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斗”还是与人“和”?
“肖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高中的我,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我的朋友也只是身边的几个,在家,在学校,我都是一个很少要言语的人,对于怎样搞好人际关系,我几乎是一窍不通。上大学后,我积极表现自己,为自己争得了不少风采。而这时我身边的一个同学,也爱自我表现,于是我们两人的关系变为了竞争的关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竞争的对手。每天,我们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都想出风头,而我的个性又很要强,变成每天我们都在看谁的话多,谁说的更精彩。那时的我,真的是乱了,我每天的头脑就是想比他多说几句更精彩的话。真的,就是这么愚蠢的一个想法。每天,我都十分不快乐,但每天我都在跟他斗下去,搞得我每天都处在十分紧张的状态当中。当然,由于比较内向的我,而以前又是不善于说话,不善于交流的我,被打败了,我的光彩也被他夺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乎是一年里,当别人在聊天,在说话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敢开口,与别人交流不了几句,就没话说了,其实,我是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一点信心都没有。请问,我应该怎么办,才能使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这是一名叫晓松的大学生给我写来的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晓松与人说话恐惧紧张的情况可以称做“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渴望与人交往,但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与人平等交际,总担心受到别人的冷落与嘲笑。他们在交际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出现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如此多次反复,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最终导致“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的自卑心理的根源,在于心理上有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的形成除了当事人曾受到歧视、遇到挫折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来源于主观原因。
自卑是源于对自己失去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卑的人在自我贬低的同时,又唯恐周围的同事同学同样地看轻自己。晓松觉得自己和那个“对手”斗败了,没了所谓的光彩,就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所以自卑的人往往极度敏感,畏缩退怯。
可见,自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根本。自信心可以消除恐惧、退缩、多疑的心理。有了自信便不再过度防御别人;有了自信便能尊重自己,同时也能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有了自信便不会被别人的表现所左右,自己表现的好一笑,不好也一笑;有了自信便有了自己的追求,不必老怕别人遮掩了自己的光彩;有了自信便有了无限的热情,能去关爱和理解他人;有了自信便可接受自己的弱点同时也接受和宽容别人的弱点;有了自信便能欣赏别人别人,而不会老看人不顺眼和老想和人斗……
可见,对于晓松来说,一定要树立自信,认识自己的优势,在交往中积极地鼓励和暗示自己。只有自己先悦纳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自然大方,挥洒自如。
晓松的心理病产生于对他人的敌意和排斥。由于不允许、不接纳他人的进步, 因此他人成了“地狱”。他们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担心惧怕他人的进步,去和别人去比去斗上,而不是自己应该如何努力去成功上,这恰恰是不自信者的一种典型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此产生的心理动乱自然使得他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学会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具备与人交往的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
其实,人存活于天地之间,混迹于身外大千世界,需要的是与人“和”而不是与人“斗”,需要的是互为朋友而非敌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任何环境,善于与人交往和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他人,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乐趣。
所以对晓松来说重要的是学习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爱心,乐于助人。 只有去培养友谊,才能体验到友谊的温暖,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受到他人爱心的滋润。与同学的关系不是相互对阵的敌人,而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帮助别人既能优化自己周围的心理环境,也是提高自己。
我想对晓松说,如果你的光彩是别人一夺就去的话,那只能证明那光彩还没有真正属于你。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你的镜子,让你时刻看到不足,让你在认识自己存在价值的同时又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你该谢谢他,是他激发了你。重要的不是你比他强还是弱,而是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天强起来,进步起来。
在无限辽阔的大世界中,如果还想做点事情,那视角决不能只局限在自己身边。不为偏狭的情绪而偏离主战场,你才会收获更多。
卡夫卡在他的格言《他》的结尾,写过这样的话:“他并不求证什么,他只求证自己。他唯一的证据就是自己。”是的,我们用来证明自己的方式不是嫉妒和排斥,不是自怨和自弃--而是以自己的点滴言行,以自己的每一步,以自己的生活来确证自己。
对你那个对手,谢谢他,然后咬住他,并一起向前跑吧!
[网上收集]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高中的我,是一个很内向的学生,我的朋友也只是身边的几个,在家,在学校,我都是一个很少要言语的人,对于怎样搞好人际关系,我几乎是一窍不通。上大学后,我积极表现自己,为自己争得了不少风采。而这时我身边的一个同学,也爱自我表现,于是我们两人的关系变为了竞争的关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竞争的对手。每天,我们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而是都想出风头,而我的个性又很要强,变成每天我们都在看谁的话多,谁说的更精彩。那时的我,真的是乱了,我每天的头脑就是想比他多说几句更精彩的话。真的,就是这么愚蠢的一个想法。每天,我都十分不快乐,但每天我都在跟他斗下去,搞得我每天都处在十分紧张的状态当中。当然,由于比较内向的我,而以前又是不善于说话,不善于交流的我,被打败了,我的光彩也被他夺走了。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乎是一年里,当别人在聊天,在说话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敢开口,与别人交流不了几句,就没话说了,其实,我是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惧感。现在,我做什么事情都一点信心都没有。请问,我应该怎么办,才能使我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这是一名叫晓松的大学生给我写来的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晓松与人说话恐惧紧张的情况可以称做“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渴望与人交往,但又不敢大大方方地与人平等交际,总担心受到别人的冷落与嘲笑。他们在交际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出现脸红心跳、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等现象。如此多次反复,强化了他们的自卑心理,最终导致“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的患者的自卑心理的根源,在于心理上有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它的形成除了当事人曾受到歧视、遇到挫折等一些客观原因外,主要来源于主观原因。
自卑是源于对自己失去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卑的人在自我贬低的同时,又唯恐周围的同事同学同样地看轻自己。晓松觉得自己和那个“对手”斗败了,没了所谓的光彩,就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所以自卑的人往往极度敏感,畏缩退怯。
可见,自信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根本。自信心可以消除恐惧、退缩、多疑的心理。有了自信便不再过度防御别人;有了自信便能尊重自己,同时也能象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有了自信便不会被别人的表现所左右,自己表现的好一笑,不好也一笑;有了自信便有了自己的追求,不必老怕别人遮掩了自己的光彩;有了自信便有了无限的热情,能去关爱和理解他人;有了自信便可接受自己的弱点同时也接受和宽容别人的弱点;有了自信便能欣赏别人别人,而不会老看人不顺眼和老想和人斗……
可见,对于晓松来说,一定要树立自信,认识自己的优势,在交往中积极地鼓励和暗示自己。只有自己先悦纳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自然大方,挥洒自如。
晓松的心理病产生于对他人的敌意和排斥。由于不允许、不接纳他人的进步, 因此他人成了“地狱”。他们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了担心惧怕他人的进步,去和别人去比去斗上,而不是自己应该如何努力去成功上,这恰恰是不自信者的一种典型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此产生的心理动乱自然使得他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学会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具备与人交往的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
其实,人存活于天地之间,混迹于身外大千世界,需要的是与人“和”而不是与人“斗”,需要的是互为朋友而非敌人。我们每个人,都要培养自己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任何环境,善于与人交往和合作,理解和尊重他他人,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的乐趣。
所以对晓松来说重要的是学习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爱心,乐于助人。 只有去培养友谊,才能体验到友谊的温暖,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受到他人爱心的滋润。与同学的关系不是相互对阵的敌人,而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帮助别人既能优化自己周围的心理环境,也是提高自己。
我想对晓松说,如果你的光彩是别人一夺就去的话,那只能证明那光彩还没有真正属于你。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你的镜子,让你时刻看到不足,让你在认识自己存在价值的同时又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你该谢谢他,是他激发了你。重要的不是你比他强还是弱,而是你自己是不是一天天强起来,进步起来。
在无限辽阔的大世界中,如果还想做点事情,那视角决不能只局限在自己身边。不为偏狭的情绪而偏离主战场,你才会收获更多。
卡夫卡在他的格言《他》的结尾,写过这样的话:“他并不求证什么,他只求证自己。他唯一的证据就是自己。”是的,我们用来证明自己的方式不是嫉妒和排斥,不是自怨和自弃--而是以自己的点滴言行,以自己的每一步,以自己的生活来确证自己。
对你那个对手,谢谢他,然后咬住他,并一起向前跑吧!
[网上收集]