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苏宁营销模式大比拼
上周末,苏宁在广州同时新开两个分店,国美也于同时启动“空调价格大战”,可谓针锋相对。昨天,我们(粤港信息日报)请来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先生,就国美与苏宁的营销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记者:您认为国美与苏宁有什么不同?给外人的感觉,国美开店是狂飚突进,而苏宁相对稳健一些。
罗清启:它们虽然一快一慢,其实扩张风格没什么本质不同。苏宁在2001年曾提出一年内要开1500家店,业界愕然,后来苏宁出现财务黑洞,扩张的步伐变得稳健。去年它们只占中国家电零售份额的5%,可见中国电器零售商仍是数量多、规模小。因此,国美、苏宁都在拼命地扩张网络,并逐步从偏僻地段杀入黄金旺铺。
现在它们在省会城市还没铺完网络,今后的扩张将经历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找自己的地方开自己的店;其次,找别人的地方开自己的店;第三,用别人的地方开别人的店。像在青岛,国美已经与传统百货店“北方国贸”合作开店,这可视作“到别人地方开自己的店”的苗头。
记者:国美与苏宁,一个服务外包,赚取服务批发的差价;另一个则是服务自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罗清启:在服务方面,它们也没有根本的不同。因为苏宁是做空调出身的,卖空调比国美成熟一些,空调作为半制造、半服务的产品,所以苏宁会自办服务。但是,现在很多服务是由厂家承担的,所以,尽管它们表面不同,但实质差别不大,因为他们的产品种类比较多,除空调外,其他的家电产品不需要安装,因此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
记者:就厂商关系来说,苏宁在业内的口碑要比国美稍好,但也有一种说法,苏宁的店数量没国美多,筹码少一些,自然温和一些。
罗清启:发言权靠的是吞吐量,吞吐量靠的是店面数量,苏宁谈判的筹码少一些,自然温和一些。为什么日立在上海与国美吵架,后来又言归于好。如果没有价值,谁会跟它吵。厂商关系,利益一致时就会顺畅;利益不一致时,就会复杂。这种矛盾,也反映出流通企业实力的逐渐壮大。
记者:管理架构也存在着不同。国美是采销分离,而苏宁则认为采购与销售应该分工不分家,营销中心是苏宁最核心的部门。
罗清启:国美把采购与销售分离,关键在于形成监控,如果一个人既采又销,就会造成内部腐败。采销分离,会更专业化,更有利于成长。现在还有一个特点,它们的组织架构趋向于片区化管理。因为随着规模扩张,管理链条变长,片区化管理可以让管理变得更灵活。苏宁也在往片区化管理的方向上走。
记者:说到底,您还是认为国美与苏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那么,在它们的共同点当中,您是否看到它们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比如,有些厂家抱怨,它们都在索要上游资源。其实逢年过节的促销费,如果厂商一起好好商讨,效果比仅打一两次广告要好得多。
罗清启:百货业等老业态,也收进场费、过节促销费等费用。目前中国家电零售连锁店的利润,无非一个是进销差价、年终返利以及各种“乱收费”。但是,为什么费用不交不行呢?说明国美、苏宁有筹码。我们还看到流通企业依然长时间地占用制造企业的资金,如3个月结帐,也是对厂家资源的占用。但是没办法,在买方市场的销售压力之下,厂家最希望的是把东西卖出去,即使国美、苏宁要求苛刻,也得交。如果到它们全国的店面开到200-300家时,可能它们的要价会更高。
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对制造企业有什么建议吗?
罗清启:最重要的是把企业最基本的事情做好。一是强化产品、服务。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在购买时有太多的议价能力,而越靠低价,就会越依赖于国美、苏宁,所以,必须强化产品、服务,追求差异化。如果你的产品卖得很疯狂,那么到时它们会反过来求你。
二是强化与市场的对话能力。不要把资源都转向国美、苏宁,最关键是把资源向消费者倾斜。如果你600元的空调卖不动,它们也不会卖;如果你3000元的空调也能卖得动,那么它们也会卖。
记者:您对与国美、苏宁的其它同行,如广州东泽有什么建议吗?
罗清启:战争的最终结果不是靠广州一地市场决定,而靠全国决定。东泽与国美都是同质化的,同质化的前提下,比的是规模。如果规模不够大,就要比产品线。像东泽,它可以加快扩张网络的步伐;同时,也可以在商品结构差异化上做文章。
记者:鉴于许多厂家心中的怨气,他们都希望有一家新的大型电器零售商出现,不过是更温和一些的。
罗清启:现在是国美、苏宁,但未来十年,立于潮头的又不一定是它们。不是说谁发展早谁就能幸存。
欢迎与罗清启先生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