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款条件不可谈判
A企业是一家生产保健品的小企业,该企业最近想在市场上推出其全心开发的一种美容保健酒,产品面对的主要顾客是中年女士,但女士喝酒的并不多,A企业必须拿出一部分资金打广告来教育市场,同时还必须迅速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将货迅速的铺下去,这让他的资金链感到有点紧张。
由于对保健品的销售渠道状况并不是十分的了解,A企业找到了该区域市场的几家主要的保健品经销商,好说歹说将自己的产品摆在了人家的货架上,因为A产品是新品,一没品牌,二是产品质量也没有保证,风险很大,经销商不想受理,无奈,A企业只有先行赊销。所谓是强扭的瓜不甜,几个月下来,A产品市场走势一直是萎靡不振,产品堆在经销商仓库里蒙了一层灰,经销商没有看到希望,当然就无法回款了,这样A产品的以赊销来打开市场的美梦就此化为了泡影。
特邀嘉宾:
郑州大学教授: 刘春雄
李政权营销顾问工作室首席顾问:李政权
——观点对对碰:
坚决拒绝通路赊销
《赢周刊》:我们见过不少类似于A企业的案例,奢望以赊销奋力一搏来打开市场,结果受制于人,有苦难言,也见过不少销量已经做的很大的企业,突然有一天,就轰然倒塌了。我们发现,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出自于企业的赊销。也难怪,赊销点扣的太紧,市场不仅展开的很慢,销量也难跟上去,赊销点放的太松,量放大了,但风险也加大了,一旦呆坏帐累积额过大,让企业资金链吃紧,企业就危险了。
因而,我们的企业在最初制定销售政策时,就应对赊销政策做出细致的规定,这种赊销政策的制定会涉及到企业的资金实力、市场支持力度、市场拓展目标等因素与赊销点大小的权衡,您能够就这种权衡谈一下您的真实体会吗?
刘春雄:首先站在我的立场我必须对你的一个观点予以纠正。
我个人对通路赊销的态度一贯很坚决:就是坚决拒绝赊销。但不赊销必须有办法解决销售问题,我对中小企业辅导比较多,我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我认为A企业的核心问题还不是赊销的问题,而是这个高度细分化的产品是否真有生命力,因为传统观念很难把酒与美容联系上,教育消费者的任务太重。
《赢周刊》:您的意思是要不赊销?
刘春雄:也不能这么说。
其实,对终端的赊销,我还是赞成的,但坚决反对通路赊销。
对通路的赊销也许能让产品从自己的仓库转移到经销商的仓库,但赊销将会使以后的销售更困难。对经销商而言,赊销没有压力,没有压力就难以把本来就难销售的产品卖出去,大不了以货不对路、质量有问题、政策力度不够等原因退回去。
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忠告所有营销人员:只有真金白银花钱进的货,经销商才会真正动脑筋去销售。否则,他将寝食难安。
《赢周刊》:通路赊销遗祸无穷,您能就这点给大家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刘春雄:赊销表示经销商和业务员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而企业是不能让没有信心的经销商和业务员做销售的;赊销还可能使货物成为经销商的“人质”,逼着厂家做广告、给政策;赊销也还会使业务员把大量时间用于追讨货款,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做市场。
《赢周刊》:如果通路不赊销,我们企业的产品又如何能迅速的到达终端呢?特别是对于我们的中小企业。
刘春雄:有人认为只有强势企业才有资格拒绝赊销,而强势企业的回答通常是:正是因为不做赊销才成为强势企业,千万不要把逻辑关系搞颠倒了。
初涉营销,我就确立了对通路经销商的“二不谈原则”,即“价格不可谈判,付款条件不可谈判,其它都可以谈”。不谈付款条件就是不准赊销,越是没有市场地位越不准赊销,因为那将使自己更加没有市场地位。正是靠着这条理念,把很多入市之初没有谈判地位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帮经销商卖出信心
《赢周刊》: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在市场地位上处于弱势的企业,那么没有市场地位的弱势企业又怎样才能不靠赊销把产品卖出去呢?
刘春雄:我想列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某小企业的业务员开发市场时,所有经销商都提出要求赊销,否则不做。当业务员向我咨询时,我说:“你找的都是实力强大的老经销商,你的谈判地位低,他们当然要求赊销。如果经销商比你的地位更低,就可以不做赊销了。关键是谁的地位比你更低呢?”业务员回答:“新经销商的地位低。”于是,我提出“找有发展潜力的新经销商”的销售模式。找新经销商虽然可以解决赊销问题,但他们的劣势是经验不足,下线客户少。其实,只要厂家能够给新经销商提供足够的指导,再加上本身具备发展潜力,新经销商快速上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所以我想说的是,没有哪个小企业的市场是靠老经销商“带”出来的,小企业通常是与新经销商共同发展起来的。小企业找有潜力的新经销商,几乎成为了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一条铁律。
《赢周刊》:但新经销商为了降低自己经营的风险,在真正决定是否代理产品时会有很多的考虑,现款提货,货卖不出去怎么办呢?
刘春雄:这个问题很典型。
我仍然是举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说明。
一个新业务员进入市场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经销商要前任业务员赊销的货款。由于经销商的货还压在仓库里,货款要不回来,业务员就留下来帮助经销商销售。短短几天时间,业务员就帮经销商把产品卖出去了。新业务员不仅拿回了前任业务员赊销的货款,还拿回来了第二批货的预付款。于是,业务员悟出解决赊销的有效办法就是:帮经销商卖出信心。
经销商不愿意现款现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产品销售没有信心,而让经销商增强信心的最好办法不是用嘴说服经销商,而是通过业务员的协销,用实际行动征服经销商。只要让经销商卖出信心,经销商当然愿意拿出真金白银去进货。
《赢周刊》: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赊销的发生通常会与两个角色紧密相关,一个是销售经理,一个就是业务员,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赊销的产生,销售经理应该负全责,因为业务员是由他们来管理的,销售帐表最终也要经由他们来过目,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业务员责任不可推脱,因为他们是赊销的直接参与者,能不能赊销,他们心里最清楚,因而在具体的管理中,应重点加强对业务员的控制,是这样的吗?如果真的要对业务员加强控制,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能通过信用调查的手段进行防范吗?
刘春雄:没有任何信用调查手段能够杜绝通路赊销的风险,只要把赊销的决定权交给业务员和一线管理人员,他们一定会把厂家的政策“用足用透”。因此,我想重申解决赊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赊销。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决定是否对通路赊销时定力不够,因此,它们失败了;而成功长大的中小企业通常是坚定不移地拒绝赊销的企业——因为只有拒绝赊销才能使企业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专家诊所
刘春雄总评:A企业的赊销是营销无能的表现,他们在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甚至在对销售渠道不了解的情况下,死缠烂打地把货铺到经销商货架上,想当然地以为经销商会帮助他们销售。这已经不是是否应该赊销的问题,而是这样的企业根本就没有生存的理由。
李政权总评:我认为对众多的企业来讲,不论品牌强弱,因为各种难以“坚挺”的原因,销售过程中总会穿插一些赊销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订和执行赊销政策就异常的重要了。赊销政策要与企业的盈亏平衡点相结合,设立多级赊销风险预警线,同时还需就赊销对象的信用审查、资格评定、额度、程序等进行一系列严格的设置。另外,我还认为,赊销的产生不仅仅是销售主管和业务员的问题,还关系到企业的整个高管层,不过,对业务员的管控当然是不容懈怠,以我的经验,我想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一、成立赊销评估小组对赊销伙伴进行评估;二、适当设置与提高赊销“犯戒”门槛,以“犯戒”成本来约束业务员赊销及关联行为;三、制订、完善赊销的审批权限及手续。如书面施行赊销申请、赊欠及催收通知;业务员为自己的赊销伙伴担保等等;四、对应收账款强化监控及管理。如不定期与赊销伙伴进行帐款核对,防止业务员挪用赊销款;动态评估赊销伙伴,明确其赊销性质,以从中减少业务员和商家联手坑壑一起之情况的发生。
《赢周刊》小结:这一期的“专家坊”,记者最初的想法与刘春雄老师的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刘老师认为,通路赊销不可取,终端赊销尚可行。通路赊销问题的解决有两个互相支持的路径,一是找寻有潜力的新经销商,二是用企业充分的市场支持来增强新经销商的信心。
记者认为,这种解决方式在中小企业要真正的得以实现,企业关键要把握住两点,一是“有潜力的新经销商”的识别,二是小企业在市场操作手法上要相当的娴熟,以至于能够给新的经销商提供足够的市场支持。
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企业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小企业之所以小,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由于它的不成熟,它的市场操作手法很生硬,需要借助成熟的经销商来进行市场推广,但成熟的经销商很显然不愿意为了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品现款提货,如此就似乎只有先行赊销,将产品寄管在他人篱下了,不过,依照刘老师的提法,找一个有潜力的新经销商发展也不错,这种经销商定是市场地位还不高,不会摆谱而要求强行赊销的,并且在市场推广上能够和企业配合默契的那种,这种经销商也好找,但问题的症结就是其实力不强,发展太慢,一旦竞争者联合强势经销商在市场上遍地撒网,小企业的生存境况将不容乐观。
因此,记者以为,赊销实质上是一种风险的经营,在市场竞争过于激烈,竞争者随时可能赶上超越时,小企业不妨有意识的选择一些市场地位稍高的有实力的经销商,将网络迅速铺开,先站稳脚跟,不给对手机会,然后在市场支持上与经销商紧密配合,以市场支持来平衡经销商的心态,以免其提出过于苛刻的赊销要求,或者干脆扣货压款,让企业吃个哑巴亏。
小企业采用这种策略,市场支持上就一定要到位,让经销商无口辞可循,同时还要加强与经销商的沟通,让其紧密的配合,由于地位不平等,有高攀之嫌,因此也必须为高攀付出代价,就是要赊销,不过,也正如李政权先生所言,这一时期的赊销,要把握住“度”,要加强对赊销过程全程的监控,也就是应收帐款的管理,这包括赊销人的信用调查,企业销售人员的赊销管理和技能培训等。
原载:《赢周刊》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