头来看格兰仕。它传播面的东西太多了,全业界的人静心想一下,格兰仕有几个有特点的产品在我们心目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没有,它给市场的是个类的印象,产品永远不是主角,相反炒作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营销的基本面不在传播层,而在产品层面。我们应该真正回归的是这个层面。格兰仕也是这样,如果它要作一个长寿命的企业的话,这是必须的必须。
如果我们认为格兰仕成功的话,那么,我认为这种成功只是阶段性的,格兰仕微波炉的清剿成功有一个明显的产业成长痕迹,就是微波炉相对丰厚的利润期,在这样的阶段只要产品有足够低的价格就可以不用太考虑产品的功能,以及消费需求,把握住价格在某种意义上就算是把握住了需求。但是,我们看到格兰仕已经很好地破坏了中国市场微波炉行业的利润结构,从其自身的角度看,它透支了自己品牌未来的附加值,它主动地缩小了自己品牌的发展空间。
格兰仕产品在微波炉行业的价格再要高企的话,已经不太可能了,市场与它自己已经把格兰仕定位在最简单的低端品牌上了,数码光波微波炉的推出,实际是格兰仕战略自发性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向有多难,只有穿这双鞋子的人自己知道,我个人认为,格兰仕在微波炉中已经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有趣的是,格兰仕自己可以把价格降低到任何程度,并且在LG等品牌一降低价格的时候就大呼跨国品牌是在走向堕落,非常的滑稽可笑,跨国品牌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这样作没有将来。格兰仕这样的担心显得没有丝毫必要。
侧目看一下,当精致的伊莱克斯成为农村人与白领共用品牌的时候,刘小明离开了企业,但是我们一直不理解,刘把伊的销售量作上去了,但自己却下来了,没有更好的理由了,因为刘开始丢失伊的未来。原来与伊并驾齐驱的西门子已经在窃笑,因为伊是自动退出了与自己的竞争。
没有什么奇怪的,格兰仕转身空调的直接原因是在微波炉中找不到金子了。空调行业的成长期与微波炉有点类似,也是处在快速的普及期,但是,与微波炉完全不同的是有企业可以把空调的价格作得比格兰仕还低,这种模式在空调大海中遇险的可能更大,从格一进入这个行业我就一直为它捏着一把汗。
中国空调行业是没有利润前景的行业,赚钱的时间只有三年,行业利润结构的破坏比微波炉还严重。所以,大家进到这个行业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抛售自己手重的“股票”,当然是这些“股票”还能赚点点钱。
所以说,格进入空调完全不是以一个大企业或者是大的品牌的方式进入的,而是以一个商人的个人方式进入的。
格兰仕的模式依然没有改变。超低价格与围绕超低价格的故事来制造注意力,达到销售的目的。
我提醒我们的同行排除个人或者是小团体的恩怨来注意:真正的营销高手是制造并销售价格高的产品,并且还能卖得多,卖得快的人,也就是能顶住压力,把产品与品牌往往上作的企业才是高手。足够低的价格的产品,不需要造如此大的势,找几个人开票销售就行了。
营销的中心是让消费者记住并用得住你的产品,并有欲望继续购买自己未来得产品,而不是注意你抛出来的故事,我始终认为,一个充满娱乐色彩的企业已经变走进了堕落性的通道。
我也真心提醒我们家电业的老板们,转变自己的思路,找会作产品的人,而不是会写故事的人来操作自己的企业,当然如果这样作是你自己的意愿,那谁也就没有意见。
我个人认为,格兰仕已经患上了价格依赖症。这种价格猛推的方法实际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做法,是粗放的,把价格恶狠狠地放一段,市场就会跟着火,完全的是一种价格倚赖,如果没有这种价格倚赖他就会陷进恐慌之中,这种方法看起来是非常奏效,但是随着市场的进化,给自己被上大包袱的危险是非常大的。
这样做的结果会形成一个大生产的惯性,没有定单支持的大生产控制不好转眼之间就会变成大库存。彩电行业中这样玩法的大企业有好多,但结都是一样的:失败,只是都依靠政府的输血而没有死掉。
另外的一个后遗症是,对价格的过渡依赖造成自己渠道战斗力的削弱,环视一下家电业内的企业,谁有这样的毛病,谁的渠道战斗力就很弱。
格兰仕给中国家电市场带来的印象是格兰仕最便宜的,并且不是最好的微波炉,要买最好的微波炉的时候选择的品牌首先不会是格兰仕,而是其他的进口品牌,
格兰仕在微波炉行业有它引以自豪的是它的份额占多少,然后是连螺丝刀工厂的价格都没有它的低,这样就 造成以一个奇特的局面,在中国市场,微波炉只有格兰仕与另外的跨国品牌,而格兰仕的价格策略已经把自己与跨国公司的产品价格截然分开。我们怎样改变自己在市场上品牌印象就非常困难了。
从中国通俗意义上的营销方式来讲,高企造势产品的后面跟上系列产品,这对销售或者是说建立品牌来说是有利的,它利于保持高品位的品牌形象。
而格兰仕的做法恰恰相反,始终是在用几款所谓的价格最低的特价机作为自己促销的工具,这样的产品有话题,这样的产品容易搅局,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奏效,但是靠成本是永远建立不了强大的品牌的,实际上格兰仕在微波炉领域中已经遇到了增长极限,因为再往上提高价格,是非常困难的,并且,这种做法业很难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积累,因此,我认为格兰仕是一个根本不会营销的企业,倒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色彩比较浓厚的企业,它自己提出的所谓的国际竞争力就我个人来说根本没有看到。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