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战略: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1962年生于河南。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习。1981年7月至1990年就读于德国科隆大学经济管理系,取得管理学硕士(1987年)和经济学博士(1991年)学位。
1991年1月至1993年6月在德意志银行科隆分行跨国企业信贷部任职。
1993年7月至今,历任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顾问、高级管理顾问、项目经理、中国首席代表、中国公司总经理,现任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董事。
英特尔的总裁Andy Grove曾说过一句现在已经是尽人皆知的话:“在5年的时间里,所有的公司都将成为互联网公司—或者它们不再是公司。”
对中国的企业家们来说,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说法。我们很多企业可能刚刚听说过有互联网这么回事,中国上网人数仅有1000万,中国电子商务1999年按IDC的测算也不过才4000万美元,远远不到像联想这样一个大公司营业额的零头。我们值得现在就考虑互联网战略吗?
我的看法是,现在到了必须制订自己的互联网战略的时候了。也许Grove的预言不适合中国,也许在中国我们还有5年、10年的时间。但一个企业若不从现在开始思考和调整自己在网络经济时代的位置,就将会被突如其来的发展弄得不知所措。
即使在国外,网络经济也曾一度被传统的管理人员视为一个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的“时髦”,或者是经济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泡沫,终会随着时间和人们重新恢复理智而破灭。但事实却证明,网络经济并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东西,在发达国家,它已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美国,互联网经济规模1999年就已经超过其它的大型工业如汽车、电信、能源。这些领域的规模分别是4500亿美元(互联网),3500亿美元(汽车),2700亿美元(电信),2230亿美元(能源)。欧洲大约落后于美国2~3年,却也在极速增长之中。现在,世界范围内有2亿人使用互联网。按照过去几年的经验,每过100天使用互联网的人数就要翻一番。现在世界上约有1.5亿个计算机联网,5年后,这个数字将会增加到10亿。根据Forrester Research的预测,电子商务的规模在2003年将增加到13000亿美元。这些虽然都是预测,但过去5年的经验却表明,有关互联网的大部分预测都落后于现实的发展。
这些自然都是些宏观的数字。一个企业关心的是,在互联网上是否能够赚钱,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赚钱。
到现在为止,我们得到的印象似乎是,互联网公司还没有一个靠自己经营赚到钱,更多的是用股市中或投资者的资金在支撑和维持着。这方面的例子如大家比较熟悉的Amazon.com,它在1999年的营业收入接近10亿美元,亏损额却还在扩大之中。但事实是,有相当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赢利,如美国在线、YAHOO!更不用说那些利用互联网提供网络及计算机的公司,如希思科和戴尔。在考虑互联网公司赢利性的时候,有两点特殊性值得注意:一个是市场的整体规模在飞速成长中,再就是互联网企业大都是刚刚开展业务的公司,即使对一般的投资,我们也不能要求它一定在一、两年内开始赢利。
互联网经济将改变大部分行业的结构,首当其冲的将是IT、电信、金融、贸易等。罗兰·贝格公司做的一个调查表明,优秀企业的52%的高级经理人员把制订互联网战略视为己任,95%则已把电子商务作为其核心业务流程的核心部分。互联网战略将是企业争夺部分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
互联网战略应该更多地关心企业与企业间的商务,即所谓的B2B,而不是现在极为热闹的B2C领域。事实上,在未来的电子商务份额里,B2B市场规模将是B2C市场的10倍以上,中国也将不会例外。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指标,我们可以看一下域名注册的数量。在美国,已有600多万的注册域名;在欧洲有400多万。而在中国,则仅有数万家企业注册,仅仅是美国、欧洲的百分之一、二。这个数字表明,我们的网络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正因为如此,它给众多的企业留下了一个在欧美已经很难再找到的战略空间。在中国,一个企业还可以在网络领域做第一个,抢占First mover的战略优势。但正如Grove所言,市场留给每个企业的时间并不很多。在中国除了本国企业自己的竞争之外,已有以及还将有数十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参与互联网上的淘金热。
制订自己的互联网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